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

由畢打街至租庇利街的干諾道中,約1923年。

左方是落成於1911年的第三代郵政總局(現環球大廈所在)。

右方是中環街市,其前方的和平戲院已拆卸,

即將興建消防局大廈(現恒生銀行所在)。

俯瞰中西區景致的絕佳地點,是太平山頂的盧吉道。新舊香江八景之「飛橋夜瞰」及「仙橋霧鎖」,就是指盧吉道的風光。至於「仙橋」,是指建成於1913年至1914年間的盧吉道石棧橋,在這裏可以飽覽維港兩岸以至新界的景色。

新八景的另一景是「飛車絕壁」,是描述登山火車(纜車)沿太平山峭壁上落的情景。山頂纜車在1888年開始通行,由政府山旁的花園道,經過中半山登上山頂。

位於中環核心地段,殖民地管治當局行政中心的政府山,位處早期名為「大草埔馬路」的花園道、皇后大道中、雪廠街、早期名為「義律谷」的己連拿利,以及上亞厘畢道的山坡地段。1841年英國人佔領港島後,隨即在這裏興建郵政局、布政司署、教堂、學校、臨時港督府及落成於1855年現為禮賓府的港督府。

政府山附近亦有不少官員的衙署,包括雲咸街的船政署、英軍司令兼副港督德己立及海軍上將閣麟等官邸所在的德忌笠街(約1970年改稱德己立街)和閣麟街等。

一座面向港督府,俗稱「兵頭花園」(「兵頭」指統率英軍的港督)的香港植物公園,於1871年全部落成。附近一帶的道路,包括羅便臣道、堅道等為外商的主要居住地,當中亦有建成於1888年由威靈頓街遷至的第二代聖母無原罪教堂。

堅道與些利街間的山坡被稱為「摩羅山」。1843年,第一代的摩羅廟(回教寺)在此落成。而堅道與卑利街之間,有一座建於1853年的九號警署,1890年代停止運作後,地段售出以建民居。

香港第一座監獄於1847年在士丹頓街與奧卑利街之間落成,1930年代仍然運作(現為已婚警察宿舍)。其對面的域多利監獄則落成於1862年,監獄前端為1864年建成、由上環差館街(普義街)遷至的中央警署。

警署前端有一條宣惠里。1919年,宣惠里連同其前端荷李活道1至10號的屋宇,被改建為警署新大廈。早前,新中央裁判署於1914年在警署旁之亞畢諾道建成。早於1885年,港督寶雲曾將一座位於雲咸街47號的屋宇,用作女子監獄。

聖母無原罪教堂旁的己連拿利,有一中文名稱為「鐵崗」,是「鐵缸」之錯寫而成。該「鐵缸」是儲存由薄扶林水塘引至的食水,再用水喉供往中區一帶。

警署附近的荷李活道,早期已有不少古董商店。1950年代的駕駛考驗,就是以警署前方作為起點和終點。地標式的建築物是位於卑利街與鴨巴甸街的倫敦傳道會和1887年始創的雅麗氏醫院。1900年,一間「喜來園」在傳道會前的荷李活道與依利近街交界處,蓋搭帳篷上映「外國美景奇巧燈戲法」(電影)。

連接荷李活道的麟核士街,開埠初期為西洋妓院區,因嫖客往尋芳需攜一束花作見面禮,故花檔林立,後來該街道的中文名亦由麟核士街改作擺花街。

位於擺花街連接點的威靈頓街,早期又名「大鐘樓上街」、「羅馬廟直街」及「水車館(消防局)後街」,由於有大量中西食肆,故有「食街」之別名,附近即現陸羽茶室所在的士丹利街,亦有「為食街」之名稱。

「食街」和「為食街」的令譽,仍然維持到現在。

約1928年,由山頂俯瞰中環及九龍。右方可見高等法院(立法會)。

左邊四方形的大樓是滅火局大廈(現恒生銀行所在),

其前方黑色屋頂的是舊中環街市。

位於山頂纜車總站上,

剛落成被稱為「新老襯亭」的旅遊熱點「凌霄閣」,約1971年。

其前端的停車場現已建成「山頂廣場」,

左方紅屋頂的山頂餐廳現時仍然存在。

落成於1930年代的第二代花園道纜車總站,約攝於1949年。

右方為1847年興建的第一代政府合署東座。

約1935年,剛重建落成的香港植物公園(即兵頭花園),

左方為豎立於1883年的港督堅尼地爵士銅像。

新噴水池的後方是落成於1855年的港督府。

面向上亞厘畢道及港督府的兵頭花園,約1905年。

約1913年的堅道。

有石級處為卑利街,左方屋宇所在,前身為九號警署。

正中樹旁衞城道的樓宇,稍後改建為「甘棠第」,即現時的孫中山紀念館。

由樓梯街西望堅道,

正值1935年5月英皇喬治五世銀禧會景巡遊。

正中是「合一堂」,左方香港大學的建築於1970年代初拆卸,地盤闢作兒童遊樂場。

由牛奶公司(現藝穗會)向下望賣花街(雲咸街),約1923年。

「域多利理髮所」的布招後方是「新比照戲院」,

左方是「德臣西報社」(「中國郵報社」)。

由雲咸街西望威靈頓街,約1930年。

右方是約創刊於1850年的《德臣西報》(《中國郵報》)的社址;

其左鄰是其屬下之華文報章《華字日報》。

由蘭桂坊上望德忌笠街,約1953年。

兩旁為圍遍「萬國旗」(晾曬衣服)的中式住宅,因無商業價值,地舖亦用作民居。

由堅道下望奧卑利街,1925年。這街道被稱為「長命斜」,

正中橫跨的簷篷,連接着開埠初期的舊監獄(左方,現為已婚警員宿舍),

以及1862年落成的域多利監獄。1930年代,舊監獄仍然運作。

由荷李活道東望擺花街,1928年。

可見「錦甡顧繡」的招牌,而這街道逐漸演變成一戲服顧繡街。

左方是29至31號的「美利權」食店支店,所在約為現時的泰昌餅家。

由擺花街下望閣麟街,1959年。

右方位於36號「義和隆米行分銷處」的舊樓,現仍存在。

左方莫民心中醫師,亦經營名為「印字泥」的複印服務。

左方的樓宇曾於1960年代重建,後於1992年被拆御,以興建登山扶手電梯,一年後落成。

由擺花街上望砵典乍街,約1900年。

此建成於1845年,以第一任港督命名的石板街道,頗具特色。

正中三角樓頂屋宇的位置是荷李活道1號。

這列由1至10號背連宣惠里的屋宇,1929年改建成中央警署新翼。

由擺花街下望石板街(砵典乍街),約1930年。

右方可見「西園學校」和「展望書院」。橫亘的是士丹利街。

正中位於皇后大道中交界的三角頂樓宇,於1955年拆卸,改建為萬宜大廈。

由擺花街下望嘉咸街,約1930年。

左方為位於43號的「穗昌米店」,

1950年代,街上有多間米店、食物店及攤檔,形成一露天的「街市街」。

2003年,中環街市停止運作後,此街的街市角色更加「吃重」。

由威靈頓街上望嘉咸街,約1962年。

正中為位於35號的「明發隆米店」。左方永和雜貨店的殘舊樓宇,現仍存在。

由歌賦街東望鴨巴甸街,約1925年。

右方一帶曾為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活動場所,於1970年代落成的新樓名「中山樓」。

鴨巴甸街左方的樓宇,

曾有一「王老吉涼茶莊」,現被改建為東華三院的「東澤臺」。

由鴨巴甸街西望威靈頓街,約1910年。

左方的「和昌影相」一直經營至1960年代。

右方的「三多茶樓」,

後來曾改作「太昌茶樓」、「襟江酒家」以及第二代的「蓮香茶樓」。

由各紳商於1911年捐款興建的「九如坊公立醫局」,又名「分局」,

這分局運作至1950年代後期。

約1990年拍攝此照時已改作「街坊會」,現時已重建為「蘭桂坊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