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作 文 兴 趣 和 成 就 愿 望

作文兴趣是推动作文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是一种具有个人意义的作文动机成分。具有作文兴趣的孩子,其求知欲相对增强。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丰富和深化他们的作文兴趣,使其产生新的作文兴趣。作文成就是孩子在习作过程中,希望获得更好、更大的成就,推动作文的主要动力之一。所谓作文成就愿望是指孩子们愿意去写,并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心理期待,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作文动机成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习作成就愿望的具体表现。作文成就愿望与抱负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作文兴趣的调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比任何功利目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任何窍门和技能都更能化解学习上的难题。传统作文的弊病和某些改革的失败,归根结底是没有从根本上引发学生对作文真挚而持久的兴趣。

我们选择近千名中小学生,向学生问卷:“你喜欢作文吗?“等问题。借以窥视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些倾向。

问卷结果还表明,中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两种需要。一是实际的需要,如学习的需要,考试的需要;二是性情的需要,如倾诉喜怒哀乐的需要,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需要。两种需要都可能使孩子们对作文发生兴趣,不同的是,前一种需要容易导致孩子对作文只求目的,不求个性创新,只求符合要求,不求真情表达的倾向。这种需要所产生的兴趣在一定特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一旦需要得到了满足,如考试不考了,课程中不设了,竞赛不搞了,他们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而后一种需要内心自然、真实,更富于情感和个性,它所带来的是孩子们作文时的真情流露和个性展示。他们作文时不求尽善尽美、按部就班,但求与众不同,新鲜独特、淋漓尽致。他们文中的真情实感表达的更多,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成熟和深邃。他们的语言是在自然运用中日益完善锤炼成熟。他们不刻意作文,却逐渐学会所要求的全部。孩子们的作文不为作文而作文,不为家长、教师作文,他们遵循从内心的需要,为表达自己心中的欲望和冲动而作文,因而他们不会因外在因素的改变而放弃对作文的热爱。他们对写作的热爱是持久的,长远的,直到长大成人,以至成为相伴终生的习惯和爱好。

二、作文成就愿望的具体表现

1、作文的认可内驱力。是指孩子为了保持教师、家长乃至班级、学校的赞许或认可去作文的一种需要。它并不直接指向作文任务本身,而是把作文的成功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它之所以能够激发作文动机,是从家长、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那里得到认可或赞许。

认可内驱力存在的依据是:⑴所追随、效仿的人物,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⑵长者对孩子的作文赞许或认可的程度越强,孩子获得的地位越高,作文动机的强度越大;⑶得到这种地位的孩子,会有意识地使作文符合长者的期望与要求。认可内驱力是中小学生一种主要的作文动机,尤其在小学低、中年级更为突出,到了高年级和中学,认可内驱力不仅在强度方面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家长、教师那里转向同学或同龄伙伴。来自同学或同龄伙伴的赞许或认可,就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作文动机因素。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具有认可内驱力的学生,常常语文成绩较高,而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较强。

2、作文的应试内驱力。一种以获得作文成绩和升学就业作为作文目标需要而引起的消极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掌握作文技巧而获取高分作为目标,是指向作文本身的一种动机。这种内驱力是从应试教育的倾向性中派生出来的。一般来说,应试作文常常会导致孩子应付和追求环境刺激等行为,所以应试也会产生作文欲望。但是,这种应试的倾向,最初使孩子厌烦,对教师特定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兴趣。只有在作文考试或竞赛中不断取得成功,成功的体验反过来强化了孩子的应试心理,最后使孩子被动地掌握了应试的作文范围、内容或形式,从而形成应试的动机。一部分学生靠公式化的作文获得成功,尝到此类作文的甜头,就会慢慢形成相应的动机,从而扼杀孩子应有的创新意识;一部分孩子不但没有产生此种动机,反而连那些积极的初步的认可动机也消失殆尽,因厌恶作文而逃避作文;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应试作文和生活类自主作文的矛盾中徘徊,一方面自主地进行作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去应付应试作文。教师引导不当,就可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要产生了应试的内驱力,他们的作文就往往远离现实生活,去凭空捏造。

【相关连接】:应试作文句例

LY市第九中学刘楠楠

⑴、“今天的天气真好,晴空万里,飘着朵朵白云。“(晴空万里又哪来的朵朵白云?)

⑵、“车还没有停稳,我就跳了下来,急急忙忙向学校跑去。“(车没停稳,自然不能开门,他怎么跳下来的呢?)

⑶、“××面对敌人,镇定自如,脸不变色心不跳!“(心脏都不跳了,不知道这是镇如还是紧张过度!)

⑷、“夜已经很深,我准备睡了,急忙看到对面楼里的××同学。她仍坐在台灯下,时而仰头沉思,时而俯身疾书……我被深深感动了,又打开书本。“(真是好眼力!而且,同学家怎么这么晚了还不拉窗帘?)

(选自2003第 7、 8期《中华少年》)

以上情况从小学毕业班到中学都较为突出,要转变这种应试作文,解决学生应试作文心理,必须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为升学去作文。

3、作文的自主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成就表现价值需要而引起的內驱力。它既是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力图通过作文成绩取得语文成绩或名次的手段,也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作出贡献以谋求地位的一种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作文的自主内驱力,并非指向作文本身,而是指向地位和自尊心,往往把成功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从而促使自己为赢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而继续作文。这种内驱力是从学生成就和能力派生的。需要教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去作文。

4、作文的创新内驱力。这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表达情感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动机。它并不指向作文任务本身,而是走出作文,走向生活,让作文为生活服务。创新内驱力的激发并非是中学及以后的事情,有些学生从小学乃至于幼儿时期就已经萌发,需要我们从娃娃抓起,注重点燃孩童创新的火花。少年作家阳阳就足以引起教育者和家长研究、借用。

【相关连接】:阳阳少年作家

阳阳,原名边金阳,少年作家。 6岁获小作家奖。创作了《时光魔琴》、《秦人部落》 2部长篇小说,已展示了小作家出众的文学天赋。而阳阳并非神童,他与同龄男孩子没有啥两样,淘气、顽皮,平日戴着小眼镜。但是他喜欢读书,喜欢“疯狂阅读“,最讨厌睡觉。所以,他想得到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一本好书。他和爸妈就为没有好书而犯愁。按理说,阳阳最喜欢语文,可事实上他最喜欢的是数学和外语。阳阳是文学天才,他人生之梦乃是大文学家。然而他最大的愿望却是长大后当一名翻译家或外交家。

可以看出,阳阳只是想通过作文这一手段去想象创新,不是为当作家去写,而是有一种欲望,作文的创新内驱力促使他非写不可。

上述四种作文内驱力,在中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但是他们的比重,因学段、性别、教育环境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有所不同。在他们的作文过程中,往往是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即使是作文的应试内驱力,作为中学阶段的消极的作文动机,也不排斥他同时具有认可内驱力和自主内驱力,也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创新作文内驱力。虽然创新作文内驱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动机,但从学生说话期就已经朦胧般地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某个特定的学段,学生以哪一种动机为主,哪一种动机为辅,教师需要备好学生,家长需要备好孩子,因为他们是我们培养和激发作文动机的条件和依据。

三、作文成就愿望与自我作文目标达成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自我作文目标达成度是指孩子在作文过程中,估计自己作文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自己设立的标准,也可以看成是自信心的指标。作文目标达成度是孩子自身对作文的估价与愿望,它可能高于个人的作文实际水平,也可能低于个人的作文水平。

实验研究证明,中小学生的自我作文目标达成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则孩子所具有的成就动机越强烈;反之,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越小,要求越低,则孩子所具有的成就动机也较弱。

2、与作文成绩的关系。作文成绩高的学生其动机和目标达成度一般较高。我们把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按优秀、良好、合格分成三组:第一组由良好的学生组成自主作文组,他们平时的作文范围和内容完全有自己确定,作文就有信心;第二组由作文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控制组,他们平时作文题目完全由教师拟定,在作文过程中他们的作文热情不高;第三组为混合组,由作文成绩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学生混合编排,采用自主、控制或半控制的方法。实验之前让三组学生根据一学期作文的任务和作文情况,按一定的作文目标去习作。结果证明,自主组的学生作文自我目标达成度最高,其作文成绩上升到前列,控制组的习作成绩较稳定,但自我目标达成度最低。

3、与班集体和学校的地位的关系。研究表明,学生在一个班集体中作文成绩地位较高,足以影响其作文自我目标达成度。优等生知道自己位于同学之上,所以他们所设立的作文自我目标达成度较高。中等学生居中等地位,则往往采取中庸之道。至于学困生,其作文目标达成度并非低下,可常常显示出不符合实际的现象,他们对作文不抱有希望。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一个孩子如果缺乏成就愿望和自我目标达成度,就会满足现状,在作文中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尤其是学困生对作文将丧失信心,难以动笔。因此,对学困生的成功经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成就愿望,以改变他们对作文的态度,提高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