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死守计划不创新——管好“看得见的手”
- 观念大裂变:西部大开发纵横谈
- 鲁稚主编
- 1264字
- 2021-04-26 11:02:18
西部大开发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什么观念,为什么要转?却需要进一步地问一问。市委书记陶武先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转变观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集中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克服传统农耕文化负面影响下的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一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前者前论已多有表述,兹不赘言。这里不妨再检讨后者。
1776年,亚当·斯密写出《富国论》,抓住了现代产业资本条件下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从此,“政府”这个庞然大物的基本作用就被界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了斯密的论证成为公理:微观经济中,凡是在政府职能超越了“守夜人”角色的地方,那里必然陷入低效率和混乱。
200年后的1979年,中国经济几乎濒临崩溃边缘之时,邓小平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向世人宣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我想在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都赞同的有关经济体制的比较科学的提法……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此后不久,党的十四大宣告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历史,作出了它应有的选择,中国的制度创新从此有了根本依据。
东部沿海之所以兴旺发达,归根结底就在一个“活”字上。“活”不是国家施舍的,不是向距离较近的外资贷来的,也不是像西部资源那样原本埋在地下然后被挖出来的。“活”的本质就是搞市场经济,按价值规律办事,“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基本人格,一种行为方式。“活”是可以学得到的。党的十五大指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央必须有宏观调控,而对一般经济领域,一多半就是叫你“有所不为”,放开搞活,让下边全面创新。这样,按市场规律,经由价格和竞争机制调节,整个社会运作和微观经济领域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均衡、达到最佳效率状态。
相比较而言,在即将到来的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人缺的,固然有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等,然而最缺的是这种观念。由于我们西部的市场发育较慢,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也较慢,一些人尽管把“有所为有所不为”唠叨了无数遍,依然不知道首先该“管”的,恰好是自已那只“看得见的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招商引资。我们的一些人管了太多的事:从地皮到居民的户口生老病死到拆迁政策到企业办社会到银行贷款配套到环境污染到雇员招聘到利润分配到利润实现形式到产品销向到让利谈判到水电气……于是大家形成思维定势,外商来了,首先是找政府。政府不拍板,或哪一环节没通过,此事准吹,所有人都瞎忙一场,白白增大了社会运行成本。
西部大开发,从讲政治的角度而言,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经济的角度考滤,就是要建立和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让全国的生产力及诸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方式,真正一盘棋活起来,在全国实现“完全市场”和“信息充分”,因此从本质上说,也是从市场规律出发而达成的战略决策。如果我们的市场构建速度不快,市场观念的确立不快,政府行为不从一般经济领域全面退出,从而引发其在市场行为的引导下全面创新,肯定会与这次百年难遇的大机遇擦肩而过。
(《成都商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