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李世民率领唐军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军队,“昭陵六骏”石刻的故事

武德3年(公元620年)7月,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往东征讨盘踞在东都洛阳的郑国皇帝王世充。此时的天下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是占据关中等地区的李唐王朝、盘踞在河南地区的王世充的郑国政权,以及占领了河北大部分地区夏王窦建德政权。从武德3年(公元620年)的秋天一直打到武德4年(公元621年)3月,总共8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不断对洛阳合围的情况下,这时河南的50多个州县已经先后投降了唐军。被围困在洛阳这座孤城的王世充等人早就已经陷入到了弹尽粮绝的局面,而李世民每天都率领唐军不断地进攻洛阳城,然而久攻不下,唐军将士们的士气和体能也都达到了非常低落的地步,但是就在李世民和将士们商量如何解决危急的关头的办法之际,李世民突然接到紧急军情:“3月21日,夏王窦建德已经同意了王世充求援的请求,亲自率领夏军10多万人前来救援,并且夏军已经先后成功地占领了管州、荥阳和阳翟等县城,窦建德的夏军很快就要到达洛阳城下救援王世充了。”这份紧急军情让即将占领洛阳的李世民和将士们都觉得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起来。

窦建德(公元573~ 621年),贝州漳南县(今河北省故城县)人,祖上都是农民。大业7年(公元611年),隋炀帝杨广第一次率领大军征伐高句丽时,担任二百人长的一个小官职。后来因为帮助同乡孙安祖起义,窦建德的家人被县里当官的全部杀害,窦建德就带领手下200人起兵反隋,然后窦建德等人就到达高鸡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去投奔高士达领导的起义军,高士达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大业12年(公元616年),高士达战死后,窦建德自封为将军,拥有10多万人的军队。大业13年(公元617年),窦建德自称长乐王,年号为丁丑,都城为乐寿(今河北献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窦建德自称夏王,改年号为五凤,国号为夏。武德2年(公元619年),宇文化及的大军遭到夏王窦建德率领的夏军和唐朝的右翊卫大将军、淮安郡王李神通率领的唐军的两面夹击,最后宇文化及和他两个儿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以及二弟宇文智及一起被夏王窦建德活捉并杀害。武德3年(公元620年)11月,王世充派遣使者来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在中宿舍人刘斌的劝说下决定亲自率领夏军10多万人前往洛阳救援王世充[1]。

早在武德4年(公元621年)2月,唐高祖李渊就曾经因为洛阳城的攻打时间太长,将士们精疲力尽、士气低落,发来密令:“命令李世民撤军回长安。”但是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李世民只是思考了几分钟,就做出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吃一惊,都感觉到有点冒险的决定:“命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一起继续包围洛阳,本王只带领3500人的玄甲军去对战窦建德的夏军。”意思是说李世民要围城打援,两线作战。虽然许多将士们听完后都不断地劝说李世民不要这样做这个十分冒险的决定,但是李世民却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再说什么了,本王已经决定就这样做。”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做这个十分冒险的决定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地图上看见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要塞——虎牢关(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部)。3月25日,李世民率领3500人的玄甲军昼夜兼程,终于赶在窦建德前面,抢先占领了这个重要的关隘。李世民接着又命令对窦建德的夏军不断发动小范围的进攻,并且成功切断了夏军的粮道,5月,在虎牢关与窦建德的夏军对峙数日之后,李世民又命令大家在虎牢关的城楼上坚守不出,就这样两军一直对峙到中午,这时的夏军的阵型开始大乱,士气低落,李世民趁机率领秦琼、程咬金、尉迟恭、史大奈等人突然绕道窦建德夏军的后面,窦建德等人看见惊慌不已,夏军被唐军打得落荒而逃,惊慌失措的窦建德等人成为唐军的俘虏。5月11日,窦建德被关进囚车,然后窦建德被李世民等人押解到洛阳城下,王世充看见在囚车里的窦建德,大为震惊,王世充自己已经感觉到大势已去。只好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然后王世充带着单雄信等文武大臣打开城门向李世民投降[2],不久王世充的部下单雄信等人被李世民命人处死于牢中。李世民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束了这场长达近一年的东征洛阳之战。

武德4年(公元621年)7月9日,李世民率领唐军把王世充和窦建德等人押回到了长安。窦建德最后被唐高祖李渊命人斩首于长安城内,时年49岁。王世充后来被免除死罪流放四川,最后王世充和家人一起被暂时关押在雍州(古代州的名字,治所在今天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境内)境内时,王世充被仇人、定州刺史独孤修德杀死。

但是在这场长达10个月讨伐王世充的战争中,一向一马当先的秦王李世民有许多次都是身处危险的绝境,并且随时都有可能战死沙场,在李世民的戎马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次生死的瞬间。根据五代十国、后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里记载:“武德4年(公元621年)的一天,李世民率领唐军在洛阳的邙山下对王世充和他的郑军展开了一次围剿,在这场围剿中,李世民亲自率领10多人的玄甲军骑兵从侧方进攻郑军的阵法,后来李世民和这些玄甲军骑兵不幸走散了,只有部下、左光禄大夫丘行恭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这时,郑军的几名骑兵追了上来,突然郑军骑兵的箭射中了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情况非常危急,就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丘行恭立即调转马头来保护李世民,攻击郑军。丘行恭向郑军射了许多箭,郑军吓得不敢前进一步,然后丘行恭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李世民,接着丘行恭的右手拿着一把长刀,左手牵着身中数箭的飒露紫走在李世民的前面,并且和郑军展开厮杀,砍杀了许多郑军的骑兵,一直保护着李世民的安全,最后丘行恭和李世民一起成功冲出了郑军的包围圈,回到了唐军的营帐。”

丘行恭(公元586~665年),原姓丘敦,字敬,河南洛阳人,鲜卑族,擅长骑射,唐朝初期名将,儿子是武周时期著名酷吏丘神勣。一直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成为了开国功臣,担任秦王府左一府骠骑将军的官职。贞观14年(公元640年),跟随潞国公侯君集消灭高昌后担任右武侯将军,册封为天水郡公。唐高宗麟德2年(公元664年),丘行恭去世,享年80岁,被追封荆州都督,陪葬于昭陵[3]。

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昭陵六骏”石刻里,只有一幅是雕刻有人物形象,这幅浮雕作品名叫《飒露紫》。在这幅浮雕作品上描绘了丘行恭和李世民一起冲出郑军的包围圈,回到唐军的营帐后,丘行恭把飒露紫身上中的箭拔下来的场景,箭拔完后,飒露紫这匹英勇的战马也就倒下了。李世民的另外两匹坐骑——青骓和什伐赤也在虎牢关下的战斗中,因为分别身中5箭,先后阵亡,加上之前在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的起义军时李世民的坐骑白蹄乌,以及在消灭刘武周和宋金刚的起义军时李世民骑的特勒骠,最后再加上后来李世民在平定刘黑闼叛军所骑的、身中9箭的拳毛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陵六骏”。

贞观10年(公元636年)11月,唐太宗李世民决定用青石雕刻这六匹坐骑的形象。据传,李世民先命著名画家阎立本把“六骏”的形象画出来,然后再命著名工匠、阎立本的兄长阎立德雕刻于石屏上,这些骏马雕刻完成后就被安置在昭陵北面献殿前的东西两厢。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的主峰上。

从唐贞观10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死后先被安葬于昭陵,到唐玄宗开元29年(公元741年),昭陵的建造长达了107年之久,昭陵总共占地面积200k㎡,共有180多座陪葬墓,是著名的关中“唐十八陵”之一,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

1914年,法国人戈兰兹将“飒露紫”和“拳毛騧”准备偷偷地运出去,不料被当地农民发现后拦住,但是这“二骏”后来又落入到当地军阀的手中,最后又被著名的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卖到了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1918年,美国人毕士博准备盗走另外的四骏石刻,运输前他命人将这4件石刻砸碎成数块,后在运输的过程中被当地的民众发现后拦截,最后被运到了陕西图书馆里保存。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成立的时候,接收了这4件石刻,后来专家对它们进行了修复。1961年4月,石刻工艺师谢大德又复制出了“飒露紫”和“拳毛騧”,连同现有的四骏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西安石刻艺术室”内,希望“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件石刻早日回到祖国。

注:[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岳麓书社,第1363—1369页。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岳麓书社,第17页。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岳麓书社,第1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