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對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成長故事一無所知,他們認為那是過去的時代,那是貧窮、古老、殘舊和俗套的年代,沒有興趣了解。
聽過不同讀者說:“那是我未出世的年代,怎會知道父母和他們的父母如何生活呢?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怎會知道當年的香港是怎樣呢?”
我的父母很少談及他們初來香港的生活,由於他們晚婚,我只及看見中年和晚年的父母。不過,即使我的父母早婚,我也不可能認識童年的父母,因此對他們的成長充滿好奇。
今次在夢想成真系列寫的是一個我未及出世的世界,但那不是我父母的年青時代,而是今日的中小學生的父母或祖父母的成長年代。那些年的香港人普遍貧窮,但充滿溫情,左鄰右里如朋友般交往,甚至比親戚更親厚。讓我們一起走進五十年前的純樸社會,看看我們的長輩是如何走過來的。
經過認真蒐集資料以後,我才開始寫這本小說。然而,無論資料多麼詳盡,相信小說背景仍有未盡善美之處。我始終在創作小說,而非撰寫歷史,在創作過程中,自然有虛構成分。不過,當我了解昔日的社會越多,對現有的一切越是感恩,更懂得珍惜。
一九七一年起,香港才有六年免費強迫教育,適齡兒童可以免繳學費完成六年小學,家長不讓子女上學會觸犯法例的。一九七一年前,讀書對窮小孩來說是奢侈的願望,家長未必有能力讓每個孩子上學。由於中國傳統重男輕女,在失學的兒童之中,女童佔大多數,所以,小說的天台小學是男學生遠比女學生多。
小說時空設定在一九六二年,當時香港政府尚未資助兒童讀書,雖然在五十年代後期有興建官立小學,但不足以應付大量適齡兒童,所以才有教會舉辦的天台小學,以及未經註冊的黑市小學。那時候,小孩不一定可以讀小學,兒童不上學也不犯法,失學兒童或會變成街童,或留在家中做家務,或到工廠做童工,甚至很早結婚。因此數十年前的香港人口以文盲居多,識字的反而不多。
現今香港有十二年免費教育,已經沒有適齡學童因貧窮而失學。升讀大專院校的門徑也多,許多機構設立獎學金,還有政府資助、貸款,無論家境如何,努力讀書的人都可以讀到大學畢業的。
我們應該感謝前人努力,建設這樣繁榮美麗的城市。別輕視不懂英語的長輩,他們小時候為家人付出許多,努力賺錢養家,他們並非愚蠢或懶惰,只是不夠幸運,沒有機會讀書而已。
五、六十年代的小孩普遍家窮,但樂觀積極,總有開心快樂的時候。他們會自製玩具,在街上吃零食,以及相約同學和鄰居四處遊玩等。普羅大眾沒有餘錢補習,兒童學習樂器只是有錢人的事。大家的家裏只有很少電器,香港尚未出現免費的電視頻道,大眾娛樂是聽收音機、讀書和看報。晚飯後出外乘涼,在星空下談天說地,也是人生美事。
香港是移民城市,流通的方言眾多,但以廣東話為主。香港人的廣東話會隨時代轉變,例如現在很少人稱爸爸為伯爺,稱小孩為細蚊仔,喚女童做大姐仔等,唯一不變的是香港人愛稱家庭主婦為師奶,並無貶義,跟稱太太一樣。不過,近年在網絡世界將師奶寫為“C9”,就稍有貶義了。
為了保持昔日港人的說話神韻,本書的人物對話用了大量老香港的方言,希望大家看到以前的人的用語,也看到語言隨生活轉變。
我們在時間旅程之中,可以看見人事和景物變遷。國家和社會有大歷史,我們也有我們的家族史、成長史和奮鬥史等。希望你喜歡這本書,若你在那年代未出世,相信你會看到溫馨單純的美好歲月。若你曾經歷那段日子,相信你會回想起人情味濃的老好歲月。
關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