社团活动的三种形态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景浩荣

(宁夏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宁夏固原756000)

摘 要:学生社团本原性的特征是活动性,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学生社团有“无活动”、“假活动”和“真活动”三种形态。“无活动”形态与学生社团的本质相背离,社团活动处于缺失状态;“假活动”形态漠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活动”形态是社团活动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社团自由与实践的本质。学生社团活动要规避“无活动”与“假活动”,追求并实现“真活动”,使学生在自由、实践、反思与行动等体验中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关键词:社团活动;学生发展;无活动;假活动;真活动

当下,我国中小学生社团的发展进入了多元化的繁荣时期,尤其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改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播撒在了基础教育学校的每个角落,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彰显,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学校生长出来,学生社团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整合性、实践性、生成性、选择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满足了新时期中小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是对中小学生实施自我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土壤。

中小学生社团倡导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根本,以学生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性、生活性、实践性内容为主题,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反思行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力和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实践性活动。因此,活动是学生社团的灵魂,活动性是学生社团本原性的特征。学生社团活动面向的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生活及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去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因此,活动是主体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学生社团活动的价值在于转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自由的活动过程中让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中小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本文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视域,从学生社团活动入手,分析三种不同形态的社团活动对学生学习力及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而指出,学生社团活动要进一步规避“无活动”和“假活动”形态,追求自由的“真活动”形态,以使学生在实践、反思、行动等体验中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一、社团“无活动”形态与学生发展

自2001年国家倡导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很多学校将学生社团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中小学的学生社团也因此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审视实践却发现,一些学生社团的存在形态让人不容乐观。轰轰烈烈的成立,昙花一现式的惊艳,随之便是永久的销声匿迹,社团的存在只剩下了“名分”,这便是社团“无活动”形态的主要表现。因此,社团“无活动”指社团活动处于缺失的状态,“无活动”的学生社团犹如没有气息的生命,是静止的、僵化的、缺乏活力的。

在中小学调研发现:老师和学生口中的学生社团活动五彩缤纷,但是当我们深入学生社团内部时,社团生活却没有呈现出同样的五彩缤纷,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社团活动的时间会被老师安排其他任务而取代,这是社团“无活动”的主要原因。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一种人之为人的活动,“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2]如果没有活动、没有实践、没有尝试,那么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的教育价值就得不到彰显,学生社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自愿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源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关注学生的存在方式,满足个体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团“无活动”形态,与学生社团的本质相背离,忽视了实践育人在主体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本源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发展和实践育人的机制也就无从谈起。从理论上来讲,学生在社团这个共同体中可以实现自主活动、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目标,在自发性和自主性的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但是,社团“无活动”形态丧失了育人的根本和机遇,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价值,“学生社团”只是文本中静止的一个符号而已。

二、社团“假活动”形态与学生发展

(一)“假活动”形态的含义

学生社团活动是基于中小学生的日常性生活体验而生发的主题,其活动流程呈现为“主题·探究·表现”的模式。学生在确立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的、探究的、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合作交流、提高能力、共享学习和活动的成果。在社团生活里,如果主题的确定完全由学校或是指导教师确定和设计,学生只是“被活动”,那么活动便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没有体现出社团自由与实践的本质。这种现象是社团“假活动”形态的表现,“假活动”形态中学生的自由受到了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受制于他人。

(二)“假活动”形态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与局限

社团“假活动”形态是对“无活动”形态不作为的突破和超越,“假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更多面向校园、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拓展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体验社会的生活领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社团活动关注的是学生的日常性生活,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经验出发来预设活动,改善学生的生活状态,让他们体验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在“假活动”形态中,教师或学校预设了社团活动的主题和形式,为社团活动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无疑是缩小了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空间,教师在预设社团活动时,忽略了社团活动中的应然主体——学生,学生的主体属性被搁置,主体性没有了发挥的场域。某中学的公益服务型社团,每年的3月5日都会被要求组织一次“学雷锋”活动,活动的流程是这样的:活动的主题和形式事先都由学校和指导老师设计确定,然后再交给学生社团去落实。当“节日”过去,社团的活动也随之结束,接下来学生社团面临的则是无所适从的盲目,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展活动了,似乎只能等待下一个“节日”的到来。学校这样引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规划社团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生体验到的社团活动只是临时的被动应付,缺乏有效的长远规划。这样的“假活动”形态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自由,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假活动”形态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体现出学生社团自由与自发的本质属性,在“被安排”与“被组织”的“假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模糊的、盲目的、随大流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被搁置于活动之外,一切听从于他人的调度。“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3]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后现代社会里,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力,选择适合的活动与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诉求,是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假活动”形态扼制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诉求,使社团活动囿于僵化与统一而失去活力,使学生因机械执行而失去学会选择和学会学习的自由。

三、社团“真活动”形态与学生发展

(一)“真活动”:社团活动的本原与价值追求

社团“真活动”形态的逻辑起点是自由与实践。赵汀阳认为,自由是有意义生活的基础。“自由就是某种制度化的力量或者某种集体性的力量所给予的每个人各自的生活空间。自由是人必须具备的性质,所谓人的存在就是自由的存在。自由本身不是价值,但却是价值的前提,是各种价值的必要条件,所以比价值更重要。”[4]在“真活动”的社团生活里,学生是自由的,只有在拥有自由的基础上才能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东西,也才能追求各种值得追求的东西。因此,“真活动”是社团的本真状态,是社团活动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

学生是自己生活和生命的主体,是追求自身价值和意义的主体。“真活动”中的学习是复杂的、整体的、生成的、灵活的和持久的。简言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是社团“真活动”形态的永恒追求。学生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与潜力,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地建构自我生活方式的一种学习形式,社团活动就是让学生在自由与行动的活动过程中体验生活、发现自我、获得成长。

(二)“真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5]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社团活动倡导学生积极构建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做”“行动”“实践”“经验”“反思”等过程中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培养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社团活动关注的是个体体验生活、建构意义、共享成果的方式,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做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自己建构有意义的生命,来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自主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团“真活动”的价值就是在社会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及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社团“真活动”是有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载体和途径。针对学生社团以何种方式开展活动的研究表明:76.8%的同学认为应该由学生设计、学生组织,19.1%的同学认为应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由学生来组织。[6]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学生在社团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学生自主实践的愿望与意识。因此,追求“真活动”是社团主体的生活期望。在“真活动”中,学生是自发的、自愿的,“真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能够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效地体现社团活动学习、实践、行动、反思、发展的本质。

事实上,越是学生主动发现、自觉设计的活动越是能够让学生体验深刻,越是能够发挥社团活动实践育人的功能。社团活动的理念就是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提供条件。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体验。“真活动”是启发学生创造力的活动,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构思、想象、表达、体验,让富有意义的想法变成现实。在无限制、无束缚的自由活动中,学生在一遍遍的探索、发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去认识世界,学生的发现和认识将他们带向更高境界的生活领域。

综上所述,“无活动”形态不符合学生社团的价值追求,与学生社团的本质渐行渐远,对学生发展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假活动”形态忽视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只有“真活动”形态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7]因此,中小学的社团活动要杜绝“无活动”,规避“假活动”,追求并实现“真活动”,使学生在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的“真活动”中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能够提高自我的学习力,能够在自由与发展、学习与实践、行动与反思的过程中生活体验,从而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应道水.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4(11).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3]弗里德曼等著,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5.

[5]怀特海著.庄莲平等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9.

[6]景浩荣.大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6:15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9:200.

(本文刊于《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