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
- 李兵编著
- 2278字
- 2021-03-12 15:41:27
一、家与家教
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和国家风气的缩影,家庭成员能够友好相处,家庭才能够和谐发展,国之大家才能风清气正。而一个家庭的良性发展,家教家风是其中一条充满正能量的精神纽带。家教家风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潜移默化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它不仅引导着家庭成员的成长、成才,有助于维护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而且对良好的社会、国家风气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家是家教家风的载体。“家”在中国人心目中确实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每逢过节,尤其是春节,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家”,想着要回家,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火车票多难买,或者提前抢票,或者从票贩子手里高价买,“我要坐火车回家”;无论路上车有多少,无论怎么堵,“我要开车回家”;无论机票有没有折扣,无论航班怎么延误,“我要乘飞机回家”;在广东、福建等地打工的人,组成“铁骑大军”,载着妻儿骑行数百、上千公里,“我要回家”。“回家”与家人团聚,在春节期间成为比什么都重要的头等大事。
“家”字与猪相关。猪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它对于人类生活生产都具有重要作用。“家”的甲骨文是,这个字以“猪”作为重要部件,是用屋内一只猪来会意。家的金文一共有五个字形,前两个是,字形中所展示的“猪”非常形象,后面三个是,与前两个字的区别在于屋内的“豕”的样子,尤其是后两个字形已经和后来的小篆的很相似了,“猪”写作“豕”。小篆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调整,“家”由“宀”和“豕”构成。隶书和小篆的结构是一致的,只是笔画有所变化而已。
由于“家”是个会意字,通过两个部件的意思相加,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家”字意思的来源了。“家”的本义,《说文解字》:“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这个解释侧重表明家的功用,即“家”是用来居住的地方。与其他的牲畜相比较,猪是一种可以在家圈养的动物,不需要像牛、羊一样放养,因此更能体现家的本质用途。《玉篇》则认为:“家,人所居,通曰家。”由于居住在同一个空间的人,通常是有亲缘关系的,因此“家”又引申为家庭,这是“家”最为普遍的意思了,例如“家和万事兴”“家人”“家书”“家政”“家教”等的“家”都是家庭的意思。
家之所以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与儒家文化中关于个人、家庭(族)、国家、天下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一段经典的表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这段话中,“治其国”中的“治”是“使国家安定”,后面的“齐”“修”“正”的用法都跟这个“治”相同,都有“使……”的意思。“正其心”中的“心”是指“主宰人的行为的思想”。“诚其意”中的“诚”是“使……充实”;“意”,“形成心的本原”。“致知”,“推究知识的极致”。“格物”,“探究事物的本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古代有想要明了各种事物发展变化本原道理的人,就要先使他的国家安定。“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使国家安定,就要先使他自己的家庭、家族有秩序,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要使他自己的家庭、家族有秩序,管理好家庭、家族,就要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就要先端正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要端正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就先要充实这种思想的本原因素,使它专一于善而不自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充实这种思想的本原因素,就要先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就要先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
这里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学》“八条目”。“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在“八条目”中,齐家和修身上连国家、天下,下连着每一个个体,或者说是家庭成员。对于这一点,孟子的论述非常清楚,“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等儒家学者看来,人的管理能力、教育能力首先是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一个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齐家(包括教育子女);只有通过齐家,才能提高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进而妥善处理与社会其他人员的关系,从而具备治国的能力。因此,孟子等儒家学者认为治家教子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儒家学者还认为人的道德素质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只有在家庭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社会成员。正如孔子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
很显然,包括孔子、孟子在内的儒家学者将个人、家庭、社会看作密切关联的大系统,将家庭教育视为个体成长的最基础的教育。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人类学家李亦园在《人类的视野》中所说:“家庭是社会和人群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中子女的培养与教育,对于整个民族文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家庭其实就是基础文化养成之地。”
“家庭教育”是一个极常见的名词。《辞海》(第六版)的释义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与家庭教育直接相关的名词是“家教”。“家教”一词除了有“家庭教育”这一层意思之外,还有“旧时对儿童的启蒙读物”和“家庭教师的简称”两个释义,但后两者并不常用,我们现在一般把“家教”视为“家庭教育”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