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中国文学(青春版)
- 魏雁 马群涛
- 2334字
- 2021-12-31 14:00:10
第六节 不看不知道 一聊吓一跳——《山海经》对文学的深度影响
说起神话,一般来说拥有大河文明的民族确实没有海洋文明系的民族那样会想象,成体系。为什么呢?
所谓大河文明就是沿着大河一路冲击出来的平原上居住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文明。这种文明一般是以灌溉农业为主,一眼望去,大概是良田万顷的平整样子。在这样一个空旷而平整的地方,还会有什么神秘的动物出现吗?还需要展开幻想的翅膀去想象吗?一切都如此明明白白啊!
可是海洋文明就不同了,拿欧洲为例,多半是茂密的山林、崎岖的山脉,原始居民也多半是以打猎为生,茂密的森林深处、雾气弥漫的海洋深处,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呀!人们不了解,便开始想象,而且是非常有体系的想象,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老大宙斯、主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赫拉、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海神波塞冬、象征着爱情和美丽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火焰和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等等。真的是专业分工明确、流水线一条龙服务啊!
基于以上原因,国人的想象就显得有点混乱,而且很容易人神混淆,这一节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个志怪想象的排头兵——《山海经》。
大河文明之下,人们生活的世界已然如此明白,这些想象是从哪里来的呢?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现代学者也都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原来这些想象是从别人的书中来的——不是在对现实的观察、未知世界的思考中来的!而且其内容非常繁多,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等。大概那些参考书中记载了什么,它便摘录出什么,所以未成体系,也不能代表那时候人们的宇宙观。
这样得来的《山海经》,汉朝的司马迁给予的评价是: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那么,作为志怪先锋的《山海经》,对中国文学到底有没有贡献呢?
不看不知道,一聊吓一跳。如果你真正读一下《山海经》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的很多意象都是来自它。来,举例说明:
其一,山的文化意象。
《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都,神陆吾司之。”以为是说,昆仑山,其实是天帝的都城,有一个叫陆吾的神在管理它。既然天帝都住在山上,山作为一种高大的象征,立马高大上了。——山不仅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高大的山峰还可能是人登上天的梯子!
从此,山作为人与神对话的地方,帝王封禅便跑去泰山,文人作诗也引来各方的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二,玉石的文化意象。
《山海经》中记载的人们敬重山,经常祭拜山。用什么来祭拜呢?玉。
玉因此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意象。“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用玉山来代指风度翩翩的君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了,还有《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
其三,比翼鸟的来源。
《西次三经》中记载“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有这么一种鸟,长得像凫,只有一个翅膀一只眼睛,要两个在一起才能飞,这种鸟的名字叫蛮蛮。遇见它,天下就要发大水。
蛮蛮,这名字真是很好听啊!
这个蛮蛮其实就是比翼鸟,曹植:“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四,长寿龟的来源。
《山海经》记载:千岁之龟,能与人语。不仅说明龟的长寿,还说龟真是很神奇。从此龟作为中国文化的长寿代表,长长久久地留存下来了。曹操《龟虽寿》就是一篇名作。
其五,各种古怪植物的来源。
比如《山海经》中记载:“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就是说有一种树,叶子像槐树的叶,开着黄色的花,不结果,叫蒙木。吃这种树木,可以不疑惑。
除了这个神奇的木头,《山海经》里面还记录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树啊花啊,我真的怀疑金庸笔下的那些个稀奇古怪的毒还有解毒之物,都是从《山海经》学来的,比如《神雕侠侣》中的情花毒,又用断肠草解毒;以及李莫愁的冰魄银针、桃花岛的九花玉露丸、黄蓉的软猬甲。深度怀疑这些都在《山海经》中有迹可循!! !
其六,神话人物的出现。
《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娥皇、女英,她们作为尧的女儿一起嫁给了舜。舜在苍梧死后,她们两个一起前往寻找,后来死于湘江。娥皇、女英作为忠贞爱情却痛苦结局的文学意象多次出现在文人作品中,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应该就是出自《山海经》。屈原还因这个故事引申出了一个词“湘竹泪”也多次在后代文人作品中出现;李白《远别离》中有:“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韦庄《春愁》中有:“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
《山海经》第一次描写了女娃的故事:炎帝的女儿到东海游玩,不料被淹死变成了精卫鸟。她经常从西山上衔树枝和石头希望能够填平东海。后来《淮南子》中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故事(此处的女娲就是山海经中的女娃)。再后来有了曹雪芹《石头记》中贾宝玉的由来: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终日在青埂峰下无所事事,于是请求两位神仙带到人世间,化身为宝玉 ……
其七,从生到死再到生——原始生命观的出现。
女娃死后化身为鸟,心有不甘开始填海;“夸父与日逐走……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真不明白夸父没事为啥要跟太阳比赛竞走。唉!渴死之前扔掉自己的手杖,化为桃林!
精卫鸟和桃林是他们的肉体死亡后的另外一种生——一种更高级的生!
这种生——死——生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以及他们的创作,比如汤显祖笔下《牡丹亭》里因爱而死、为爱而生的杜丽娘。
小结:
关于《山海经》,真有点不看不知道,一聊吓一跳的感觉。原来一本看似荒诞不经、甚至不知作者的志怪集子,竟与中国文学有着如此深的渊源!
没事少刷刷朋友圈,去看看《山海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