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由贸易区理论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形式,它通过消除区内贸易壁垒来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是比关税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更为广泛的一体化形式。按照国际经济学的解释,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达成协议,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对自由贸易区解释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一个对这些组成领土产品的贸易,实质上已取消关税和贸易限制的集团(关贸总协定其他条款规定者除外)。
与关税同盟等其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相比,自由贸易区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1)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在实行内部自由贸易的同时,对外不实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2)实行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只有原产于区域内或主要在区域内生产的产品才能进行自由贸易。比较全面的研究自由贸易区理论是英国学者罗布森(Robson),它将关税同盟理论应用于自由贸易区,提出了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理论。与关税同盟的情况一样,自由贸易区也可以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但与关税同盟的这两种效应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差异。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如图4-3所示。
图4-3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假设两个国家,H国和P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H国的效率比P国低。这两个国家对该产品的进口各自实施不同的关税:H国实施非禁止性关税,P国实施禁止性关税。DH为H国的需求曲线,SH为H国的供应曲线。SH+P为H国和P国全部供应曲线。PH是H国加入自由贸易前的国内价格,PW是外部世界的价格。FTA代表自由贸易区。PFTA是两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的区内价格。H国在加入自由贸易区前,从世界市场以PW进口,征收PWPH关税后,国内价格为PH。其国内生产供应OS0,需求OD0,进口数量为S0D0。H国与P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只要整个自由贸易区仍为净进口方,则在H国原产于区内的产品价格就不会下降到PFTA以下,同时也不会超过PH。从H国来看,包括区内和区外产品的有效供给曲线是PFTAKLM。该曲线与H国的需求曲线DH一起决定了区内价格PFTA。在PFTA价格水平上,H国的生产供应为OS1,消费需求为OD1,从P国进口S1D1数量的产品。其中,S1S0和D0D1是贸易创造的结果,S0D0是贸易转移的结果。另外需要说明的是,P国国内价格始终在PFTA以下。如果P国的全部生产供应能够满足H国的进口需求,PFTA就与P国的国内价格相同。若不然,PFTA就会高于P国国内价格,以实现P国出口供应和H国进口需求的平衡。那么,P国向H国出口后,其国内需求如何得以满足呢?P国的做法是从外部世界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这种贸易流向就是所谓的“贸易偏转”(trade deflection),原产地规则对此是无能为力的。自由贸易区给H国带来的福利效应是:获得消费者剩余PHBKPFTA,减去失去的生产者剩余PHANPFTA及关税收入损失的一部分ABXR后,余下两个三角形ANR和BXK所表示的消费者剩余。另外,关税收入损失中另一部分RXDC与两个三角形所表示的消费者剩余相抵,如果前者(RXDC)小于后者(ANR+BXK),这意味着H国的社会福利有净所得;反之H国的福利有净损失。由此看来,自由贸易区给H国带来的福利变化是不确定的。H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与H国的需求曲线弹性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我们分析的是H国需求曲线为DH的情形。如果H国的需求曲线为,区内价格为。该价格将更接近于上限PH。此时,H国对本国市场的供给限度为OS2,国内市场需求为OD2,向P国进口S2D2。其中,S2S0和D0′D2为贸易创造,为贸易转向。H国福利增加或减少需比较两个三角之和(AN′R′+B′X′K′)与矩形(R′X′D′C)的大小。H国的福利变化与关税同盟情形相似,但从P国来看,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福利变化是不同的。在关税同盟条件下,P国的价格必然上升,因而会带来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和负的生产效应。然而,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P国的价格可以不变,就没有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和负的生产效应,而且,在贸易偏转中,P国从外部世界进口还可获得关税收入。因此,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P国福利水平的提高肯定优于关税同盟。此外,从外部世界来看,在关税同盟条件下,外部世界的出口会减少,社会福利水平随之下降;而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外部世界的出口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这样,外部世界的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也认为:“自由贸易区可以使进口国避免因单边降低壁垒而蒙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损失。这样就可以获得区域外低成本供应来源。同时,已经实行比较自由的贸易体制或愿意放开贸易政策的成员国将不再受自由贸易区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