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桑间濮上

周代的民间音乐已经得到了较大发展,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交相辉映,各具特色。

北方民歌常常以“郑卫之音”代称。所谓“郑卫之音”,指的是周代郑、卫、宋、齐、魏、秦、王、陈等十五国的民谣,其中以郑、卫等国的歌谣为主,多收录于《诗经》中的《国风》中(图10)。

《诗经·国风》中共收集有一百六十篇歌谣的歌词,其中涉及郑国和卫国的歌谣有三十一篇,约占到《国风》总篇数的五分之一。这类北方民歌,大都短小精悍,从曲式上来看,则以分节歌为主。这些分节歌,基本都围绕一个基本曲调展开,有的是一个曲调的简单重复,有的会在一个曲调之后加入一段副歌,更复杂的一些歌谣则还会涉及引子、换头、尾声等曲式及变化技巧。北方民歌在最原始的状态下基本是没有乐器伴奏的,直到被宫廷搜集,并被用于宫廷的相关活动之后,才开始加入了乐器伴奏,例如瑟、竽等。

由于在音乐结构上富于变化,同时又能反映真实生动的生活,北方民歌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喜爱。不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北方民歌持否定的态度,认为郑卫之音颓废低级,只会使人远离教化和礼制。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一书中曾提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南方民歌的存世量较少,大概是因为在周代,南方的很多地区没有被列入宫廷采歌的范围,具体区域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湖北等省份。《诗经》中收录的南方民歌不多,只有《周南》和《召南》两部分,但在《离骚》《吴越春秋》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较多的南方民歌作品。南方民歌又称“南音”,主要以楚国民歌为主,也包括吴国和越国的民谣。楚国民谣比较著名的作品包括《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等。对于南方民歌的发展,屈原有着突出的贡献。屈原采集民间的歌谣,进行专业的加工整理,并开创了骚体类作品,最终让南方民歌焕发出了新的魅力,这其中,又以《九歌》最有代表性和系统性。

【图10】[南宋]马远《诗经豳风图卷》(局部)

【图11】[元]佚名《屈原九歌图卷·国殇》(局部)

《九歌》原是一些楚国南部民间用以祭祀的歌舞,屈原通过对众多作品进行改编和整理,最终将它们汇集成一部大型歌舞,共包括十一首乐曲。古时民间祭神的时候,恰好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时候,因此《九歌》中的歌曲,大都表现神灵之间的眷恋也即男女之情,但部分乐曲也显得庄严而肃穆,例如《国殇》(图11)一篇,是一首悼念楚国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曲通过对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高度赞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鼓舞人心。

“阳春”“白雪”

据史书记载,一天楚襄王问辞赋作家宋玉:为什么民众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在城中,有人演唱名叫“下里巴人”的乐曲,跟唱的人有数千人。当演唱“阳阿薤露”的时候,城中跟唱的只有几百个人。当演唱“阳春白雪”的时候,城中能够应和的人不过只有十几个。如果继续增加歌曲的难度,演唱“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城中能应和的人不过只有两三个人而已。宋玉借此典故表明自己有出众的德行,与一般人不同。这个典故也说明了越是高雅复杂的音乐,能够理解唱和的人就会越少,这就是“曲高和寡”。后来,人们便用阳春白雪来代指高雅、不通俗的音乐或其他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