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对精神疾病与犯罪的哲学思考

几年前我就有编一本课程实习论文集的想法,只是因为抽不出空来一直未能去做,直到现在才终于将它做成。不过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加上了2018年的新的实习成果,让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完善了。在此,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缘起、内容、主题以及编辑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谈谈本书的意义。

本书缘于我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福柯研究。这门课从2006年开始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在上(2016年和2017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开)。我在课上主要讲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中的一些重要章节,此外还有福柯的一些著名的论文,如《主体和权力》《自我技术》《危险的个体》等,后来还加了一些有关哲学咨询和哲学治疗的内容。从上这门课起,我就结合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到女子监狱实习,后来又进一步扩展到去一个男子监狱①和广州市脑科医院实习,2018年还去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精神科(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监狱服刑人员做心理和法律咨询;与狱警交流;参加监狱组织的文艺演出;参观监狱;参观精神病医院的病房和康复设施;观摩精神科医生对病人的问诊或会诊,尝试与病人进行交谈;与精神科医生交流精神病治疗问题等。每次实习回来我都会安排学生写实习作业,到期末时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或课程论文。因为有实习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学生们的作业、报告和论文大都写得很精彩。尤其是随着课程讲解内容和实习的不断深入,可以明显地看到实习成果的水平在逐步提高。这样几年下来就积累了不少东西。我把其中一部分先后编著成《与哲学同行》(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和《作为治疗的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不过让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这两本书中实习成果以作业为主,且只是其中部分内容,实习成果并未得到充分展现。所以我就想编一本专门的学生实习报告或论文集,把实习成果集中反映出来。

从以上介绍中可知,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我的福柯研究课上学生的期末实习报告或课程论文。实习时间是2014年、2015年和2018年,其中2014年和2015年的实习去的是广州市脑科医院芳村院区、女子监狱和男子监狱,2018年去的是中山三院精神科、广州市脑科医院江村院区和男子监狱。实习学生分别是2011级、2012级和2015级哲学专业本科生(只有吴狄是来自博雅学院的学生)。每次监狱实习都有中大法学院同学参加,他们是我邀请的非选课同学,所以都没有提交期末实习报告。此外,2014年和2015年我先后推荐了三名同学去广州市脑科医院进行暑假实习,实习结束后我也让她们撰写了实习报告,这三篇报告也被收录在本书中。从内容上看,本书中的实习报告侧重描述关于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的实习过程,力图向读者展现出其中一般人并不了解的方方面面,如监狱的一些基本情况,服刑人员和狱警的心理状况,精神病医院中医生对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病人的精神状态,等等,课程论文侧重结合课程所学理论思考实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监狱中的罪与罚,精神病医院中的疯癫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监狱和精神病医院中存在的“规训”现象?如何认识理性和非理性(正常和异常)的关系?哲学能够为犯人的改造和精神病人的治疗提供什么帮助?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狱警、精神科医生和哲学家都是一个社会中最勇敢和最有智慧的人,他们需要直面社会和人生的阴暗面,学习与一些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相处,并尝试着探索将他们加以转化,使之重新融入社会的方法和途径。也许有人会对这里将精神病医院、监狱和哲学三者相联系感到困惑不解。有位精神科医生就对我说她不理解为何学生会把罪犯和精神病人相并列,说两者是不同的,罪犯在监狱服刑是其在犯罪后受到应有的惩罚,其生活起居没有人护理,而精神病人住院则是受到疾病的困扰,需要治疗,其生活起居有人护理。我只好解释说将精神病人和犯人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所讲的内容和实习同时包括了精神病医院和监狱。我后来也想了一下,觉得医生所指出的两者的差别是有道理的。不过他们的相似之处也是明显的:从外面看,精神病人和犯人都处于一种被禁闭的状态,而从内心来说,他们都往往在经历着一种剧烈的挣扎。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有关精神病人犯罪的报道。实习中我发现精神病医院和监狱在现实中有相交叉之处,比如脑科医院有司法鉴定所,专门从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而监狱中也有一个医院,收治包括患有心理精神疾病在内的各种疾病的犯人。我们在做心理咨询时所面对的不少监狱犯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有一次监狱方面曾向我提出我们能否为监狱中有严重精神问题的个别犯人做心理治疗,我为此咨询了学校的心理医生,后者说对这样的犯人只做一次治疗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就没有答应。国内对罪犯通常说的“改造”(reform)一词,在中文中具有“改变”“创造”之意,在国外一般称为“矫正”,英文有两个词表示:corrections(北美)或rehabilitation(欧洲英国)。香港地区的“更生人士”就是从rehabilitation翻译过来的,其在医学里就是“康复”的意思。由此看来,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对犯人的改造是存在着相似之处的,这些人都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彻底转变,而哲学正可以在此发挥其作用。哲学虽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却是植根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哲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同时哲学也有治愈的功能,因为认识真理本身就具有治愈的功能。人的烦恼往往都是由于缺乏智慧导致的,因而学习哲学可以帮助人化解这样的烦恼。如果说医院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场所,那么,哲学则是人的心灵疾病的诊所,是拯救人的灵魂的地方。

关于本书的编辑方面,我想做一点说明:本书的文章都选自学生的课程实习报告或课程论文,选择的原则是看文章是否做了尽可能客观、真实的记述或深入的分析思考。虽然每次实习都有二三十人参加,但我每年都只选了7 ~8篇。有些同学选了不止一篇,其中有的是因为其报告本身分成了两部分,有的既写了报告也写了论文,还有的在课程实习报告之外又参加了暑假脑科医院实习。关于每次实习,不同学生的记述会有个别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我只是把其中基本相同的地方删除,而对相似之处,如果体现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就加以保留。这样做虽有重复之嫌,但也有让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的好处,如男生和女生,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同一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像我们在医院见习时曾遇到多位医生对一个症状复杂的精神病人进行集体会诊一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会让我们有可能摆脱个人偏见,形成一个更准确的认识。此外,由于是课程报告,学生写作时并未想到发表,因而引文和表述有不少不规范之处,对此我都做了修改,而对内容方面则除个别不当之处之外未加改动。对于学生在文中使用的表述同一含义的不同术语,如“实习”和“见习”, “犯人”和“服刑人员”,我觉得还是保留原状更好,就没有加以统一。编排的顺序是课程实习报告、课程论文、暑假实习报告,脑科医院的在前,监狱的在后,同时涉及两者的放在最后。

编辑出版本书的意义需要结合不同读者而言。本书的读者大体上可以分为这样三个群体:首先是从事与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相关的工作的人,本书作为来自哲学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重新反思自己的工作的途径,从而有助于他们打破原来固有的一些专业上的成见,发现自己的一些盲点。本书的作者对于监狱和精神病医院来说是一个外来者,他们既非狱警或医生,也非犯人或病人,甚至他们也并非从事心理、医学、法律专业的学生,而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这使得他们一方面可能缺乏上述相关专业的一些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因为实习并非专业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得以更加客观地观察、记述和思考他们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哲学专业的性质使他们拥有了广阔的视野、综合的理论素质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在其报告和论文中运用所学过的福柯、列维纳斯等人的理论,现象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方法以及基督教、佛教、儒家、道家的思想对自己的见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见解。这些分析和见解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是哲学专业人士。哲学专业在今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人们往往认为哲学专业没有实际价值。从同学们的报告中可以看到他们在医院和监狱进行实习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怀疑甚至轻视。然而,这一篇篇内容翔实、说理有据、视角独特的实习报告和课程论文充分说明哲学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会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只要我们跳出对于哲学的世俗偏见以及传统哲学自身的成见,就会发现哲学其实有着并不受制于具体学科和流行观点的限制,能够从一个超越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推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的巨大优势。哲学看上去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哲学提供的思想方法却是宝贵的,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的解决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生们在报告中对于作为整体的一个人的关心,对于秩序与混乱,疾病与药物的关系的思考,对于理性、道德、权力、命运、人性、解脱等概念的探究,对于真正改造和救治一个人来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根本性的意义。对于犯人的改造或矫治以及对于精神病的治疗都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完善的方法,哲学的“自知其无知”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和应当保持的。

哲学家罗素曾说影响其一生的最强烈的三种情感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激情在实习报告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精神病医院中有不少人渴望着爱情,例如在我们的一次脑科医院实习过程中,一位36岁的女病人大谈其幻想中的爱情并赞美在座的男生长得帅;另一次,一个中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跟随医生来到示教室,她手头带的一本正在看的书是《简·爱》,而她谈的最多的也是她的老公和情人。监狱中则有不少人深陷爱情(婚姻)的困境,在向同学咨询相关问题时常常饱含热泪。也有一些职务犯因为在监狱有较充分的闲暇时间而开始反思自己,大量阅读包括哲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书籍。他们把蹲监狱视为一种修行,而不只是一种磨难。许多犯人纠结于自己过去犯的罪,对未来感到绝望。有一位同学为一个眉头紧锁的服刑人员做心理咨询,鼓励他要让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目标。这个犯人说:“我觉得可能出不去了,永远出不去了。”而在咨询的最后,他对同学说:“你能听我讲我就很开心了。”该同学写道:“我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能帮助到他让我感到些许的安慰。”

再次是社会一般大众。这些实习报告和课程论文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部分揭开了笼罩着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的神秘面纱,让社会上一般人对它们也能有所了解和认识。这一努力也正与现代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的发展趋向相呼应。监狱和精神病医院对于大众一向是一个神秘的禁区,而现在它们都在尽力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对它们多加了解,前者每年都会举办社会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去参观,后者也在建立半开放的新型医院,让病人和社会有更多的接触以利于其康复(2015年我们去广州市脑科医院芳村院区实习时医生曾提到他们正在建设江村院区,尝试半开放性的康复治疗,到了2018年我们就去了江村院区见习,得以目睹其成果;女子监狱也在2018年9月19日邀请我们参加了其社会开放日活动)。我们每年的课程实习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的积极支持。

虽然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看上去与世隔绝,但它们所反映的其实都是我们的社会中的问题,如犯罪所涉及的家庭婚姻、社会正义问题,精神疾病中的抑郁、焦虑问题等,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思考。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最终都会指向人生中那些终极性的问题:人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才是合理的、健康的?从报告中可以看到,监狱中的犯人和精神病院中的病人多次向我们同学提到这样的问题或其问题会涉及这样的问题,正是他们对个人所面对的具体问题的思考将他们引向这些问题,也似乎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和回答,他们才能对关于自己的切身的问题有所领悟。也就是说,他们在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时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哲学,因而哲学也理应帮助他们去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上述问题也是生活在正常社会中的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正是在此可以看到哲学的价值所在,作为以解答关于人生的根本性问题为己任的哲学应该对现实中的人的困惑有所回应。特别是我们这些讲授和学习哲学的师生长期受到社会的养育,更应尽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当这些年轻的哲学系大学生们面对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的服刑人员、精神病人以及狱警、医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的身心受到震动,继而爆发出炫目的思想火花。当我在阅读学生们的实习报告和论文的时候,我常常感受到一种热情和力量,一种对智慧的追求,不禁从心底里感叹:“这都是些多么深邃、困难和有趣的问题啊!”虽然他们还不能给出完美的回答,但提出这些问题并加以思考本身就有着不容忽视的启发性意义。正如有同学所说:“我们始终都是一个对于存在的不断的思考者和探求者。”人的可悲之处在于他在其一生中总是难免会跌倒,走弯路,但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有能力站起来,重新上路。监狱中狱警不断向服刑人员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你是什么人?这里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不止一个同学在报告中写道自己在监狱实习后也开始向自己提出这三个问题。其实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哲学所谓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代代哲学家们凝神苦思而终不得其解,虽不得其解仍在不断求索,他们的思想成果启迪着后人的道路。正像监狱服刑人员身上所表明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个看似遥远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切身的问题。因此,每个读者也都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不妨翻开这本书,看看其中的探索是否对你有所帮助。监狱和精神病医院的实习经历让我们打破了隔在它们与外面社会之间的高墙,意识到我们与犯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界线并不像自己原来所以为的那么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其实就在我们之中,而我们也就在他们之中,这一认识将成为我们的一个警示,指引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这本书能够出来,要感谢的人有很多。首先是选修我的课程的学生,从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其次是中山大学教务部和哲学系的领导及办公人员,教务部为我每次申请的课程野外实习项目都给予了立项,为实习的顺利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哲学系前系主任鞠实儿教授和现任系主任张伟教授,主管教学的前后两届系副主任朱刚教授和沈榆平副教授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教学实习,教务员李慧老师做了许多与实习有关的具体工作。再次是为我们的实习提供便利的监狱警官、广州市脑科医院和中山三院精神科的医生,正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实习才得以顺利进行。尤其是广州市脑科医院李海燕医生给予了很大帮助。此外,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相关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对于书名以及内容都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建议。由于人员众多,恕不能在此一一列举,唯愿把这本实习论文集献给你们以表深深的谢意!本书的出版得到2019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类项目的经费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书内容涉及哲学、精神病学、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而我和学生们的知识、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让我以后有机会加以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①我们的课程的监狱实习分别去了一个女子监狱和一个男子监狱,所以学生的实习报告中通常只写女监或男监,只在个别特指的地方提到监狱名称。本书中略去了监狱名称,总称女子监狱,男子监狱,或女监,男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