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空中三角测量

8.5.1 空中三角测量前应取得下列资料并进行检查分析:

1 航摄仪技术数据表及鉴定表;

2 航摄技术及质量检查报告;

3 底片扫描片;

4 像片索引图;

5 航测外控提供的成果资料;

6 地形图资料及测区有关的控制成果资料。

8.5.2 框标坐标残差绝对值不宜大于0.010mm,最大不应超过0.015mm。

8.5.3 内定向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采取重测、重新扫描影像、采用自检校平差消除像点量测坐标系统误差等补救措施。

8.5.4 相对定向精度不应大于表8.5.4的规定,特别困难资料或地区可放宽0.5倍。

表8.5.4 相对定向精度

img

8.5.5 扫描数字化航摄影像模型连接较差限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img

式中:ΔS——平面位置较差(m);

m——像片比例尺分母。

img

式中:ΔZ——高程较差(m);

fk——航摄仪焦距(mm);

b——像片基线长度(mm)。

8.5.6 数码航摄影像模型连接较差限值应取公式(8.5.5-1)和(8.5.5-2)相应计算值的1/2。

8.5.7 标准点位区落水时,应沿水涯线均匀选择连接点。

8.5.8 航向连接点宜3度重叠,旁向连接点宜6度重叠。

8.5.9 扫描数字化航摄影像,连接点距离影像边缘应大于1.5cm;数码航摄仪获取的影像,在精确改正畸变差的基础上,连接点距离影像边缘可放宽至0.1cm。

8.5.10 自由图边在图廓线以外应有连接点。

8.5.11 人工选择用于航线初始连接的连接点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相邻航线之间最少选2个航线连接点,宜选择在首尾。航带间航偏角变化较大的航带,应增加航线连接点数量;

2 航线较长时,每隔10张~12张像片应选择1个航线连接点;

3 交叉航线,在两个航线的公共区域,至少选择3个航线连接点,且不应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8.5.12 自动航线连接时,应正确使用外方位元素等辅助参数。

8.5.13 区域网平差计算结束后,连接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图上在平丘地区不应大于0.35mm,山区不应大于0.5mm。连接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表8.5.13的规定。连接点的中误差采用检查点的中误差进行估计,并应符合本标准第8.5.5条的规定。

表8.5.13 连接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m)

img

注:表中括号处为0.5m等高距的高程中误差。

8.5.14 区域网平差计算结束后,基本定向点残差限值应为连接点中误差限值的0.75倍,检查点误差限值应为连接点中误差限值的1.0倍,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限值应为连接点中误差限值的2.0倍,连接点中误差限值应符合表8.5.14的规定。

表8.5.14连接点中误差限值表(m)

img

注:表中括号处为0.5m等高距的高程中误差。

8.5.15 检查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img

式中:m1——检查点中误差(m);

Δ——检查点野外实测值与解算值的误差(m);

n——参与评定精度的检查点数,一幅图应有一个检查点。

8.5.16 区域网之间公共点的平面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应按公式(8.5.16)估算,其精度要求与连接点相同,应符合本标准表8.5.14的规定。

img

式中:m2——公共点中误差(m);

d——区域网之间公共点较差(m);

n——参与评定精度的点数。

8.5.17 区域网应根据摄影分区、可利用控制点的分布以及地形条件等情况灵活划分,可合并多个航摄分区为一个区域网。

8.5.18 平差计算时应对连接点、像片控制点进行粗差检测,剔除或修测检测出的粗差点。

8.5.19 接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比例尺、同地形类别像片、航线、区域网之间的公共点接边,平面和高程较差不应大于本标准第8.5.14条的规定,取中数作为最后使用值;

2 同比例尺不同地形类别接边时,平面位置较差、高程较差应符合本标准第8.5.13条规定的连接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之和、高程中误差之和;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最后使用值;

3 不同比例尺接边,平面位置较差、高程较差应符合本标准第8.5.13条规定的连接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之和、高程中误差之和;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最后使用值。

8.5.20 根据需要可从连接点中选择精度较高的点作为测图定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