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字解诗:一字吟成诗境新
- 张素凤 孙春青
- 1876字
- 2021-04-13 16:12:34
说字
“尽”的甲骨文作“”,像手执毛刷洗刷器皿内壁之形,表示饮食已尽。《说文解字》根据小篆字形把“尽”说解为“器中空也”,这是从食器的角度对“尽”的字形构意的说明。据此,“尽”的古文字构意可说解为“饮食已经吃喝完了,食器空了”。从这个构意不仅可以提取出“完、终”等显性意义,还可以提取出其潜在的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特点。根据生活经验,器皿中的饮食总有一个由多到少、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因此我们将“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看作“尽”的隐含义。加上隐含义后,“尽”的意义就可以理解为“逐渐减少直至完全终结”。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按照字典对“尽”的释义,“山随平野尽”意思是山已经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这样解读不能体现山势逐渐变化的特点,介词“随”的意义也无法落到实处,因为“随平野”的意思是“随着平坦的原野”,其修饰的动词应具有动态特点。如果把“尽”的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融入诗句解释中,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沿途山势逐渐由高到低,直至完全消失于平野之中,与广阔平坦的田野融为一体的画面,意境十分开阔,而且极具动态感。这与“白日依山尽”中“尽”的用法异曲同工。“白日依山尽”展现了太阳落山时逐渐被山遮挡直至完全隐没不见的纵向变化;“山随平野尽”表现了从蜀地到楚地沿途山势逐渐变低、变小直至完全化为原野的横向变化。
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回舟”中,“尽”的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说明作者已经游赏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在玩赏的兴致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才掉转船头往回走。因为天太晚了,又喝得大醉,以至她找不到回家的路,“误入藕花深处”,于是才有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极具画面感的景象。“尽”字生动地展现了这次游玩带给词人的巨大惊喜和深深陶醉,同时也体现出作者贪玩活泼的天性,表达了作者对少年快乐时光的怀念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家田输税尽”中,“尽”的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说明贫妇人的田产是因为沉重的赋税而逐渐被卖光的,不是由于突然的意外或灾难,这就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用沉重赋税压榨百姓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尽”是形容词,也有“逐渐减少”的隐含特点。“不尽长江”意思是“一直向前奔流、永远也流不完的长江水”。“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是一直奔流却永远也流不完的长江水翻滚奔涌、扑面而来,与上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相互呼应,展现了一个宏伟阔大的壮丽场面,为下文作者直抒胸臆提供了一个广阔、悲凉、雄壮的背景。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也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和补充说明动词“落”的结果和状态。把“尽”包含的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显性化,则“杨花落尽”展现给读者的是杨花纷纷飘落直至彻底掉完的动态景象。张籍《秋思》“复恐匆匆说不尽”的“尽”也是形容词,其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表明“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让人联想到写信人有好多话要和家人说,一句接一句地写,却还担心自己匆忙之间仍有话没有写出来,这样就形象地表现了漂泊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尽”,其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都可以使相关诗词所描写的意象更具体、更形象、更具画面感,有助于读者理解诗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需要说明的是,词的隐含义具有活跃性和不稳定性,随着词义的引申发展,一个词的隐含义会逐渐脱离。“尽”引申为副词时,其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就完全脱离这个字了。如杜甫《羌村三首》“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中,“尽”是表示范围的副词,强调所有的儿童都去东征了,没有剩余和例外,隐含义“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完全消失。同样,罗隐《蜂》中的“无限风光尽被占”,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三军过后尽开颜”里,“尽”也是副词,其隐含义已完全消失。
“灭”本义是“熄火、灭火”。由于灭火时不能留余火,一定要彻底熄灭,因此“灭”由本义也可引申为“终尽、空无”。显然,源于“灭”的字形构意并且能够贯穿其引申脉络的词义特点是“没有剩余”,也就是说“灭”的隐含义是“没有剩余”。
“灭”和“尽”在“终结”意义上可以成为同义词,它们的意义差异主要在隐含义上:“尽”隐含着“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灭”隐含着“没有剩余”。将“尽”“灭”的隐含义揭示出来不仅有助于辨析两字意义和用法的差异,还可以通过将隐含义融入诗词理解中,使诗词意象更为生动丰富、更有画面感,从而让读者深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