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购物越来越多,有一些不节制的欲望,和为凑单而买的东西,虽然想着可以不喜欢退掉,但这样无疑又增添了更多选择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容易因沉默效应而忘记了自己本来想要的是什么,多买了,也更易留下来。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计划外的金钱。
买什么样的东西?今天看书遇到一个词,她们在国外选购时说,I need instead of I want.需要一词更郑重也更容易引起人思考。如若我是平常不怎么购物人也就罢了。但我恰恰相反,易购买,今天早上因着要凑300-30的活动,又“精心”挑选一番,下午和晚上又再看那些凑单商品,有一丝丝不喜欢的还是退了,是未曾有过的鞋或者衣服样式,但还是有一丝不喜欢在里面,那我大概率还是最终会退的,不如就不浪费物流和我后面退货的时间了。晚上再看一样商品还是很喜欢,在购物车一两天了,等待一个有活动时机,刚好也有300-30,这次凑单时便直接筛选差额的价格,基本上不假思索,下单再迅速退掉,这样所谓“沉没成本”低一些,放弃也就更容易了。
对于之后要够买的东西细想下来还是应当有一些思考和节制的,毕竟漂亮和新鲜东西很多。而且我想达到的也不是什么都拥有,我在很多方面也是用不上的。以几个类型举例。
饰品方面,几乎已经可以不购入了。耳饰有一对,戴着不沉,方便不需摘掉,非丢或者引起炎症可不换。手链已有一条不摘的和手环已无处可戴。项链有舍友送的生日礼物(难摘且都可以搭配)已足够。总结下来适合和难摘是可以限制的一点。哦,发饰方面没提,看来也有部分不想面对的因素。发饰相对来说是在首饰配饰中便宜的,对于不同衣服等来说总有更适合的,然而大多数情况我又懒得捣鼓我的发型,写清这一点,就可以强化一下感觉,下次尽量不买,或者想想是为了配什么可不可以不配这个配饰。写下这些我已有的,大概价格一加,看看我在这些方面花了多少可能也是个有效的方法。
鞋子这段时间有了很明确的感受。运动鞋是我大部分的首选和刚需,夏季需要买的就是一双“溯溪鞋”既是运动鞋又是可以徒步,归类我需要的寻找能否一双有多个用处。另一双就是配裙子或者裤子等的凉鞋,这样一想我的“北京老布鞋”好像可以配大部分裙子了。其他那种凉鞋穿起来不舒服我基本上就还是不会想穿,连带着衣服也会跟着纠结。舒适!百搭!
衣服是个重头戏,也是我花了最多金钱与时间的地方。我倒不是说苛刻自己不能买,而是想减少漫无目的的浏览选可能不合适的衣服的情况。同样的减少浏览,锁定目标是我觉得可能有效的方法。尽量避免重复,想好搭配和平常是否真的经常穿。选择时大概想一个价位或者材质等。看想要选择的时间来比价。与已有的比较是一个好的思考方向。另外我不建议自己衣服太过比价,有时候因为替代的情况而心中仍然念念不忘之前的那一件。能多件搭配,好搭,好穿是一个很能限制够买的方式。
生活物品,消耗品来说,一定一定最重要就是马上用完了再买,不囤,我囤了的东西真的太容易忘记它们了。
包也是,什么场景,单肩双肩等等我感觉我已有的已经差不多够了,可以直接忽略这方面了。
食物方面,一排酸奶等总会让我有压迫感,就在想要时买一份两份就可以了。不囤过多食物,我也会忘记不记得吃,放在显眼位置,看着有呢。
毛绒玩具等玩具我基本上只是简单欣赏,拿回来也是占位置而已。
文具同理,用完再购入,评估使用次数,是否真的能用。那一摞用了几页的本子可以当一个好的“见证”。
吃饭以营养健康多元为先,偶尔花多一些在跟朋友的交流吃饭上也是可以放心大胆享受的。
一些东西能买在预算内较好的可以买,或者那个惦念很久的。很难被平替代替,甚至可能因为很喜欢或者较贵更加好好对待和增加使用频次。警惕小的钱,容易忽略。
总之想尽量节省一点是目前想法,那就增加几秒思考时间和克服可能是想要的“多巴胺”感觉,克服一个不是很想要的时候,心里是有成就感的。舒适是底线,再好看以难受为代价的话都坚决执行否定。
记账是个好习惯,也能限制挺多的,尽量坚持,尽量不欺骗自己想着不记,对自己诚实是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