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有效的生态保育对策,重构生态安全体系

淮河流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生态保育对策,重新构建流域的生态安全体系,打造“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淮河。

1.依照流域生态功能分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淮河流域四大生态功能区。上游山区通过保护森林、植树造林、限制产业准入等措施,保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护山地生物多样性,形成流域“西南部—西部—东北部”外围山丘区生态屏障。沿淮及南水北调东线沿线低洼地区营建乔灌草结合的护岸护坡林带,调节水文、行洪蓄洪、净化水质、维持湿地及水生生物多样性,构建景观生态走廊。中部平原和低山丘陵区以面源污染防控、平原林网建设、采煤塌陷区的生态修复与开发利用、治沙防沙等为主要生态保育任务,保障高质量的农业生产。沿海平原及湿地区主要生态功能则是农业生产、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沿海防护林建设。

2.促进流域水土保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加强淮河流域森林保育。加大林业投入,提高流域森林资源数量;推动森林结构改造,推进混交造林,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平原林网,防止再度沙化;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形成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经营,提升林业产业。

恢复淮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立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专业渔民转产转业方面的政策扶持,完善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开展湿地恢复工程,加强湿地保护的科普教育,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

3.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补偿方式

探索统筹生态保育、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补偿政策。建立集环境补偿机制、资源补偿机制、农业生产补偿机制、用地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洪泛区生态补偿机制等于一体的生态补偿政策,为上游山区生态保育、低洼地区水质改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塌陷区治理等提供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构建协调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平衡各方利益,为建设美丽淮河创造良好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