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散见《楚辞》资料辑录(全二册)
- 王伟辑录
- 2332字
- 2021-04-22 11:04:33
凡例
一、本著所輯録《楚辭》資料爲歷代非《楚辭》專著或專論之散見相關《楚辭》内容,如《文選》《漢書》《讀書雜志》等舊注與筆記中所有與《楚辭》相關之散見箋注與論述等。但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文選·騷》《讀書雜志·餘編下》等已爲《楚辭》專篇或專論之内容則一概不録,以其常見易尋且多已爲學者熟悉故。
二、本輯録所録内容主要爲三類,首先主要是先唐重要原典及其重要的箋疏之作以及部分類書等,而箋疏之作則以兩漢至清人之經典注疏爲主,同時略收近代以來已被公認爲經典的作品;其次則爲歷代重要的小學類著作,如《説文解字注》《廣雅疏證》等;再次則是歷代重要的學術論著類,如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等。入選典籍的下限一般止於清人,而略收現當代學者的部分作品。
三、上述典籍之排序,因其中一、二類典籍的輯録資料主要是箋疏(注)中的散見《楚辭》資料,因此在考慮原書成書時間以及是否涉及《楚辭》相關資料的前提下,則主要以箋疏者之時代与生卒年爲序次,如《史記》《漢書》等不僅舊注中有相關内容,且原書本身也有相關内容,故排列置前;而如果原書中雖有幾條相關《楚辭》之内容,但本書所録主要是箋疏中之内容,則其排序皆以箋疏者之時代與生卒年爲序;而學術論著類一般情况下則皆以著者生卒年爲序。
四、所輯録每一部典籍相關《楚辭》之分散内容皆以今本《楚辭》之序次而分門别類地整理排列,而每一篇目(類)下則以阿拉伯數字爲序,其序次以所録該部典籍出現該篇目内容的先後爲序;如所輯録内容原作者已明確標明《楚辭》某句子的,本書則不再説明,而是直接分類録入該篇目下。如果原作者僅僅是標王逸注等指示性的内容而未指出具體篇目的,本書則在文末括號標出該内容所在該部典籍某頁碼之後,再直接標出所對應之具體句子;但因篇首已有篇目之故,故括號頁碼後不再一一標明其具體篇目,且一般情况下,括號中所列《楚辭》句子與所輯《楚辭》内容爲唯一對應;如以《文選》爲例:
一、離騷
1.神明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王逸《楚辭注》曰:偃蹇,高貌也。(卷一《西都賦》,16—17頁。望瑶臺之偃蹇兮)
如上面“一、離騷”爲輯録者所標,“1”爲《離騷》篇下之排序,而括號前面的内容爲《文選》原有内容,括號中則爲輯録者所標“神明鬱其特起”句在《文選》中所屬之卷次以及篇目和頁碼,而頁碼後“望瑶臺之偃蹇兮”句則爲輯録者據王逸注“偃蹇,高貌也”而覆核《楚辭補注》所列對應之《離騷》原文。此外,如果所輯《楚辭》内容與今本有異者,則於脚注出校説明。
五、原著及其論述中以某一内容爲中心,而前后表述完整連貫涉及《楚辭》篇目兩篇以上者,如該論述涉及《離騷》《九歌》等兩篇以上則以總論的形式放於篇首;而若其論述僅是涉及《九歌》《九章》等兩篇以上者,則於《九歌》《九章》中以總論形式放入《九歌》《九章》該部分的篇首。其所涉及之具體篇目若原著未明確指出的則於當句(當篇)以脚注的形式注明所屬《楚辭》篇章或具體内容,但原著所示内容涵括的是《楚辭》某篇中的全部内容,如“些”“只”等字之論述,則本書不再具體列出所有句子而僅僅是放入相應的總論中。此外,若所輯典籍某些論述雖涉及篇目較多,但其中内容倘能獨立成篇者,本書仍按《楚辭》篇次單獨列之以便檢索利用。
六、凡輯録内容其有與今本《楚辭》文本及王逸注相異者,一般情况下皆於脚注中出校説明其異同以見其文獻價值。但句末之“兮”“也”等語氣詞原内容多有增删者,凡此則一般不出校。此外,作者或多有以《離騷》指代《楚辭》者,凡此情况本書也不改原文,而是根據實際情况將該内容分列各篇而不再一一出校。此外,倘原作者所指篇目有明顯錯誤者,本書則直接列入正確的篇目之中而於脚注略作説明。
七、本輯録所據以輯校的《楚辭補注》之底本以中華書局1983年版而2002年所印《楚辭補注》本爲準,[1]以該本一般讀者易得易尋方便利用之故。
八、所録部分内容其刻本之字或有不盡規範者,本書則遵照新的規範用字標準及出版要求,在不影響理解所録典籍原文及其輯録意義的前提下,其相應之字一般情况下皆改爲通行規範用字而不一一出注。如、、、羗、、、、、、、靣、莭等皆相應的寫作策、鬼、倚、羌、弊、琦、秭、寄、笑、冤、面、節等規範用字。但本書所據以輯校的《楚辭補注》底本文字以及小學類等部分典籍則盡量保持文字原貌,而與其發生關聯的内容也相應的與之保持一致。
九、由於本輯録内容爲筆者過去十五年陸續所輯,部分典籍當初所用版本不一定爲當下通行本,考慮到此實際情况,本書在近幾年的集中整理過程中於此盡量作了調整,如十餘年前筆者所據《廣雅疏證》爲中華書局1985年所出版,但現在市面難尋,故此次録入則改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所出校點本,以便讀者覆核使用。但限於精力和條件,大部分所録典籍則仍據筆者最初録入時版本,但所有典籍一般皆會有詳細的篇目或卷次等標注。總之,以讀者不管使用該典籍的任何版本皆能方便地查找到該資料爲原則。此外,所據本子大多經過今人整理,録入之際,除個别標點斷句外,皆采用吸收了點校者的整理成果,在此特别説明並致謝。
十、輯録内容以有助於對楚辭的理解爲主,故其輯録非僅僅是《楚辭》文本,其原著徵引《楚辭》相關内容之際凡所闡發者皆根據實際情况録入,以有利於對其深入理解。而部分篇幅較長者如《周禮正義》等,則擇其要義而録入以避繁瑣。
十一、歷代散見楚辭資料衆多,本書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主要就以上三類分編録入。此外尚有一些相關資料則因某些具體原因只能暫付闕如而期以異日。
[1] 本書所據底本,原出版説明謂“用汲古閣刊本標點排印”,而崔富章先生《楚辭書録解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6頁)則謂該本“實出金陵書局重刊本”。此外,截至目前,2002年以來中華書局所出《楚辭補注》本與2002年所出本子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