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利人(1)
-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 1506字
- 2021-04-25 19:21:55
冯天彬:用脚步“丈量”出精确数据
看着存有全县普查资料的计算机设备和台账资料全被装上车,送往省里进行最终审核,陕西省吴起县水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冯天彬总算舒了一口气,历时3年的水利普查工作总算基本结束了。为了这些枯燥、单调的数据,冯天彬几乎跑遍吴起县的沟沟峁峁。可以说,这些数据是冯天彬和他的同事用脚步一个个“丈量”出来的。
勇当重任 白手起家
位于延安市西北部的吴起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全县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辖四镇八乡一个街道办,总人口12.6万,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
2010年,水利普查正式启动。面对一没钱二没人的琐碎、繁重的水利普查工作,大家都不愿意接手。于是,局里将连续5年获得水利局优秀工作者称号的冯天彬作为首选人,让他担此重任。
“当时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冯天彬说。
冯天彬租用两套住宅楼作为水利普查办公室,在全系统抽兵点将,组建了由20名县级技术人员、39名乡镇普查员、158名村组普查员组成的三级专职普查队伍。跑县,上市,多方汇报,争取到57万元普查专项资金,一次性采购了10台电脑、6部数码相机(带镜头)、1套全功能投影仪、1部全站仪、6部GPS、2部对讲机,还有档案柜、阅览桌、办公桌等基本办公室设备,一个月内全县水利普查工作就开始运转。
同时,他积极参加水利部和省、市组织的培训工作,与进行过试点的相邻县区联系,学习先进经验,全县水利普查工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一步一个脚印采集数据
秦汉
吴起县境内沟壑密布,地形支离破碎,地域广阔。冯天彬通过对全县资源分布、人员调配、时间控制、普查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将全县划分为13个乡级普查区、164个村级普查区;又根据县内区域特征,将乡、村级普查区在“八川两涧里”分别给予落实,使得物尽所用,人尽其才。
6月的陕北,没有一棵树掩映的乡间道路上,骄阳炽如火烤。冯天彬带领队员穿梭在吴起的沟沟洼洼。特别是在沟道侵蚀单元小班外业调查中,他将最难普查、最偏远的小班分包给自己。早上5点钟天还未大亮,他就和队友背着水壶带着面包启程了。没有路的山道里,他和队友背着仪器爬山开路,按照普查内容,打开GPS定位,铺开图纸,确定位置,画图,记录数据。正午的太阳照得人有点眩晕,身上的衣服已经贴在身上,大半天爬山测数据,队员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
“要不咱们回去休息下,明天再来?”有队员打着退堂鼓。
“回去?明天还得来,光爬山就得两个小时。大家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再坚持一下。”冯天彬给战友们鼓劲。
随后,冯天彬背着最重的仪器和土样,带着队友继续前进,直到完成另一个小班的测定工作。像这样的长途跋涉,3年来,冯天彬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为了获得一条沟系、一座坝的数据,他们经常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一走就是几十公里。
有一次,就在第二个小班将要完工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为避免图纸被淋湿,冯天彬脱掉外套把普查图纸包起来,吆喝着队友往山下车里赶。好不容易赶到车前,汽车却陷在满是雨水的泥巴路上,他又跳下车,和队友一起冒雨推着车前行。当走到柏油马路上时,大家已满身泥泞。回到县城时,已是万家灯火,虽然大家一天都没有吃饭,但终于完成这座沟系的数据普查,心里也是满足的。饥饿,连续的奋战,加上淋雨,硬实的冯天彬终于病倒了。然而,普查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他每天在医院打完点滴后,就赶回单位,继续工作。有两次他甚至举着吊瓶回到办公室,一边算数据,一边输液。
就是凭着这样一股不服输的老黄牛精神,冯天彬和他的队友不仅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县12767个数据的外业普查工作,而且标准质量高,调查水平准,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本文发表于2012年7月20日《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