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
- (美)埃尔菲·科恩
- 1764字
- 2021-03-25 16:42:36
并不那么正面的强化
现在来看一条特别糟心的消息:实物奖励(金钱、食物)和象征性奖励(分数、小星星)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同样适用于口头奖励。在许多情况下,表扬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与其他形式的奖励一样差劲。
首先,一句“做得好!”会干扰把事情真正做好。研究人员不断发现,出色完成某项创造性工作的人在受到表扬之后,通常不会顺利完成下一项工作。为什么?原因有三:① 表扬会制造“维持原有成绩”的压力,从而阻挠将事情做好;② 表扬会降低人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因为此时的主要目标变成了获得更多表扬)[2] ;③一旦开始想着如何持续受到正面评价,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爱冒险,而冒险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正面强化在制造成绩之外的结果方面也没有优势。跟其他种类的奖励和惩罚一样,充其量只能暂时改变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喝下某种陌生的饮料而受到表扬,其结果是孩子会更不喜欢这种饮料,就像受到实物奖励喝下饮料的孩子一样。(这位调查人员没有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她本以为表扬并不会像其他外在刺激那样具有破坏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项研究结果发现,经常被家长称赞慷慨大方的低龄儿童,会比其他孩子在日常生活稍显吝啬,这再次与受到实物奖励的孩子一样。每次听到“你真是懂得分享的好孩子!”或“你的帮忙让我感到骄傲”这样的话,他们就对分享或帮助别人减少一些兴趣。在孩子看来,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价值,只不过是为再次得到大人的同类反应而不得不做出的行为。今天,慷慨大方变成了只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而明天,就有可能是画画、游泳、口算或任何我们为之提供正面强化的事情。
口头表扬,就像其他奖励手段一样,通常反映了过于专注行为——跟前面提到的行为主义犯的是同样的毛病。一旦我们开始关注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动机,就会突然领悟到正面强化会走偏。毕竟,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长为真正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知道其是否会帮助他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知道为什么。
以杰克为例:他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朋友的原因是希望引起妈妈的注意,得到雨点般的奉承(“我真高兴看到你让戈列格雷也玩你的玩具”)。但再看看扎克:他分享玩具时并不知道、甚至也不关心妈妈是否注意到了,他这样做只是单纯地想让朋友开心。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口头表扬通常忽视了这两种不同动机,更糟的是,它会助长不那么理想的动机,因为它让孩子在日后更想赢取表扬。
* * *
至此,我所阐述的主要论点是:口头表扬更易导致事与愿违,因为它是一种外在动机。但现在我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概念,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它是一种奖励,而是正面强化例证了有条件养育理论。
想想看:爱的撤回——即当孩子行为令我们不满时,我们就收回对他们的爱——它的镜像是什么?肯定是当孩子的行为令我们满意时,我们就给予他们爱:有选择、按情况提供,通常明确希望以此强化孩子的行为。口头表扬与无条件的爱并不仅仅是存在差别,而是完全对立;是在对孩子说:“要想让我支持你、让我高兴,你就必须跳过我的圈(马戏团用于训练动物的大圈。——译者)”。
真正关心孩子的家长会留意孩子的举动,会经常(尽管不能总是)将看到的一切描述给孩子,并邀请他一同反思其行为背后的含义。但“做得好!”不是描述,而是一种裁断,对孩子更可能如何觉察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带有令人不安的暗示作用。口头表扬传达的不是“我爱你”,而是“我爱你,因为你做得好。”我们无须这么说——当然几乎没有人这么说;我们仅仅做就够了——即仅仅在某些条件下表达爱、表露兴奋。(同样,爱的撤回往往发生在即便家长没说“你做得不好我就不爱你了”的情况下。无论如何,这种信息都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几年前,我和妻子想为孩子找一个保姆,我们约见了一位年轻妇女,她对我们干脆利落地总结了其育儿哲理:“乖巧的行为会得到我的关注。”她可能是想表达自己有别于那种专门训斥不乖孩子的保姆,但我们立即意识到她不是我们想要的人:我们可不想让孩子认为保姆对他们的关爱程度取决于其行为表现——换句话说,保姆仅仅在她决定孩子已经挣得她的关爱时才会看他们、听他们。
不过我十分感激这位女士,她帮助我理清了自己到底反对什么,以及为什么反对。我还要感谢另一位在我心底埋下智慧种子的女士,她前段时间参加我的讲座,我已经想不起她的名字,也忘了当时在哪个城市,我只记得她走过来对我说,她刚收到孩子学校寄来的汽车贴纸,上面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