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块链赋能多层次资本市场
- 丁竞渊 王一军 应晓明
- 1809字
- 2021-03-22 13:57:45
序言 用技术机制驱动金融市场变革
中国资本市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而诞生的。40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走过了西方成熟资本市场需要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样化的企业融资需求和投资者风险偏好一直是驱动资本市场结构演进的动力。中国资本市场起源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但最初自发形成的市场缺乏全国统一的规范与监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中国资本市场陆续建立了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和证券发行审批制度。同时,为了满足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出涉及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以及涵盖场内与场外的全国性与区域性多层次格局。当前,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成体系:全国性场内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期货交易所;全国性场外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场外衍生品市场等;区域性场外市场则包括区域性股权市场、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等。
然而,当前资本市场各层级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场内市场在交易品种、交易方式、监管模式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高,采用交易所中心化管理方式,数据治理完善,信用水平统一,市场效率和透明度高。而场外市场为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投融资需求,难以实现标准化,主要采用柜台(over the counter,缩写为OTC)交易模式。但这导致了此类市场信用水平不统一、信用风险难以计量与管理、市场效率和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局部风险容易传导扩散为系统性风险等诸多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场外市场的信用水平、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加强监管,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国际上有关规范场外市场的传统思路是在“规则”层面以中心化、标准化思维为特征的。例如,在2009年G20(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上提出的有关加强场外市场监管的措施包括:提高交易品种的标准化程度,建设交易报告库,提高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 party,缩写为CCP)清算的比例,提高交易保证金要求,等等。但这些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场外市场的功能特点使其难以像场内市场那样,通过设立交易所和采用集中交易、集中监管来解决规范管理的问题。上述措施试图使场外市场向场内市场靠拢,从而牺牲了场外市场的灵活性,提高了交易门槛,不利于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投融资需求。而受限于场外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和数据治理水平,这些措施的实施难度大、监管成本高。不仅如此,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如果不能在正规市场上得到满足,就可能流向非正规交易场所,极易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其中区块链技术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规范场外市场的难题本质上是缺乏“信任中心”来构建市场的“信任机制”。区块链利用密码学原理、分布式容错、共识机制等关键技术,使实现“去中心化信任机制”成为可能,使得市场信用可以不再依赖“信任中心”,而是依靠市场参与者与监管机构的共同监督。引入区块链技术,将完善场外市场的思路(从传统的“规则”层转换到“技术机制”层),从而既保留场外市场的灵活性特征,又可获得类似场内市场规范管理的效果。这将是改革场外市场运行机制、监管模式和交易基础设施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区块链赋能多层次资本市场》一书的创作团队由具有长期的金融从业经历、丰富的投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金融科技背景的金融工作者组成。他们在区块链的金融场景应用领域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并取得了业界认可的成绩。这本书结合国际前沿动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区块链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本质联系,探讨了区块链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关键技术、决策思路和主要应用价值,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即将到来的由技术机制驱动的金融市场改革远景。我相信这本书对金融工作者、区块链技术开发人员、金融科技爱好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这本书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能激发其创新灵感。让我们共同迎接未来充满魅力的金融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副主任
2020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