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100问:后现代的刺
- 书杰
- 1752字
- 2021-04-13 16:26:40
第二篇 章身体与解释
本篇章我们主要介绍两位哲学家:梅洛-庞蒂和伽达默尔。总体来说,他们的理论都属于现象学运动的大范畴。
梅洛-庞蒂受到胡塞尔后期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理论的影响,开创了“知觉现象学”或“身体现象学”。他通过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试图建立一种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哲学,他要探寻是否存在一个能将主体和客体、内在和外在、心灵和物质融合在一起的中间地带的问题。整体而言,梅洛-庞蒂的哲学具有中性的调和色彩。
伽达默尔则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之后开创了自己的解释学理论。其1960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标志着哲学解释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
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的解释学,伽达默尔的理论是本体论意义的解释学。他认为“理解和解释”本质上不是方法,也不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理解和解释”本身就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根本存在方式:人是理解着的存在。“理解和解释”处理的是人与人所处世界的自我领会的内在关系问题。
伽达默尔要探究如此这般的理解方式得以可能的条件,真正的理解的内涵以及如何看待历史的成见,等等问题。正是以历史意识为基础,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同传统解释学鲜明地对立起来,“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种种条件与特点,来论述作为此在的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最后达到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生释义的理解和解释”。
本篇章概览
哲学家
梅洛-庞蒂丨伽达默尔
本篇章流派
身体现象学丨解释学
本篇章话题
⊙ 知觉现象学
⊙ 理解与解释
⊙ 效果历史
⊙ 身体—主体
⊙ 理解的历史性
⊙ 视域融合
01 梅洛-庞蒂:一位暧昧的哲学家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后与萨特一起主编过《现代》杂志。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等。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 “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梅洛-庞蒂其人
1908年3月,梅洛-庞蒂出生于法国西海岸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他幼年丧父,18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哲学专业。在大学时,他深受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1929年,梅洛-庞蒂聆听了胡塞尔的著名演讲,此后胡塞尔哲学对梅洛-庞蒂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胡塞尔的后期思想构成了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梅洛-庞蒂应征入伍参加抵抗运动,退役后返回巴黎教书。1942年,他的第一部著作《行为的结构》出版,1945年他的《知觉现象学》出版。而后,他与萨特、波伏娃等人一起创办了《现代》杂志,但因为政治上的分歧,他和萨特分道扬镳。1952年,梅洛-庞蒂在法兰西学院担任哲学教授职务,1953年1月15日,他发表了就职演讲《哲学赞词》。
1961年,年仅53岁的梅洛-庞蒂因中风猝然离世。虽然他在这个世界上只停留了53年,但其思想却影响深远,他被称作“最具创造性的法国现象学家”,其著作《知觉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起被视作法国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之作。
有人说,梅洛-庞蒂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好的诠释者,也有人说梅洛-庞蒂实际上搞了另外一套东西。那么,梅洛-庞蒂哲学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梅洛-庞蒂的哲学出发点、知觉理论以及身体哲学这几个维度予以解析。
梅洛-庞蒂的哲学出发点
从古希腊哲学,如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巴门尼德的“存在”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等开始,二元论的思维模式逐渐显现:哲学家努力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并将本质的世界视为可被探索的思维世界。到了近代哲学阶段,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使主客的二元关系被正式确立起来。哲学的探索以主体对客体的预设为前提而得以展开,思维和存在被割裂为两个世界。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主客体彼此独立,那么内在的主体是如何认识到与自己隔绝的外在客体的呢?
对这个问题,胡塞尔已经有所涉及。胡塞尔以“对自然主义思维态度的批判”为理论出发点,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口号,并试图还原到主客交融在一起的纯粹意识、先验意识领域。
而梅洛-庞蒂受到胡塞尔的影响,也是以“对笛卡尔主客二元论模式予以反抗”为哲学出发点。他认为,这样的模式使得主客彻底分离,思考模式要么陷入客观主义,要么陷入主观主义。因此,梅洛-庞蒂也要进行现象学的还原。
但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梅洛-庞蒂进行还原,那最后要还原到哪里去呢?梅洛-庞蒂和胡塞尔的还原,有什么不同吗?
主客中间地带:暧昧性的哲学
胡塞尔通过彻底悬搁的方式以达到彻底的还原,即还原到纯粹意识、先验意识的领域。意识本身的意向能力与构造功能,即在外部事物奠基之上主动出击、捕捉勾勒客体事物,正是“先验自我”的先验结构使然。
但是,“先验自我”最后还是落脚于“自我”的层面,只不过这个“自我”不是你的自我、我的自我、他的自我,而是我们共同的“自我”。既然是“自我”层面,那么就意味着,胡塞尔的理论最终还是回到了主体性的理论框架里,他的先验现象学仍然是偏向意识和主体的现象学。因此,这样的还原不是最为彻底的,其做法又陷入到“自我”主体性的意识领域,陷入先验唯我论的境地。
而梅洛-庞蒂则开启了另外一条道路。在贯彻“回到事情本身”口号的基础上,他还原到的不是纯粹意识和先验自我,而是主客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一个中性的、暧昧性的模糊领域,一个使一切意义得以发生的初始场所。
这个领域没有纯粹的主观主义,也没有纯粹的客观主义。主客之间并不存在谁构造谁、谁统摄谁、谁依附谁、谁反映谁的问题,主客不是对立状态而是同一状态。这个中间地带是主客关系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前反思的、前逻辑的、前意识的领域。
可见,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有所继承,又有所深化。这也正是梅洛-庞蒂现象学具有创见性的体现。
总体而言,梅洛-庞蒂的哲学具有调和性和暧昧性,因而他也被称为一位暧昧的哲学家。那么,梅洛-庞蒂试图还原到的暧昧性地带具体是什么呢?他又将现象学引向了什么新的境域?这就涉及他的“知觉世界”以及“身体—主体”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