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希望成为孩子的绝望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

一位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家里十分凌乱,就像是遭到了抢劫一样,而在客厅里,8岁的儿子躺在了地上,似乎已经昏迷。

妈妈赶紧拨打了120,然后将孩子抱到床上等着救护车。这时,孩子醒过来了,他告诉妈妈,家里来了抢匪,他们将他打晕了。妈妈查看了一下家里的值钱物品,发现并没有丢失。孩子悠悠说道,抢匪抢走了他的书包,而书包里有所有的暑假作业。

听到这里,妈妈自然想到了,这只是孩子的一个恶作剧,是孩子自导自演的一出戏。而孩子导演这出戏,只不过是为了逃避做作业。

虽然这则故事看起来十分可笑,却反映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孩子承担了很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让孩子想要逃避,逃避不掉的时候就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绝望。

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数一数二的学霸,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

伟大的父母不是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是能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从而让孩子获得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这类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不是无限制地向孩子施压,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生活中,为人父母者经常会对孩子说,“我希望你能够好好学习”,“我希望你能再做一张试题”,等等。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如何如何,却忽略了孩子的希望,或者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当孩子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势必会对学习感到绝望。

一个小男孩儿在小学就开始学习奥数,在努力学习了几年之后,他参加奥数比赛,并考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他兴高采烈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他本以为父母会十分高兴,却不承想妈妈很生气地说道:“才第三名,有什么可高兴的?为什么别人能考第一、第二,你却考了个第三名,你还觉得很自豪,真是不知上进。”

听了妈妈的话,小男孩儿十分难过,他以为自己的努力能够换来父母的认可,结果妈妈的话让自己失望透顶。从那以后,小男孩儿再也不肯将时间花费在学习奥数上,甚至十分反感奥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只有孩子考到了第一名才是最优秀的,于是总是在鞭策孩子前进,根本不在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于是,孩子渐渐地对父母产生了失望,认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认真付出,忽视自己所有的辛苦付出。

大部分父母陪伴孩子学习都是对孩子寄予了希望的,希望通过自己的“督促”,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更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无限制地给孩子增加压力。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来自父母的“好”,孩子都能够承受。那么,父母的哪些话语会让孩子倍感压力,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失望呢?

1.“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很多父母习惯性地将“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而这句话往往会让孩子的压力陡增。其实,父母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同样,孩子也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对自己的关切,为此,父母根本没有必要经常在孩子耳边唠叨这句话。

很多时候,当父母说出这句话,其实孩子的内心是紧张的。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仍然批评孩子,还对孩子说这句话,那么孩子可能会感到失望,而并非感动。

2.“我只看结果,不管过程”

很多父母只看重试卷上的得分,根本不去关心孩子得高分或低分的原因。如果当孩子将考试分数告知父母,而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是否付出了努力,甚至说“我只看结果,不管过程”,那么,孩子的内心肯定是倍感失望的,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徒劳的。

3.“你只知道努力,根本不知道技巧”

对于父母来讲,学习是有方法和技巧可言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可能没有这种心理意识。于是,孩子更多的可能就是多花时间去努力学习。而当孩子的努力结果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时,父母则会责备孩子不懂得掌握学习技巧。孩子本以为只要努力就够了,没想到还需要所谓的技巧,而父母不但没教过技巧,还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技巧,这肯定会让孩子感到失望。

每个孩子都有其学习的节奏,父母不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督促孩子学习,而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这样不但能够让孩子学习起来没有压力,还能够体现父母陪伴的意义。

很多父母都会将孩子认定为“自己的希望”,但是要知道,孩子本身就是有独立人格的,他们不应该是父母的附属品。因此,父母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更不要将大人的压力转嫁给孩子,否则当孩子发现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希望”时,就会倍感失望,甚至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阳光,而父母应该做的就是让这道阳光成功地照射到大地上,而不是成为阻碍阳光照射的那片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