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过父辈的旗帜:只要用心用情,什么都能记住

不惑之年的建康,标准的板寸发,戴一副眼镜,给人的印象是干练、沉稳、斯文,目光坚定,在扶贫战线工作20年,是扶贫战线上的一名老兵,现在是主抓扶贫的副县长。

在州扶贫开发局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他走遍了甘孜州的18个县325个乡镇,对州县乡三级的情况,特别对农牧区基层的情况非常了解。源于对基层的深入了解,他对整个扶贫开发工作有自己的系统思路,因而是德格县委书记、县长扶贫工作上的绝好帮手。

德格地处川青藏三省区接合部,金沙江以西是西藏,北部与青海接壤,是重要交通枢纽,县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稀稀疏疏分布着9万人口。德格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有著名的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

德格的县情是面积大、海拔高、气候寒、居住散、战线长、条件差;经济条件上,欠账多、底子薄、指标弱、贫困面广、贫困量大、贫困度深。乡乡有贫困村、村村有贫困户,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11%,是雅砻江上游的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三区三州”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自从到德格县主抓一县的扶贫工作后,建康便一头扎进扶贫开发的工作中,不是下基层调研,就是去外地观摩考察。在驱车前往马尼干戈牧区的公路边上,筑路烈士张福林的雕塑进入大家的视野。烈士的雕塑似乎触动了建康的心事,他语气略带伤感地告诉笔者:“2017年是工作进入攻坚难点时段,也是最亏欠家人的一年。爱人在州医院最繁忙的五官科当医生,而我又在远离康定600多公里的德格工作,孩子无人照顾,爱人只好放弃州医院,去到红会工作。这一年脱贫攻坚的任务很重,有5个月的时间几乎是在乡下,没有出过县域,更没有见过爱人和孩子。县委书记嘎绒拥忠曾在电话里狠狠批评过我,说工作要做,但也要顾家。”说这些话时,建康满含愧疚。

不过让他终生遗憾的是,2019年5月25日早上,去凉山州开扶贫现场会的途中,手机里传来父亲去世的消息。他显得意外平静,毕竟早有心理准备。父亲患喉癌已是晚期,这个顽疾随时可能让老人家离开家人、离开人间。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和父亲作临终的告别,没有见严厉而温情的父亲最后一眼。

建康的父亲泽仁多吉是四川巴塘人,17岁参军,在藏民团二连先后任战士、班长、排长和连指导员。在建康的记忆里,父亲在工作中是硬朗的,在家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好父亲。在成都念高中放寒假回家,父亲要下乡检查工作,临走前将买回来的牛肉,按照炒、卤、炖、烧的用料,分割为几个品种,然后分装在食品袋里,分别用红黄蓝黑的毛线绳系住袋口,装入冰箱。吩咐他如果要吃炒的,就取红毛线系着的,要吃卤的,就用黄毛线系着的……建康看见父亲如此仔细,开玩笑地坏笑着说:“我怎么没有遗传到你的基因?”父亲听后也笑了,说:“这是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当兵前,我们这些衣不蔽体的穷娃娃,连肚子都吃不饱,哪去找什么有规有矩。是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党和国家先让我们活下来,让我一步步进步,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懂得管理,就像这些分装的分割肉,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到用的时候就会心里有数,不会火烧眉毛,无从下手。”

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成了建康日后行事的准则。

2019年的夏末秋初,笔者和建康副县长来到金沙江边龚垭乡的雨托村。这是一个从高山上整体搬迁到江边安置点的村舍。行走在布局和规划都非常合理的村落,绛红色的117户藏式住房错落有致,像一个小集镇,宽敞的街道两边种满八瓣波斯菊,路灯杆上挂着“感党恩,跟党走”“脱贫奔小康”的标语。从村活动室出来后,建康领着我们来到可以瞭望全村的观景台,在凉亭里用手指着旁边云雾缭绕的大山说:“没有搬下来之前,雨托村就在那片云雾里。记得我带着扶贫开发局的同事,去高于江边一千多米的老雨托村做搬迁工作,很多村里的老人反对搬迁,说他们世世代代住在那里习惯了,要求把公路修到村里就行。我们经过反复论证,从江边修公路到村上,要耗资两千多万,如果整村搬迁下来,建安置点,工程造价要节约很多,况且就在公路边,看病就医、孩子上学、外出打工都很方便。经过耐心说服,村民们终于想通了。现在村民看见如此美好的景象,有时觉得像在梦里生活一样。”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在晚年过上了幸福日子……”坐在新房前晒着太阳,67岁的村民布邛和老伴泽拥跟笔者讲,“十多年前,我家房屋因年久失修,没钱翻盖,就一直寄居在亲戚家中。说是寄居,其实就是租了一间房子,又小又不透气,住在里面难受得很……”泽拥拉着笔者进屋参观新家。走进一栋五十平方米的房屋,两室一厅,有厨房、卫生间,南北通透,干净明亮。正门外,还有一个路面硬化了的小院落。“现在我和老伴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我们有养老保险、低保,再加上国家政策给我们的各种补助,这日子一点都不用愁了。”

走进雨托村村支部书记白玛泽仁家中,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墙上的廉政读本宣传挂袋,里面放有由县纪委监委编印的藏汉双语农民夜校读本《清风拂善地,廉洁在德格》、精品廉政格言册《萨迦格言》以及《支部书记手册》《廉洁自律准则》等书籍。

“我们村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个挂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全在里面,同时还有举报电话,一举一动全在群众的监督之下。”白玛泽仁说。

老支书把我们带到楼上楼下看寝室、看客厅、看厨房。来之前笔者认识了评估脱贫验收的第三方负责人老林。老林教过我一个绝招,去易地搬迁的建卡户家,就看柜子里的粮食多不多,看冰柜里的肉和酥油多不多,动手拧拧水龙头感受一下水洁净不洁净,按按电视遥控板看看能有多少个频道……笔者不露声色地按照老林的指导细细暗查,效果不错。老支书最初认为笔者是一个不善提问的来访者,主动聊起搬迁下来的几大变化。整个雨托村搬迁的建卡户是29户131人,同步搬迁来的有88户。目前在产业发展上,村里的合作基金采取了请一家实力较强的餐饮公司入股的措施。这家公司拿到30万的股金建起了休闲娱乐加餐饮的场所,生意不错,去年每户都分得了红利;另外在新划分的土地上种土豆,收益远比在山上好,极大地节约了过去从山上搬运下来的费用。现在住家就在交通便利的公路边,进县城或去白玉县或去西藏的江达县打工,都很方便;另外孩子上学和家人看病都在500米范围内解决,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告别老支书,建康告诉笔者,目前全县集中安置点有10个,马尼干戈、竹庆、错阿镇的马达村、所巴芒布村和雨托村都是上百户的,10个点共计867户3847人……

“这么多数据,听着都头晕。你能记得如此清楚,这是否跟你讲的父亲细心的故事有关?”

“就看你对事用不用心,一旦用心用情,什么都能记住。”建康的回答依旧简洁、坚定。

从父亲参军到建康参加工作,半个多世纪两代人的故事,能从时间的跨度直达“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存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