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譯本序

一八六八年,美國出版了一本震動文壇的小說,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贏得無數讀者的心,尤為青少年所喜愛。這本小說便是路易莎·梅·奧爾科特(1832—1888)寫的《小婦人》。

《小婦人》是大眾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全書貫穿了善良仁愛、追求道德完美的精神,歌頌了家庭的倫理觀念和鄰里間的助人為樂,因此能歷久不衰,連續暢銷,還先後被改編成戲劇、拍成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演出。小說在銀幕上的巨大影響,也證實了其獨特的魅力。

作者一八三二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A·布朗生·奧爾科特是一個不得志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立志辦學,但缺乏支持者,以失敗告終。同小說中的馬奇先生一樣,他成天耽在書齋裡,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漸陷入貧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擔落到能幹的母親身上,小奧爾科特為了分擔家累,很早就出外做工,當過家庭教師、小學教師、醫院護士,以後曾看護一貴婦人,並隨同周遊歐洲。她為了幫助家庭、愛好自由,故終身不嫁,《小婦人》中的主角喬,即以她本人為藍本。

作者性格開朗,豪放不羈,有男孩子氣。從小深受父親及美國著名思想家愛默生的影響,主張自強自立,強調個性與尊嚴,這種思想也貫穿在所寫的小說中。勤奮閱讀想當作家的念想雖然很早就有,但早期的寫作屢遭挫折。由於她獨具的才華和努力筆耕,在一八六三年寫成了書信體作品《醫院速寫》,一八六五年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喜怒無常》,一八六八年終於寫成出版了膾炙人口的《小婦人》。以後還有《小男人》、《八個表兄妹》、《盛開的玫瑰花》等作品。一八七〇年寫作獲得成功的奧爾科特又重遊過一次歐洲,除了寫作還積極參加戒酒和爭取婦女選舉權等運動。一八八八年,作者五十六歲時在波士頓死於腦膜炎。

這部小說帶有自傳性質,生動地描寫了一個美國家庭馬奇家四姐妹的成長過程。南北戰爭時父親常年隨軍在外,她們伴著慈愛的母親生活在小城鎮。四姐妹的性格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共性是她們都生活於一個和諧的家庭,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倫理觀念強,相愛互助,自強自立;個性是大姐梅格是賢妻良母型,結婚後相夫教子,持家有道。二姐喬,也就是本書主角,開朗豁達,獨立自尊,為了幫助家庭,成年後熱中寫作,所得稿費貼補家用。本書作者粗放的性格和想當作家的夢想,在喬的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三妹貝思性格內向,善彈琴,音樂上有造詣,由於體弱多病,少年夭折。四妹艾米是淑女型,注重體態舉止,喜愛嘗試藝術,對繪畫雕塑有審美能力,但在年少時也有其虛榮心態。

母親是家庭支柱,注重子女教育,培養她們不趨附金錢權勢和助人為樂的優良品德。雖然家境貧寒,但在可能條件下,還要去幫助更為困難的人們。

她們家的鄰居勞倫斯家有祖孫二人,爺爺慈祥,孫子勞裡熱情,都樂於助人。在兩家的交往中,馬奇家始終處於不亢不卑的狀態,但也不失熱忱。勞倫斯家比較富裕,但不以財炫人,相互間以平等姿態對待,真是互為芳鄰。

小說作者早年在新英格蘭地區的生活經歷,成了以後的寫作題材,由於親身體驗,寫來得心應手,人物靈活生動,情節趣味盎然,且富有教益。

例如小說開始在“歡樂的聖誕節”一章中,馬奇家窮,孩子們沒有得到什麼禮物,但有父親遠方來信的鼓勵,有母親溫暖的關懷和她們自己精心設計的演出,顯得其樂融融。這時有個可憐的鄰人來求乞,說是家裡沒有火、沒有食物,幾個小孩在挨餓受凍。馬奇太太問女兒們,願不願意把早飯分一部分給人家作為聖誕禮物,她們一致同意,把蕎麥糊和麵包裝了一籃子送去。

到了這家人家,只見家徒四壁,母親病倒了,孩子們饑腸轆轆,蜷縮在破被下。得到馬奇家的幫助,他們喜出望外,稱援助者為天使兒童。四姐妹歡欣雀躍,過了一個快樂的、有意義的聖誕節。

四妹艾米醉心繪畫雕塑,其間也有很多趣事。她在作烙畫時,木頭的焦臭在室內彌漫,燒紅的烙棒到處亂放,害得家人時刻準備蓄水,以備失火時應急。後來在塑像時,自己的一隻腳又陷入石膏桶裡,費了好大勁才拔出來。她曾邀請繪畫班的同學來家裡聚會,精心準備了十二個人的午餐,結果只來了一個人,害得家裡接連幾天吃那吃不完的蛋糕和色拉。

家裡的一大悲哀是三妹貝思的早逝,她自小身體孱弱,一直沒有好轉,才十幾歲的花季年華就病得奄奄一息。家裡把最舒適的房間留給她,裡面放滿了她最愛的東西——鮮花、繪畫、鋼琴、小貓。附帶說一句,馬奇家窮,買不起鋼琴,而貝思又是如此熱愛音樂,渴望得到它。鄰居勞倫斯老爺爺知道後,把已故孫女的小鋼琴送給了貝思。貝思垂危時,看到二姐寫的贊嘆她的詩句,感到家人如此關愛她,這是多大的安慰啊!於是她帶著被祝福的面容離去,留下一聲輕輕的嘆息。

書中的女主角喬是作者的影子,寫來更具光彩。她生性豪放,強調自我奮鬥。當初父親馬奇先生因為幫助一個不幸的朋友而失去家產,兩個大的女孩懇求父母讓她們自己謀生。喬去了叔婆家伺候老人。在那裡喬發現了有間放了許多好書的藏書室,叔婆打盹或接待來賓時,喬就鑽入這個清靜之處,貪婪地看著詩歌、傳奇、歷史、遊記。後來鄰居勞倫斯家也有一個藏書室,那也是喬經常去的地方。這些都為喬日後熱心寫作出版了多部作品而打下了基礎。

喬與鄰居勞倫斯家交往力求地位平等。勞倫斯家比較殷實,他家的孫子勞裡因為父母雙亡,跟著祖父生活。有一次勞裡病了,十分寂寞,喬經常去看望他,和他分享歡樂。但以後勞裡喜歡她並向她表露愛情時,喬冷靜分析了自己和他的各方面,覺得不合適而離家遠出打工。

在父親病重要母親去照顧時,喬剪掉了自己一頭濃密的秀發,賣了二十五美元給母親帶去。在家中喬很關心姐妹們,在她們受到傷害時呵護有加,在她們作出成績時備加贊賞,同時也對不足之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批評。喬的性格特立獨行,有自己的尺度,不受外界影響,人既獨立,又十分和諧地統一於家庭的氛圍裡。

小說的背景是處於十九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期間,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就已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弊病以及各個階級的道德標準在書內也有反映。

在“梅格到繁華世界去”一章中,大姐梅格要去一豪富之家作客。單純的她開始時興致勃勃,但慢慢地感覺到和周圍環境不協調。因為家裡窮,沒有合適的衣著,穿戴顯得陳舊寒酸。當她看到姑娘們的眼神時,不由得臉色通紅,因為她雖然溫柔卻不失自尊。有個富家小姐硬要借衣服給她,把她打扮成貴夫人模樣,完全失去了少女的天真。無意中她又聽到太太們的冷嘲熱諷,笑她只有一件舊的薄紗衫,穿著別人的衣服渾身不自在,還譏笑她們家對鄰居勞倫斯家有所企圖。梅格聽到這話感到屈辱,回家後在母親面前坦白,痛恨自己的愚蠢,並保證以後不再慕虛榮。後來她嫁了一個疼愛她的並不富有的丈夫。

又如有一次一位夫人辦了一個展銷會,邀請喬的小妹艾米參加。艾米自恃以自己的才具肯定會主持藝術品的展臺。但那位夫人的女兒妒忌艾米,要艾米換到其他地方去,把藝術品的展臺讓給她,並影射艾米主持原來的展臺會吸引“先生們”。當天晚上艾米把這事告訴家人,引起她們極大的憤慨。

諸如此類的事例,磨練了姑娘們的意志,使她們沿著自強自立的道路生活下去。

《小婦人》的故事打動了讀者的心,因為裡面有真實的東西,寫作時想的不是名聲、金錢,而是傾注了全部心靈,描繪出一幅充滿愛心的生活場景。

《小婦人》出版後風靡各地,作者又寫了《好妻子》一書,後來有的出版家把兩本書合為一冊出版,總名《小婦人》。我們這個版本也是包括了兩部分,把《好妻子》一並收入。

張洪怡

二六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