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险市场上各家寿险公司在前几年推出的储蓄返还型保险现已陆续到了返还期,不少消费者从领取的返还金上感觉还是比较合适的,尤其是与现在的银行储蓄利率比较更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是消费者却很少从保险本身,抑或是从长远的发展动态上来判定自己买了的产品到底怎么样。
我们先来全面认识一下寿险产品。人寿保险是以人的生、死为保险事故,当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一般可分为死亡保险、生存保险、生死合险。由于我国中断保险业务达20年之久,寿险就更长了,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根本不认知保险,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渲染也使人们对灾、祸、不幸都是避而不谈的,以此来安慰自己“别说,图个吉利”,真以为只要不说的事情就是不存在。因此,面对这样的民众,这样的国情,打开我国寿险市场的首批产品全部是生死合险性质的,因为这样的产品最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心理,也就是说最初的保险产品是心理产品,也是奢侈品(生死合险是最贵的一种寿险产品)。可以这样说,当时如果明白保险功能同时又能给自己买得够保障的人,在中国来说是少之又少的极高收入阶层,对已经买了保险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所买的那点保险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心理安慰。
保险就是保障,它最终是当人们遇到风险时用大家(众多)积聚起来的钱为少数出险者提供的一种解救办法。因此,就一个消费者个体来说,保险就是花小钱买大保障,而不是把钱放在保险公司等着领取返还来与存在银行的钱比较哪个“利息”更高。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很难告诉大家已经买了的保险(储蓄型的)到底划算不划算,因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交替出现的,只有在通货膨胀时期买的保险而在通货紧缩时期兑现才勉强说是划算的。幸好的是民众的保险意识已经逐渐被唤醒,我们的各项改革措施又迫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医疗、养老等问题,同时保险公司又适时推出了一些适应的产品。换句话说,现在的保险越来越象保险了(生存保险、死亡保险、生死合险都有),保险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了,保险也不再是被束之高阁,只能看不适用的奢侈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