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套装共3册)
- 醉罢君山
- 5092字
- 2021-03-29 17:37:46
许劭评曹操:英雄还是奸雄?
真正的英雄,往往突破常规,趋于极端。
所谓趋于极端,就是不循规蹈矩,行人之所不能行,为人之所不敢为。脚踏在大地之上,心却翱翔于九天之外。他们有雄心,有毅力,果敢而有决断力,故而能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他们的人生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但他们始终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奔去。
我们总以为英雄是成功者,事实上他们遭到的失败不可胜数,平庸的人生或许不曾有过失败,但也不会拥有成功。
我们且来看曹操、孙坚、刘备三人是如何踏上英雄之路的。
先来说说曹操。
在三杰之中,曹操的出身最好,他是富二代、官二代。
他的父亲叫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
宦官本来地位低下,自从东汉中期始,宦官多次帮助皇帝发动政变,故而权力日益增长,封侯的现象十分普遍。可是宦官没有子女,死了之后,其爵位、财产无人继承。公元135年,汉顺帝出台一个破天荒的政策,允许宦官的养子继承爵位、财产,从此以后,宦官收养子的现象就变得十分普遍。
曹腾是东汉非常重要的一名宦官,曾经侍奉过四位皇帝,深得汉顺帝的宠幸。他也是谋立汉桓帝的关键人物,因为拥立皇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负责皇后长秋宫的大太监),权力很大。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曹腾这个人,并无太多劣迹,在大太监里算是比较正直的一个人。
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来路不明,《三国志》里称“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就是说不知曹腾是从哪抱养来的。有人说曹嵩是曹腾的侄儿,也有人说他原本是夏侯家的。有了曹腾这么个大靠山,曹嵩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到了桓帝末年,他当上了司隶校尉。
熟悉东汉史的读者对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应该不陌生,其职责乃是监察京师一带百官,手握生杀大权,东汉许多著名人物,包括李固、李膺、阳球以及后来的袁绍、曹操,都担任过司隶校尉。
曹操便出生在这样的官宦之家。他从小衣食无忧,沾染了不少纨绔子弟的坏作风。他还渴望游侠的生活,《三国志》里说他“任侠放荡”,只是游侠没当成,痞子习气倒日渐增长。他老爹曹嵩是个大忙人,对他无暇理会,所以管束他的重任,便落在了其叔父身上。
他叔父是个刻板的人,总是把小阿瞒(曹操小名)的劣行一五一十地汇报给曹嵩。小阿瞒不喜欢这个叔叔,很想给他一点颜色瞧瞧,只是自己年龄还太小,如何报复?
他想了很久,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天,他在路上远远看见叔父走过来,便装出口歪眼斜的样子,叔父见状感到奇怪,便问道:“你怎么了?”小阿瞒吃力地答说:“我中风了。”叔父心里焦急,赶紧将此事告知曹嵩。
曹嵩大吃一惊,当他见到儿子时,却愕然发现小阿瞒一点事也没有。没想到小阿瞒乘机诬告叔父:“我本来就好好的,只是叔父看我不顺眼,故而说我坏话。”曹嵩当然情愿相信自己儿子的话,后来便对弟弟的小报告不理不睬了。
曹操小小年纪,就想出这样的办法,往坏处说,叫喜欢搞阴谋;往好处说,叫善于洞察人性的弱点。人都有弱点,只是有些人藏得深,有些人藏得浅。洞悉他人的弱点,就能控制他,进而打败他。曹操是富二代、官二代,富贵者的优势显而易见,打小时候起,他便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特别是官场上的人,看多了,听多了,就洞悉了游戏规则。
古代社会与当代社会一样,对曹操这种富二代公子哥的浪荡行为没有好感。文武百官都知道曹嵩有这么一个儿子,大多数人对他都嗤之以鼻,不认为这家伙有什么翻江倒海的能耐,但有一个人不这样看。这个人叫桥玄,乃是东汉晚期政坛上的一个重量级人物。他当过司空、司徒、太尉(这三个官又称为“三公”,是朝廷中最具实权的三个职位),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重臣。
桥玄见多识广,对识人有一套本领,他看出曹操表面上放荡不羁,实则有过人的才华。比如说,曹操动的时候活蹦乱跳,静下来时,却能博览群书,特别对兵法情有独钟。他收罗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家兵法书,专心致志地研读。他不仅读书,还抄书,不仅抄书,还择其精要,批写注文。后来,曹操还细注了《孙子兵法》,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入书中。
《孙子兵法》是古代兵学经典,注者甚多,在古代汇编有《十一家注孙子》,其中曹操注本当属最有价值。其他注者多是学者,没有实战得来的经验,而曹操本人就是第一流的名将,对兵法有更深刻的见解。同时,该注本也是研究曹操军事思想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曹操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诗文水平堪称一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浪荡公子所能做到的事,得有真才实学才行。
当然,在整个社会充满危机的时代,一个人光有知识、文才是不够的。倘若战争爆发,就是武夫争雄,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势必无法领袖群伦。曹操打小对行侠仗义的江湖精神十分仰慕,学了一身好本领,体格强壮,武艺高强。可以说,曹操就是个文武双全之人,顽皮捣蛋只是他隐藏内在雄心的烟幕弹罢了。
有一天,桥玄见到曹操,说了一句令曹操终生难忘的话:“天下就要大乱了,若没有不世之才,不能拯救天下。能够安邦定国的人,大概就是你了。”(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此时的曹操未满二十岁,也没有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却得到“三公”桥玄的赞赏与肯定,他受宠若惊。我们可以说桥玄是慧眼识英雄,也可以说这是激励曹操的一种手段,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一粒潜意识的种子,让他树立更高远的人生目标。
桥玄还给了曹操一个建议:“你现在还没有什么名气,应该先去结交许劭。”
许劭在当时可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本领就是点评当世人物,每月一评,初一发布,故而被称为“月旦评”。其实就是东汉晚期上流社会搞的一个“娱乐节目”,就像现在铺天盖地的歌手选拔节目一样,许劭就是节目的评委。每到月末,大家都眼巴巴地等待许劭出炉新的品评报告。得到许劭好评的人,自然名声大噪,身价百倍,出人头地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桥玄要曹操去结交许劭,就是想让他通过这位品评大师的推介,以最快的速度捞取名声。
曹操果然去拜访许劭了,他的目的并不是想借此成名,而是想听听品评大师对自己的真实看法。
刚开始,曹操又是送厚礼,又是言辞谦恭。许劭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并不喜欢他,甚至有点鄙视他、厌恶他,拒绝评判。不过许劭在看人上确实有独到的眼光,他看出曹操这个人不简单,有气场、有能量、有野心。
曹操起初对许劭恭恭敬敬的,但许劭的态度激怒了他——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便采取恫吓、威胁的手段逼问,许劭只得答道:“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以上两种记载,看起来似乎差不多,其实意思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第一种说法是说曹操在和平时代是奸贼,在乱世是英雄;第二种说法则说他在和平时代是能臣,在乱世是奸雄。
注意,这个“奸”的位置是不同的。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也就是《后汉书》里的说法)更接近许劭的原话。史书上说,曹操听后大喜过望,告辞而去——这时有识之士都已看出东汉气数将尽,乱世将来,所以曹操听许劭说自己将是“乱世之英雄”,当然心满意足;试问有哪个人被称为“奸雄”还能兴高采烈呢?
桥玄与许劭的话,让曹操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要成为盖世英雄。
人的才能固然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但这种才能倘若没有明确的目标与之匹配,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
幸运的是,曹操在青年时代便确定了与他的才能相得益彰的人生目标。
曹操二十岁时(公元174年)正式踏上仕途。
这一年,他因举孝廉而为郎官。举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就是由各地向朝廷推荐有孝行、廉洁自律之人为官,当然这种制度后来也流于形式。不久后,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负责首都北部的治安。别看曹操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小青年,他很快以雷霆手段闻名京师。
洛阳乃是东汉首都,官宦豪强富商云集,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不好得罪的。在曹操就任前,前几任治安官都不敢轻易去触犯豪强,因而首都北部地区治安很差。
曹操在办事厅门口左右两侧各挂十来根五色大棒,有人违法犯禁,不论是谁,只要是他职权内管得着的,一律严办。有些人自恃有豪强达官撑腰,仍旧我行我素,无法无天。不过这次他们大错特错,曹操大开杀戒,五色大棒无情扫去,将这些人棒杀棍下。
他甚至敢于挑战当时一手遮天的宦官势力。
汉灵帝有个宠爱的宦官,名为蹇硕,蹇硕有个叔叔,自恃宫中有人,有一回犯禁,落在曹操手上。要知道曹家与宦官关系非同一般,可曹操毫不给面子,依例棒杀了蹇硕的叔叔。京师豪强闻之,莫不胆战心寒,谁也不敢在曹操治下的辖区干非法勾当。
有人会问,曹操得罪这么多人,难道就不会遭到打击报复吗?
没错,有许多人想置曹操于死地。只是曹操是有背景的人,他的父亲是当朝大官,身为“三公”的桥玄十分器重他,在宦官里也有不少曹腾的旧属,要整死曹操可不是容易的事。怎么办呢?这些豪强最后想了个主意:不如给曹操升个官,把他调出京城。就这样,大家纷纷上书,说曹操政绩卓著,应该升迁。于是朝廷把曹操迁为顿丘县令,相当于从县级公安局长升为县长。
正当曹操踌躇满志时,却因受到一起事件的牵连而丢了官。
原来曹操有个堂妹夫名叫宋奇,宋奇的妹妹正是汉灵帝的正娶夫人宋皇后。这本是一桩攀龙附凤的婚姻,但是东汉的宫廷斗争比现在电视剧里面演的还要残酷,这位宋皇后并不受皇帝的宠爱,其他宠妃便趁机与宦官联手,诬告宋皇后在宫中搞巫蛊。
“巫蛊之术”就是一些旁门左道,是皇帝最忌惮之事。在汉武帝时,“巫蛊之祸”最为惨烈,死了数万人,包括太子、公主、宰相在内。汉灵帝本来就不喜欢宋皇后,又听闻她搞巫蛊,大怒之下废了皇后,宋氏一家遭到了族诛的悲惨命运。曹操是宋奇的妻舅,两人关系又不错,于是受到牵连,县令也当不成了。
这是曹操生平遭遇的第一次大挫折。
丢了官后,曹操回到老家谯县,过了几年清静的生活,读读书,练练拳脚,耍耍棍棒刀枪。几年后,公元180年,皇后巫蛊事件风平浪静了,朝中有人便举荐曹操,说他熟悉古书典籍,有学问。于是曹操重新回到京城,当了一名议郎。
议郎是个闲职,据史书所载:“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用现在话说,就是一名顾问,平常清闲无事,没有实权。
刚开始时,曹操一腔热血,向皇帝提出不少建议。只是汉灵帝本来就是个昏君,热衷于声色犬马,对政事不太关心,朝廷的腐败日甚一日。曹操知道自己位卑言轻,又没有实权,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索性不再进言。但他知道,如此腐败的政治,终究无法日日笙歌,大动荡随时会来临,他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
果不其然。四年后,黄巾起义爆发了!
曹操卸去文服,换上军装,以骑都尉的身份,参加了讨伐黄巾军的战争。
颍川之役中,在朱儁兵败、皇甫嵩被围的不利情况下,曹操果敢地率领一支军队前往解围,与皇甫嵩里外夹击,大破黄巾军。在此之前,曹操虽熟读兵法,却没有实战经验。黄巾战争给了他实践兵法思想的机会,日后他用兵果断、敢于兵行险招的特点,在颍川之战中已初见端倪。如果说《孙子兵法》教给他军事的基本原则,那么皇甫嵩则教会他如何活学活用、如何因势利导。
这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这一年,曹操三十岁。
由于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曹操升迁为济南相。
济南是济南王的封国,济南相是封国的行政长官,管辖治下的十来个县。当时济南的吏治十分糟糕,地方官员贪赃枉法之事比比皆是——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连首都洛阳都黑暗腐败,遑论地方呢?历任济南相知道不好管理,索性睁一眼闭一眼,加剧了吏治的败坏。
曹操即将赴任的消息传出后,济南大大小小的官员无不面如土色——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的霹雳手段令他们记忆犹新,有些人主动请辞,有些人离开济南,窜入其他郡县,避曹操如避瘟神。
果然,曹操到济南后,再次展露其不畏强权的英雄本色,连上奏章,一口气罢免了八个长吏。在他的铁腕治理下,济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虽然曹操政绩不凡,但他得罪的人太多了。他挡人财路,挡人官路,不管到哪里,都不受贪官污吏们的欢迎。而贪官污吏又太多了,大家想办法把曹操挤出济南,于是曹操被调到东郡当太守。
一向洞察力敏锐的曹操很快嗅出一股浓重的硝烟味,与十年前相比,他虽然仍保持昂扬的斗志,但更加成熟老练。这十年是帝国迅速衰落的十年,皇帝甚至给朝中职位标上不菲的价格,公开拍卖,这无疑把清廉忠直之臣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帝国颓势已难挽回。
曹操不能不仔细考虑自己的前程,他有才华有能力,但并非愚忠之臣,若是前往东郡就任太守之职,势必又要得罪一批权贵。就算他不计自己的安危,也不能不考虑曹家可能面临的灾祸。
思来想去,曹操最后下定决心:俺辞官不干了,回老家去。
他借口身体有病,不到东郡就任,返回老家谯县。
曹操在县城外盖了一座房子,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生活虽闲,内心却一点也不闲。春夏时节,他躲在家里读书;秋冬时节,他外出游猎,强筋健骨。其实曹操并非想远离尘嚣,乱世已来临,哪里有一个地方能躲避呢?他只是蛰伏,身在谯县,眼睛却无时无刻不打量着世界。
他知道,机会一定会到来,磨刀不误砍柴工,耐心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