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如果说,“气论”是张载思想中最广泛引人探究的部分,那么值得进一步追问的问题就是:张载气论与其思想各部分间的关联为何?究竟气论是否仅仅为张载在处理形上学议题时的巧思?又或者气论在衔接张载各部分思想间,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如果吾人同意“本末上下,贯于一道”乃是贯穿张载全幅思想的核心精神,进而肯认气论在贯穿张载思想各个部分时的关键地位,那么,如此一来,接续的问题即是:张载是如何透过气论以阐述其思想的各个部分的?更重要的是,作为儒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张载是如何在气论的基础上,承继并且阐扬孔孟儒学的义理架构的?凡此种种问题,皆是笔者近年来从事张载思想研究时,所萦绕于心者。然而,在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时,笔者却逐渐发现若要精准且完整的提出解答,势必得先探究一些隐藏于前述提问之中却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例如,本书第二章对于“太虚与气在张载思想中之关系”的厘清,就左右着对前述提问的回答。基于此,笔者陆续透过不同主题的探讨,以层层逼显的方式,呈现气论在张载形上思想、人性论、礼学、教育观以及生死观中的关键意义,并且依此形成本书的架构。换言之,如果说笔者对于张载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张载如何以气论贯穿其思想的各个层面,并依此证成儒家天人合一的义理架构,本书的写作就是为了完整地回应这项提问之前,做一些预备性工作,笔者也期待在未来的著作中,能接续性地呈现相关研究的成果。此外,为了保持张载思想的真实面貌,本书在写作的方式上不仅努力地将论述的依据回归于张载的文献资料中,尝试以古人的文字为基础提出顺通且合理的诠释,并且透过概念的思维与分析的方式,客观地探究张载思想的理论架构,由此避免提出偏颇或缺乏证据的推论。基于此,笔者将本书定名为“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

本书共分七章,近十六万言,主要是以论题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写作。全书除了首、尾两章分别说明与总结本书的研究旨趣和结论之外,其他中间的五章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现扼要分述如下:

第二章《张载“太虚即气”说辨析》,主要是透过重新回顾当代张载哲学的研究成果,尝试厘清“太虚”与“气”在张载思想中的关系。由于在张载思想中,太虚与气是构成其气论最重要的概念,“太虚即气”又是张载对虚气关系最为明确的论断,因此,澄清太虚与气之间的关联,就成为吾人理解张载气论的关键。再加上当代学者对于张载“太虚即气”一语,存在着相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诠释,这也显示出再次省察张载“太虚即气”说的必要性。基于此,笔者先扼要地归纳当代张载学研究中,关于“太虚即气”说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诠释与论据,再试图在唐君毅先生“虚气不二说”的诠释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太虚与气乃是“一而有分”的关系。透过厘清虚气关系,也由此确立本书其后各章论及张载形上思想时的基调,避免在界定“气”概念在张载思想中的意义时,产生不必要的滑移。

若说在本书第二章中所探讨的主题,是尝试厘清太虚与气在张载思想中的关系,那么,第三章所关怀的主题则是聚焦于论述“气”概念在张载思想中的意义。在写作第三章《张载与庄子气论比较》时,笔者主要是依据下述的探问为引导:如果哲学概念的使用乃是基于解决哲学问题而发,那么,在张载思想中,透过“气”概念所要处理的哲学问题又是什么呢?换言之,如果在同一个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中,哲学概念与哲学问题并非彼此孤立的二者,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厘清气概念在张载思想中确切意义的关键途径,可能就不在于大量收集张载文献中提及“气”的文句,仅仅进行字面意义的归纳与整理。相对的,依据张载文献,重新梳理出张载总是在哪些哲学问题脉络中使用“气”概念,似乎更能澄清“气”概念在张载哲学中的确切意义。又由于在张载提及“气”概念的文句中,有多处与庄子论述气的文句相近,而“气”概念在先秦儒学经典中,又较少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笔者尝试藉由对比庄子与张载气论的异同,一方面尝试梳理出当张载使用“气”概念时,主要是在回应哪些哲学问题,由此厘清“气”概念在张载思想中的确实意义,另一方面则指出:尽管在概念语言的使用上,张载的气论得助于庄子甚多,但是,张载并未背离孔孟儒学的义理脉络,陷入“以庄解儒”的困境。

在本书二、三章中,论述的焦点偏重于探讨张载的形上思维,亦即是透过澄清虚气关系以及厘定“气”概念的意义,呈显张载的天道观。然而,基于儒者天道性命通贯为一的义理架构,以及不以纯粹形上思辨为思想核心的实践精神,在讨论过张载形上思想中的关键议题之后,显然更应该探究张载是如何将其形上思想贯穿于“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实践活动中。所以,在第四章之后,本书则将关怀的焦点转向探讨张载的人道论。若要探讨张载的人道观,则首先应当了解张载对于人性的论述,而在张载自身的著作中,又屡屡可见孟子性善论对张载人性论的影响。基于此,在第四章《张载对孟子人性论的承继与开展》中,本文尝试透过对比孟子与张载人性论之异同,一方面说明张载对孟子人性论有哪些承继与开展;另一方面则指出张载是如何以气论为基础,承继且开展儒家以人之道德性为核心的人性论思想。

若将天人合一视为张载所欲证成的核心思想,并且将本书第四章对张载人性论的探讨,视为说明张载是如何在气论基础上阐述人性即是人根源于天地之道德性的,那么,第五章所要探讨的则是:张载如何重新阐述儒者用以规范人间秩序之“礼”,乃是具有贯穿天地的形上基础。由于张载以礼学闻名于当世,故可说“礼学”是张载思想中最为关键且精彩的部分之一。然而可惜的是,当代对张载礼学的研究,多半集中于归纳整理张载文献中曾论及“礼”之文句,却较少将张载礼学研究带入张载哲学的整体架构中思考。基于此,在第五章《张载哲学中的“理”与“礼”》中,一方面将论述张载实以“理”为“礼”之形上根源,并将“礼”作为“理”之具体展现,另一方面则指出张载是如何透过“知礼成性”的入道门径,阐述儒者由礼之实践以契合天德的修养工夫。

在第六章《由张载生死观反思当代生命教育议题》中,笔者则尝试透过张载的生死观,探讨近来学界所十分关心的生命教育议题。若将前述各章视为对张载思想的分析与诠释,则在本章中,论述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探讨,张载思想对当今重要的议题可以提供哪些关键的反思。基于此,本章的特色有三:其一,探讨张载思想的现代意义。如果张载思想的洞见仅局限于过往的历史中,则探讨张载思想似乎无助于吾人今日的生活。然而,由本章的讨论可知,张载思想非但不是仅属于过往的历史陈迹,而且其洞见仍能跨越时空的局限,为吾人今日所关切的议题提供重要的反思。其二,由生死观探讨生命教育议题。由于近年来讨论生命教育者众,而且遍及诸多领域。因此,如何在庞大的研究成果中,找到深入生命教育议题核心的切入点,则是写作本章之初笔者所最关心的地方。基于此,笔者尝试从生命教育相关资料中,归纳出两项生命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即对死之必然的认识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所以,决定以张载生死观作为反思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其三,指出气论在张载教育观及生死观中的关键地位。诚如本文一开始所提及,本书的写作是为了说明张载如何以气论贯穿其思想各部分而作预备。因此,在第六章中,并未仅分割式地交代张载的教育思想与生死观,而是一步步地说明张载如何以气论为基础,阐述儒家以有限人生圆现无限价值的教育观与生死观。

除本书正文七章之外,在全书之末,笔者尝试针对当代张载学研究之专书作扼要地介绍与回顾,因为尽管在最终的结论上,本书与这些前辈学者的看法未必全然一致,但是,本书的完成却是受惠于前辈学者们所提供的宝贵研究成果。

本书能顺利地完成与付梓,首先必须感谢陈师德和,因为不论是在探索哲学之进程,或是本次书名的厘定上,陈老师总是给予笔者十分宝贵的教诲与建议。其次,本书文稿上的整理必须感谢南华大学哲学系的李律同学,她的鼎力相助,大大加速了本书的完成。最后,必须感谢我的父母,正由于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我才能心无旁骛地探索哲学领域的奥妙。

陈政扬谨序于南华大学哲学系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