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

吳公儀

陳克夫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下午,香港武術界發生了一件轟動的盛事,就是吳家太極派五十三歲的吳公儀(一八九八—一九七○年)與白鶴派三十五歲的陳克夫(一九一七—二○一三年)在澳門設擂台比武。兩人動武源自一時之氣,一句「未逢敵手」擦出火花,終由筆戰演變成擂台之戰。

香港當時禁止擂台比武,於是移師澳門,設擂台於澳門新花園。此事在港澳引起極大迴響,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各大報章亦追蹤報道。比武當天萬人空巷,由何賢(何厚鏵父親)擔任主裁判,澳督史伯泰夫婦、名伶紅線女、芳艷芬、馬師曾、鄧碧雲、何非凡、新馬師曾、羅艷卿、林家儀(林家聲姐姐)等皆到場觀戰。

第一回合開始,陳克夫一拳向吳公儀左面部進襲,吳公儀身一偏,左唇被擦中,嘴角有血滲出,接着陳克夫一個「冚手」落在吳公儀頸部,吳不意陳有此一着,倒退兩步,仆於台上的繩邊,陳克夫未有撲前襲擊。吳公儀馬上恢復反應,一個箭步,向陳克夫迎面一拳,擊中他的鼻子,登時血流如注。大會恐怕繼續下去會變成不愉快事件,於是第二回合未結束就宣佈賽和,並由名伶新馬師曾義唱一曲〈萬惡淫為首〉,緩和現場緊張氣氛。賽後吳公儀拍着陳克夫的手說:「我老了,你還年輕,前途大有希望,望你努力。」這場醞釀了數月的比武,不到三分鐘便結束,兩人化敵為友,成為武林佳話。

《龍虎鬥京華》,梁羽生著,小說版本,三十二開本,分上下兩冊。

《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靈機一觸,想趁比武熱潮,在報上連載武俠小說;於是在比武後的第三天(一月十九日),《新晚報》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出「本報增刊武俠小說」的預告。當時羅孚首選是梁羽生,梁一口答允,只籌備一天,便於一月二十日推出他的首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由一九五四年一月二十日至八月一日刊於《新晚報》,小說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標誌着「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推出後反應極佳,掀起新一輪武俠小說熱潮。「新派」武俠小說內容注重刻劃人物心理、營造環境氣氛,文字描述更細膩,亦會從西方小說的技巧與情節吸取養分。

《白髮魔女傳》一九五七年八月五日至一九五八年九月八日在《新晚報》專欄「天方夜譚」連載,是《七劍下天山》的前傳。故事背景為明末萬曆年間,講述武當大弟子卓一航與明月城城主練霓裳的愛情故事。小說多次被改拍成電影與電視劇,為梁羽生代表作之一。

《七劍下天山》一九五六年二月五日至一九五七年三月三十一日連載於《大公報》「小說林」專欄,講述清初身居天山的三位武林宗師岳鳴珂、卓一航、白髮魔女,他們的七位徒弟和傅青主等俠客在康熙初年與清廷鬥爭的故事。

《白髮魔女傳》,梁羽生著,小說版本,三十二開本。

《七劍下天山》,梁羽生著,小說版本,三十二開本。

一九五九年《七劍下天山》劇照,由張活游(飾凌未風)、羅艷卿(飾劉郁芳)、梅綺(飾易蘭珠)、石堅(飾傅青主)等主演。

張活游(一九一○—一九八五年),原名張幹裕,香港粵語片著名演員,一九三九年演出第一部電影《大破銅網陣》,一九五二年創辦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與吳楚帆、白燕等合作拍下大量粵語片經典如《家》、《春》、《秋》、《可憐天下父母心》等。與吳楚帆、張瑛和李清合稱為「四大小生」。一九七六年,張活游加入無綫電視,其子為著名導演楚原。(1)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六日《大公報》,副刊刊載梁羽生創作的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