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总论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改善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也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命脉。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水资源更加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是水资源大省,本地和过境水资源量分别达到1830亿m3、2361亿m3。但全省人均占有本地水资源量为2100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00m3),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而且,广东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80%的自然降雨高度集中于主汛期5—9月,主要以洪水形式出现并迅速流向大海,成为不可支配的水资源。自1980年以来,广东省的用水人口约翻了一番,GDP增加了20多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全省各流域分区的水资源可利用率只有30%左右,粤东、粤西诸小河源短流急,粤北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水资源利用困难。此外,广东省的水质性缺水严重,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些河段以及粤东、粤西的部分河段,水质已降低为劣Ⅴ类,出现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问题。特别是2000年以来,广东省季节性干旱甚至秋冬春连旱出现的几率增加。2000—2005年,出现了少见的连年干旱,粤北韶关等地区出现塘库干涸、人畜饮水困难,东江流域水资源告急,珠江三角洲地区咸潮影响时间进一步提前,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需水大量增加,至本世纪中叶全省向发达社会迈进,水资源供需关系将出现新的特点,要求保障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各种水资源指标满足发达社会和谐、安全、高效、舒适的需求,并全面稳定发展山川秀美、安全高效保障用水的自然和人类社会,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然而,广东省目前水资源浪费严重,配置不尽合理,用水效率不高,管理体制与措施上仍存在一些弊端,成为制约广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2005年,作为用水大户之一的农业,用水量达237亿m3,占总用水量459亿m3的51.6%,全省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比例达到29.2:51.6:19.2,而单位农业总产值用水量为1475m3/万元,工业用水定额为202m3/万元,工农业用水配置不尽合理。全省总用水消耗量为170.8亿m3,农业占67.4%。农业灌溉中漫灌和串灌现象严重,农业灌溉用水指标为809m3/亩,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9m3/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不高,农业节水潜力很大。根据计算,如果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能从2000年的平均0.48提高到较为发达国家的水平,即达到0.7左右,则农田灌溉用水可以节省约1/3,加上林牧渔业节水量,节水潜力可达103亿m3。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最终达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供用水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方向,把水资源从低效益领域向高效益领域配置。

新疆哈密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但又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单位面积产水量为8124m3/k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3,新疆平均水平的1/6,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是新疆平均水平的近1/2,水资源相对短缺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哈密地区2008年总用水量为10.41亿m3,其中农业用水8.43亿m3,占总用水量的81%;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46.92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41%。农业吨水产出效益为1.68元,仅为工业吨水产出效益的2.18%,现状农业用水存在着比重过大、灌溉定额高、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农业具有较大的节水空间。

以高效节水技术调控农业用水,以重点控制性水源工程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水资源向新型工业、生活、生态用水转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人均收入尚不高,全面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仅仅依靠国家支持、农民自筹还远远不够。

如果能够建立农业节水补偿的有效运行机制,将农业节约的水量调整配置到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实施以工业新增产值、人民生活受益对农业节水给予补偿,进而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化运作、多方受益的有效资源转换机制,则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

为此,本书以新疆哈密地区三个典型灌区及广东茂名高州水库灌区、湛江雷州青年运河灌区、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示范基地为试点,针对不同水资源状况的典型地区分别开展农业节水补偿机制研究,探索解决当前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有效途径,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