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生物特性与治疗策略
- 张百红 岳红云主编
- 1485字
- 2021-04-16 15:33:45
肿瘤基础篇
肿瘤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东西方医学对其认识有2000年的历史。本篇讨论肿瘤的起源、动力、结局、图像和未来,从肿瘤疾病本身描绘肿瘤的世界。认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改变治疗肿瘤的策略。
第1章 肿瘤简史
第1节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起因的认识有2000年的历史。营卫不通、脏腑蓄毒、气血失常、气血亏损和血瘀等是肿瘤的重要起因。正气虚为肿瘤发病之源,病邪则乘正气虚而侵入,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疾病的治愈首先要知道它的起因。我国中医治癌经过2000年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包括对病因、病机的理解,以及一系列内外治法。回顾中医对肿瘤起因认识的发展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即有肿瘤的叙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字,然而是否就是现代意义的“肿瘤”或“癌”尚未得知。《周礼》一书中也有类似肿瘤的记载,如“肿疡”。
图1 《黄帝内经》书影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了不少肿瘤类疾病(图1)。《灵枢》认为肿瘤起因于“营卫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书中“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以留”和“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的论述最早阐明了外因对肿瘤发生的影响。
《难经》旧题秦越人撰,成书于东汉以前。《难经·五十五难》归纳了肿瘤的形成:“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汉代医学家华佗(约145—208)对肿瘤的起因有独到的认识(图2)。华佗曾用“麻沸散”使患者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中藏经》(托名华佗)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病是由脏腑“蓄毒”所生,不单是营卫之气的壅塞所致。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并且有许多虫类药物,如蜈蚣、僵蚕、全蝎等。这些破毒消癥药物的应用可能是肿瘤产生的“蓄毒”理论的应用。
图2 汉代医学家华佗(约145—208)
《圣济总录》系官修中医方剂著作,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之意的产物,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成就(图3)。书中记载“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即是指肿瘤的发生在于气血失常,郁结壅塞所致。
图3 上海文瑞楼印行版本的《圣济总录》封页
明代李中梓(1588—1655)深通《内经》,临床经验又极丰富,故于1637年撰《医宗必读》以益后学(图4)。书中载自制新方七首,如阴阳攻积丸等。对积聚证,首倡初、中、末三期分治的原则。《医宗必读·反胃噎膈》记载“反胃噎膈总是血液衰耗,胃脘干槁……大抵气血亏损,更因悲思忧恚”。噎膈多属于食管癌,反胃则多属于胃癌。
图4 《医宗必读》书影
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在其所著《医林改错》中提出腹腔内肿瘤与血瘀有关。血瘀病因对肿瘤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概括中医对肿瘤起因的认识,无非是正、邪两方面关系的变化。肿瘤之所以生成,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踞之,“积之成也”。正气虚为肿瘤发病之源。《医学真传》指出“人自身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病邪则乘正气虚而侵入。《医论三十篇》云:“总由正气适逢亏欠,邪气方能干犯。”
中医对肿瘤起因的认识有2000年的历史。营卫不通、脏腑蓄毒、气血失常、气血亏损和血瘀等是肿瘤的重要起因(表1)。但其科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
表1 中医对肿瘤起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