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自学
  • 纪坪
  • 1621字
  • 2021-04-15 12:12:12

5.拷贝:先学会规则,然后打破它们

论文是硕士生毕业的门槛之一,也很可能是不少人在学生生涯中,第一次能从头到尾完成自己的正式著作的机会。

可怕的是,不论这本著作写的是好是坏,原则上都要被收录进数据库,只要有人感兴趣,就能看见你的名字和著作。如果写得不好,不就成了一辈子的污点了吗?

一些硕士生,在写论文之前充满了理想,认为这既然是自己的代表作,一定要将它写得尽善尽美,研究的主题要够崇高,研究的方法要够严谨,研究的结论要够有贡献,最好能改变世界。

还有些人则在论文八字还没一撇时,就开始小心翼翼地保护它,生怕被别人“偷”走了创意和知识产权。

回过头来想,你认为他们的智慧结晶,真的那么有价值,让人渴望“偷取”吗?

一位我很尊敬的指导老师,曾告诉我一个全然不同的观点:“硕士生不要想写出什么博大精深的论文,真想好好做研究留到博士班。”

什么意思?

硕士论文不是用来改变世界的

硕士阶段的论文训练,可以说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学术论文训练,重点在于让我们能了解前人怎样做研究,让我们能依循着前人的思考轨迹,只要能够将前人的思路好好地走过一遍,其实就是大丰收了。

通过学术架构,从研究背景和动机的拟定、过去文献的整理、研究方法的设计,到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写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和结论,就是一个相当优秀的论文学习过程了。至于论文对于这世界有没有贡献,不一定那么重要。

一个好的论文训练过程,不是要让学生拿来改变世界的,而是要改变学生看世界的方式。基本的论文架构,大致分成五大章节。

(1)研究背景与动机;

(2)文献综述;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结论与建议。

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有人说研究背景与动机最重要,因为方向对了后面才不会白走。有人说研究方法最重要,因为写论文就是要学习如何使用统计工具。有人说研究结果最重要,因为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这些结果。有人说结论与建议最重要,因为写论文就是要做出最后的成果,建议的阐述通常也最多。第一次写论文的学生往往认为文献综述最不重要,因为所谓的文献综述,只是去搜集、整理他人的研究结果,又不是自己所创,有什么重要?我当初也这么认为,然而在我完成硕士论文十年后,对我最有用的能力,恰恰是整理文献综述的能力。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部分,正确的文献综述训练,教会了我如何去“偷取”他人的智慧,并通过“改写”的方式,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项能力,无论是商业模式的建立,还是写作灵感的获取,都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当你懂得去寻找需要的资料,就能到处“偷”灵感、“偷”思维,就能更快速地“拷贝”他人的成功,然后再想办法加以改造,化成自己的血肉。

“先像专家一样学会规则,然后才能像艺术家一样打破它们”

记得学生时代,不少学生都热爱打篮球和看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而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喜欢去模仿自己喜欢的球星。有人喜欢模仿迈克尔·乔丹的打球动作,有人喜欢模仿科比·布莱恩特的打球态度。

那么像迈克尔·乔丹、科比·布莱恩特这些最具创造力的篮球巨星,总应该是最独树一帜,不走前人路的吧?其实不然,他们也不断在“拷贝”前人有用的特质。

乔丹曾说:“如果我没有看到过J博士在全盛时期的惊人演出,我就不可能拥有像现在一样的视野。”

科比更是直接地说:“我场上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观看偶像球星的录影带中学来的。”

无论在哪个领域,技能、风格、特质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决定的,而是通过不断去“拷贝”自己所喜欢的人或事物来习得。学音乐,得先学着弹弹那些伟大前人的乐谱;学作画,得先学着临摹那些伟大前人的画作;学写作,得先读读那些伟大前人的著作。而所有最后能自成一格的人都很清楚,他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去“拷贝”任何人,因为每个人的天赋、天性、资源都不一样。然后就算只“拷贝”5%,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没关系。因为接下来该做的事,不是努力把这只犬画得像虎,而是最好把这只犬画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可以是条鱼,也可以是条龙,就是别像虎。

毕加索曾说:“先像专家一样学会规则,然后才能像艺术家一样打破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