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澳門是一個特殊的地方,特殊性在於這裡是中國與西方文明最早的接觸地。以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在此演繹了四百多年的碰撞與交匯的歷史,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都極大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與轉型。
這裡出現了中國地區最早的西式大學、教堂、醫院、劇院,這些機構和建築模式逐步散播到整個遠東;這裡也曾是羅馬天主教會遠東傳教中心,被喻為“東方梵蒂岡”,任何教士到東方傳教之前都必須在此學習。這裡還是帆木時代遠東地區最為重要的貿易港口,各國商人以此為據點連接日本、南亞、印度、歐洲、乃至全球各地。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在此延續發展,並成為影響澳門城市與建築的另一條文化主線。在四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西文化或並行或交融,成就了澳門城市與建築獨特發展之路——繼承中葡文化傳統而加以變異,逐步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城市個性特徵。
依據澳門社會與經濟發展狀況及城市建設規模劃分,澳門城市和建築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開埠之前及“開埠之初”,時間大約從開埠之前若干年,至16世紀末期。早期澳門只是中國南方偏僻的小漁村,葡萄牙人在此開埠之後,澳門城市與建築得到快速發展,到了十七世紀初期,澳門已逐漸成為一座相當規模的歐化城市。
“城市初興”,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中葉。由於海洋貿易的興盛,澳門經濟迎來發展黃金時期。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城市的發展,這一時期人口、住區和建築數量大增,澳門成為一座繁榮的港口城市。
“緩滯時期”,十七世紀中葉開始至鴉片戰爭前夕。由於其他國家的競爭,葡萄牙漸漸失去了海上的霸權,一些傳統的貿易網絡也中斷了,加之其他一些內憂外患,澳門經濟經歷了嚴重的衰退。受此影響,城市與建築發展緩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之後。
“拓展時期”,鴉片戰爭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末止。澳門尋求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城市建設掀起新的高潮。這時期內,澳門地界大幅拓展,相關城市基礎設施及城市更新運動也在大規模地進行。
“現代時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今。由於鋼筋混凝土成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建設內容與特點,因此又稱作“鋼筋混凝土時期”。新材料促使新風格出現,並逐漸影響與改變澳門傳統的建造模式,成為之後城市建設中出現最多的一種建築風格,澳門歷史建築逐漸被淹沒在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叢林之中。
本書系統而宏觀展示了澳門不同歷史階段城市與建築變遷與發展,並對一些影響澳門社會發展歷史事件簡單評述,使讀者能夠瞭解歷史發展偶然背後的必然現象;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懂澳門城市與建築表象之下的深意,進而發揚與保護澳門特殊的城市文化。
本書圖文並茂,可讀性強,可作為普及讀本,亦可作為澳門建築專門書籍,供相關研究機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