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怎样将天赋变成一种财富的优势

个体的发展,一般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自身的天赋才能、自己的努力程度、社会大环境、机遇等密不可分。个人的家庭背景与天赋是先天因素,社会与机遇属于外部条件,这些都是自身无法控制的,似乎只有自己的努力才是唯一可控的因素。但是,个体的努力是否可以算作天赋呢?

有的人,不论自身怎样努力都没有任何成效,虽然他们想要努力去完成,但是在努力到一半的时候,往往会打退堂鼓,在内心的折磨中丧失了努力的斗志。从某种程度上说,天赋是上帝抛给人们的骰子,当个体的倾向性与社会性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时,人们便会表现出十分自然、刻苦、努力的状态。

一种神奇的自我改变机制

如果我们将努力归结为天赋,略显偏颇,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主动对自己做出了转变,然后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一般情况下,他们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不断地反思自己,找到了其中的短板,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可能受到了外界的一些言语或者言行的刺激,所以表现出一种超常的努力状态。那么,这样自我反省的状态和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或者说是一种自我改变的机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通俗意义上说,可以将这些情况笼统地概括为性格。

个体的性格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人们从出生开始对外界的刺激、不同的环境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的。外部环境中,越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越具有随机性,而且人们在幼年时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独自安静地在房间里玩,突然玻璃杯摔碎在他面前,很有可能会给他内心留下阴影;或者他去幼儿园,班上的一个小朋友在课间或者放学时,对他说了一句话,第二天他去上学,从别的小朋友口中又听到了同样的话,久而久之,这句话便会慢慢在他的心中发酵。

究其原因,我们在年幼时期,还未形成比较健全的意识形态,所以难以控制内心的变化,即便是有精力的成年人,几乎也无法掌控事件的随机性,无法排除外界因素可能带来的干扰。简言之,我们的性格主要受到出生自带的性格、家庭环境与教育、不同地域的社会大环境背景、自身对所有发生的事情的应激反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性格是不可控的。

但是,从对立面的角度来看,生活中的不少人都经历了自身的转变,有的人从内向变成了外向,从消沉的生活状态到积极乐观的状态……这些现象是否说明了性格的转变与个体的努力程度是自身能够把控的呢?

性格由内向到外向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他们本身是愿意让性格向外向转变的,人们的转变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动机,而且在他们的转变过程中,定会感受到转变过程中的乐趣。这种转变过程中的乐趣,能够驱使个体权衡外界的利弊,进而决定自身是否做出持续性的转变。人是比较感性的动物,假设在转变过程中没有切身体会到其中的喜悦感与满足感,那么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极有可能是一种伪装。

所以,人们性格由内向向外向的转变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条件是个体认为外向型性格比内向型性格要好,另一个条件是能够在转变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事实上,所有的转变都是出于自身的先天条件和外界因素的驱动。在经历转变之前,它像是一个智慧的锦囊,想要完成真正意义上性格转变的人,只需要将锦囊中的两个重要条件充分使用即可。而那些没有敏锐做出转变的人,往往正是缺少了这个锦囊。

同样的,那些由消沉到勤奋的转变亦是同样的道理。做出此项转变的必要条件是他们自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在心中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自我反思机制,并且能够准确地找到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然后摸索出适合自身转变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完成质的转变。

虽然这个过程看似非常简单,但是相同的方法并不适用于不同的人,所以好的方法定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才能被发现。相反的,有些人可能难以对这样的过程做出改变,或者无法适应,所以这些方法都不适用。

比方说,一个漫画家想要创作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可能需要安静地坐在画板前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对画家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而换成其他人则可能会比较煎熬。即便具备了前面的所有条件,不少人仍然难以真正做到坚持。我们会选择那些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我开心才会继续”,这些在人们潜意识层面的想法十分现实。

其实,关于“开心”的定义十分广泛,人们可能会在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不愿意完成的事情之后,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在某些方面超过他人后,会感觉自己的信心得到了提升,这些都是潜在层面的快乐。当人们达到某个阶段层面后,若是得到的快乐超过了自己付出时的辛苦,便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动力;若是到达某个层面之后,得到的快乐小于付出过程的艰辛,那么人们便会停止做出改变。由此一来,有些人因为天赋敏感而痛苦,有些人则为此感到快乐。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努力的动力来自性格,但是性格对我们来说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我们无法预知出生时的性格,更无法改变自己的成长环境,甚至无法预料到幼年时期那些外界的随机事件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的“痕迹”。若在转变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快乐,那么将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聪慧的另类代名词——敏感

电影《蒂芬妮的早餐》中,那些文艺沙龙最流行的话语莫过于:“哦!我的天呐!她真的非常有天赋,她聪慧、敏感……嗯——她真的十分敏感!”此电影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所拍摄的,换言之,“敏感”一词在那时便非常流行。

敏感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总是能听出或者看出对方想要表达什么、介意什么、害怕什么、担心什么……同样的,我们的心思也会被别人猜到,但是并非所有的结果都是令人“惊喜”的,甚至会带来心理上的焦虑。比如:

“她最近与以往大不相同,为何总是抱怨我,真是令人反感。”

“你看,聚会时坐在我对面的那个女同事,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她可能觉得所有人都不如她的销售业绩好吧!”

“为什么他每个月都要还房贷,最近还总是送一些高贵的礼物给我,难道在他眼里我就只喜欢这些吗?”

……

那些能够轻易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感觉、现场气氛的人,几乎都是较为敏感的人。仅从敏感的“狭义”层面来看,它是指人们对他人、环境、气氛、情绪比较敏感。这种能力因人而异,敏感强度也有高低之分。与敏感相对应的是另一种心理现象——耐受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忍耐力”。两者是一种反比关系,即越敏感的人耐受性越低。

当一个人对他人的行为或者情绪较为敏感时,便会无法忍受那些负面情绪,表现出极低的忍受能力。相反,对于神经比较大条的人来说,他们则具有极高的耐受性,而且不会关注身边那些攻击性或者暗示性的言语或举动,他们对此会表现出一种丝毫不在意的态度。

假设一个人具有敏感的天赋,并且将它用在一些愉快的场合,诸如能够发现眼前的时机、善解人意、拥有同理心,外界便会给他贴上聪慧、机敏、善良等标签。

事实上,敏感应该是被祝福的能力。那些缺乏敏感性的人,甚至会被扣上“不开窍”的帽子,他们难以发现那些细节,找不到周围的特殊之处。相反,拥有高敏感这种天赋的人,更需要善用它,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非常容易让自己受伤。

假设敏感者能够善用这种能力,他们便像黑夜中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发出温暖的亮光,照亮周围的环境;他们可能是朋友圈的核心,会在朋友需要关怀的时候,及时送上安慰和关心;他们还是工作中的“风险测评师”,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避免公司的财务损失;当他们结识新朋友时,总会给对方一种聪明、机灵的感觉,仿佛好运、时机会降临在他们身上一样。

与此同时,拥有敏感天赋这种“阳光反应”的对立面是什么呢?其实,在宇宙中,当那些恒星自身的物质消耗殆尽时,便会留下反应物——“黑洞”,它会将周围的所有东西全都吞噬。

当那些敏感的人陷入人生的低谷时,他们更容易变得一蹶不振,并且对周围所有负面影响都会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他们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渺小感,越来越在意朋友的看法;甚至开始怀念自己作为朋友圈子核心时的样子,所以他们开始害怕孤独,渴望周围熟悉的人给予关怀;他们更加渴望安全感,变得不具有冒险精神,甚至会变成“肥宅”。此时,他们与朋友们开始渐行渐远,因为朋友们担心,他们会悄无声息地将自身所有的正能量全部吞噬,似乎再多能量也无法填补那个消极的“黑洞”。

每个人都会遭遇人生的低谷,那么敏感的人应当如何克服自身的消极心理,逃避失落的厄运呢?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他的《给治疗师的礼物》一书中提到了一个理论:打铁莫趁热。这与中国的“禅宗”疗法如出一辙,简单说就是“放下”。欧文·亚隆在书中说,当人们体验到比较激烈的情绪时,切记不要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心理做出任何回应。尝试着把这些情感暂时搁置,等到那份较为激烈的冲突逐渐冷却时,再回想其中的原因或者动机。

此时,便要再次提到耐受度。无论从心理感受还是触觉上,它都是可以提升的。诸如,那些经商失败的人,有些可以从头再来,有些则一度消沉;那些能够接受失败的现实和痛楚的人,其实就是心理耐受度提高的表现。因此,敏感和耐受度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以被改变的。

情绪桎梏:认可自己之前先承认自身的敏感

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大都是共同出现的,我们很难直接掌控自己的情绪。假设你身边的朋友在你生日的时候送给你一件礼物,你不能直接接受这个礼物,或者说表现出一种很开心的状态,但是你会强迫自己假装喜欢朋友送的礼物。同样的,对于愤怒、悲伤、嫉妒等情绪,你依然不能直接忽视。

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避免让自己去感知这些情绪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对于高敏感型的人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不能规避,高敏感的人对此并非束手无策。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度敏感的人可以调节自己的思维,调整自身的情绪体验。虽然高敏感的人难以直接把控自己的情绪,但是能够对自身的感知做出选择,他们能够通过对外界刺激的筛选,最后选择比较核心且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的刺激。

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这是由于人们对于同样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当我们看待某件事的出发点不同时,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进而影响我们出现不同的情绪体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高度敏感的人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到每个人的情绪变化,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

当高敏感的人遇到熟人想要过去打招呼时,却发现对方的情绪比较低落,并没有主动与他们打招呼。这时,高度敏感的人便会开始在内心上演各种情感大戏:“他为什么没有像往常一样主动跟我打招呼呢?是不是对我有些不满呢?他一直以来都是喜欢面带微笑的,今天这是怎么了?”正是因为别人传递出的一点消极情绪,便能让高度敏感的人一整天都受到他人的影响,他们会因此感到难过、焦虑、心情沉重、抑郁,仅仅因为他人的一个面部表情和自己的猜想,便能让高敏感的人对此产生非常消极的情绪。

除此之外,高度敏感的人不愿与人发生激烈的争执,他们的神经系统得以平复的时间相对常人要慢很多,还有饥饿、寒冷、干渴等都会让高敏感型人深受影响,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比正常人脆弱,只是外界刺激会让他们产生较大的波动,只能谨慎小心地按照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进行,或者说这是他们保护自己不受攻击和伤害的铠甲。

别人的表情或者眼神,都极易影响到高度敏感的人,他们为此会和各种负面情绪斗争。多数情况下,高敏感的人会选择控制自己的思维,进而缓解自身的情绪体验,甚至可以降低高敏感型人的连锁负面情绪反应。

他人的情绪之所以能够影响到高度敏感的人,是因为高敏感的人极易捕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然后在心中产生极度消极的情绪,凡事喜欢先考虑不好的方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思考,他们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超乎常人,所以更容易受到小细节的影响。

当高敏感型人受到他人的影响时,其中大部分人比较倾向于消极思考方式,由于信息加剧融入高敏感者的大脑,让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不能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假设高敏感的人一直沉浸在这种情绪影响中,那么他们会表现出一种比较压抑和疲惫的状态。

但也正是因为高度敏感的人可以感知到他人的情绪变化,不少高敏感的人会成为别人信任的倾听对象,因为在倾听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对方情绪的波动,进而达到一种情绪与思想上的共鸣,真切体会到他人的心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人的情绪能够走进高敏感者的内心,其实是高敏感者的一种天性,也是一种智慧。尽管有时会让高敏感的人感受到某些超乎想象的困难,承受别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但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平衡自身的神经系统,帮助他们在“惊涛骇浪”中稳定前行。

此外,高度敏感的人不擅长大型人际交往,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处理事情时表现出的同理心——感受对方的悲伤、对方的快乐。由于高敏感的人对细节的感知能力强,便帮助他们深入、正确了解他人的情感,进而表现出一种体谅、关怀、理解的状态,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实现情感上的融洽相处。

但是,在与人交往时,擅长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看待问题,这是高敏感的人的特别之处。当某些事情发生后,高敏感型人会把自己当成对方,猜想对方是出于怎样的心理才做出了这种举动,又是何种想法才推动了整个事情的发展。所以,他们在遇事时,总是比常人更加慢条斯理。假设高敏感的人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接纳自己所产生的某种心理,那么他们也会接纳对方做出的举动,最后真正谅解所发生的事情。

当高敏感的人用同理心思考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想法与自己截然相反时,他们往往不会赞同对方的做法,但是也不会就此断定对方是错的。他们会针对整个事件进行反复思考、自我反思,甚至主动尝试换其他的角度去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他们发现一些端倪时会对事不对人,若是发现与最初想法相违背的观点,便会再次进行新的深思,直到他们觉得自己能够细致客观地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并尝试着接受他人的做法。他们还会主动理解对方的行为一定是另有他因。

高敏感的人在遇到某些极端的事情时,还会主动去分析整件事对双方和行为结果的影响,经过心理上的一番斗争后,他们会去理解并接受对方的处事方式、行为风格以及所有的行为,不断调整自身的想法。假设高敏感的人因为换位思考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或者真实想法,并不代表他们被对方同化了,而是他们选择了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高度敏感的人还将同理心作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准则,确切地说,同理心被高敏感型人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交流沟通的基础原则。正是由于高度敏感的人具备敏感的自我体察和观察他人变化的特质,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此外,高敏感型人能够通过对方的非语言信息捕捉到潜在的讯号,诸如对方的神情、肢体动作、语气、声调等,感知到对方细微的情感变化,准确判断出对方的情绪状态。

在产生应激反应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变化。事实上,我们所接收的刺激一部分来自外部环境,另一部分来自个体本身。有的人常常因为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迥然不同的梦想变得异常脆弱,这些琐碎的事情都会让高度敏感的人接受过度的刺激,让他们感到身体的不适,表现出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相比正常人,他们会将这些刺激无限放大,承受更多的信息,大脑会超负荷处理他们接收到的信息。

正因如此,高度敏感者与他人沟通时,能够非常准确地听出对方所要传达的东西,说出对方内心渴望听到的话语。他们还能在交谈时用对方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让对方感受到双方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情。对于高敏感的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要先站在别人的角度对事情进行把控和思考,别人才有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

高敏感者认为,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将会更加全面、透彻,他人眼中的自己往往更加真实、客观,不断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逐渐改变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高敏感的人希望通过换位思考,而不是试图改变对方,修正自己在思考中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实现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结果。

让大脑真正拥有一种过人的天赋

人类的基因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人们的“属性”“性质”等各不相同,而人们的“属性”像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比如说,有的人运动神经比较灵敏,但是他们从小到大从未从事与运动相关的工作,甚至在生活中并未表现出对运动的喜好,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的运动系统的确具有特殊条件,却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便只能归结为属性而不是天赋。

我们所说的天赋往往归结为多种不同属性的结合,比如,歌唱家要有一个“被天使吻过的嗓子”,还要有灵敏的听觉系统以及对乐理的敏感度。或许你有一副好嗓子,但是唱起歌来五音不全,这就意味着天赋并非完整地遗传下来,而是遗传了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最后演变成能被发现的天赋。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当代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曾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脑部受到创伤的病人。研究发现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差异,最后分析归纳得出了“多元智能化理论”。在传统教育中,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学生在数学、逻辑、语文(主要是学生的读写能力)方面的发展,但是这并非人类智能的全部,因为不同人的智能组合大不相同。比如,建筑师、设计师、雕塑家等具有极强的空间感,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空间智能;那些运动员、芭蕾舞演员,有着超乎常人的体力,即理论中的肢体运作智能;还有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公关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智能;那些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则具有与众不同的内省智能。

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萘为了研究人类的智力,进行了一个智力实验。同时期,德国心理学家又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所谓智商,指的是智力商数,它是真正意义上用数字表示人类智力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出现的“非智力因素”概念又提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都是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含了人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而这些都是影响智力因素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一重要理论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从哈佛大学毕业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参与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所创立的《零点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人脑的形象思维问题。霍华德·加德纳在此项目的研究中,主要针对那些没有任何资料考证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比如神童、脑损伤病人、具备某种特殊技能但是心智并不健全的人,以及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个体的案例。

霍华德·加德纳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他对智力的独特看法和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基于自身对人类潜能的多项研究,提出了“多元化智能理论”,突破了原有理论的局限性。他表示用多元智能才能涵盖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应该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个体的能力,科学界、哲学界人士的解释更加倾向于我们的大脑是一成不变的,个体成年之后,大脑就相对较为固定。日常中所进行的练习、学习只是对固定大脑的某些神经连接进行强化,甚至弱化其他的某些神经连接。但是大脑在结构、神经层面的网络连接是固定的。

简单来说,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大脑内的神经连接所决定的,而神经连接决定了我们的天赋。但是大脑的神经连接是固定不变的、是先天的,是由个体的基因决定的。因此,每个人的天赋和所擅长的东西都是天生的。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天赋观,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大脑的结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着极高的可塑性。毕业于剑桥大学、具有美英双重国籍的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奖者约翰·欧基夫,解密了人类的海马体(人类大脑中主要管理记忆的“部门”)。他的实验主要研究了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最后发现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要比普通人大很多,而且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大脑的结构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大脑是可变的这一结论,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天赋观。

天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主观一些,天赋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彩票”,而是可以通过训练、用我们期望的方式对大脑进行“塑造”,进而激发出一些天生不具备的才能。

事实上,这种从科学角度进行阐述的天赋观,与传统的天赋观并不相悖。前者主要认可人为的主动激发、创造天赋,而后者是主观意义上的天赋观。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若是在某些方面多加练习、刻意努力也能成为一个“有天赋”的人。我们无法否定具有先天基因的决定因素,就像让马云去NBA,可能是在为难他。

但是从心理学的“门槛效应”来看,大多数领域的门槛并不是非常高,如国际象棋,它对智商的要求跨度在110左右,那么智商相对提高对棋艺来说便显得微不足道了,若想成功还是需要自身多多练习。

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在大多数的领域,除了先天优势外,可以尝试正确的练习,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积累,直到大脑神经层面发生改变,这样,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天赋”的人。这将不只是重新获得一种能力的错觉,而是让大脑真正拥有了一种“天赋”。

敏感一族的机密——如何和自己的敏感“相处”?

美国精神分析学者伊莱恩·艾伦博士说:“高敏感的人在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往往会比常人更明显。”随后,不少学者和专家将其总结为紧张和羞涩。

人们对于高敏感的研究自提出以来,似乎从未停止过。瑞士高度敏感研究所所长布里吉特·屈斯特将高敏感分为四个方面:移情能力,即能够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认知能力,即能够非常精准、清晰地思考问题,并且找到问题中的漏洞;感官系统的敏锐性,即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细微的刺激;超乎众人的灵性,即能够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感受到他人感受不到的“世界”。

相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更像敏感者自身的优势。但是对于敏感的人来说,他们的移情能力让他们难以控制自己与他人之间合适的距离,而过于敏锐的感官,让他们极易对生活中光怪陆离的现象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进而令他们的内心产生烦乱的感觉。与此同时,敏感者出于自身的灵性,能够将他人的困惑、不满、质疑无限放大,但是他们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甚至会在心中产生一种惶恐的感觉。

高敏感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秉性,暗含着无限的潜能,若是得到有效的激发,便能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优势。诸如,敏感的人拥有十分强韧的价值观、责任心、自我束缚力、好奇心与永不消减的热情、妥善解决问题与处理危机问题的能力……若将这些潜能激发出来,并且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将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心理学上的“敏感”与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敏感大不相同,它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性格特性维度。简言之,它是人们与生俱来、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和逐渐成熟而显现出来的一种性格特征。当我们对此种性格维度进行谈论和研究时,应该把“敏感”和“不敏感”放在一个变化的区间内,发现其中的变量和差异,便能够非常清晰地发现其中的异同。其实,高敏感型人群只是芸芸众生中具有较高敏感度的一群人。

通过心理学界对“高敏感人群”的研究可以得知,他们都会在一些事情面前表现出一种过激行为,有些人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有些人则不太容易被他人识别到。相比较大多数比较麻木和不敏感的人而言,敏感者能够发现那些被人忽略的小细节、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衣服的质感、食物的口感、人们在交流中语调和声音的变化等,这类人往往是生活中拥有高敏感的人,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拥有更强的感知力。由此一来,正是出于他们对事态的超乎寻常的把控能力,便会显得与整体“格格不入”,甚至会受到外界的一些负面评价。因此,不少人会比较关注和担心自己的敏感程度,其实敏感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有时你与别人不同,未必是一件坏事。

敏感度其实是衡量每个人在应激过程中,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说:“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赐给你的最特别的礼物,高敏感其实是一种天赋。”

若是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便会发现那些较为敏感的人,往往表现得比常人认真、细心、严谨,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较高的防范意识、管理能力等,在同一环境中,他们的感官和感知能力往往要比正常人更加灵敏,而且对信息的捕捉能力高于其他人,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方面。此外,他们对外界的危机管理能力超乎常人,在别人毫无防范或者未进行部署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进行缜密的筹划了。

在生活、工作中,敏感并非一件坏事。如果经常有人对你说,“你真的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思想深刻”,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高敏感的人。除了对事物有非常深刻的感知外,高敏感的人往往情绪变化较为强烈,因为高敏感人群会对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他们拥有更准确的直觉,试图通过自己的精准判断和深入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敏感度高的人大都会表现出顾全大局、谨慎细致的一面。他们比较担心自己的错误决定对实际情况造成损失,所以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比正常人需要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他们会主动权衡所有选项的利弊,尽管最初他们已经做出了选择。但是高度敏感的人还是会忍不住去想,剩下的选项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诸如,朋友聚会一起点餐,高度敏感的人并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按着自己的口味、店家的推荐就匆忙决定,他们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去思考选择哪些菜品,或者根据商家的菜单重新对菜单上的选择再次筛选,直到他们认为满意为止。

高敏感型人群这种思考过多的现象,会给人造成一种犹豫不决的感觉。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会帮助他们避免不少失误,也减少了因决策失误而带给他们的懊悔。

重大事项的决定对高度敏感的人群来说简直是一场十分激烈的心理战,尤其是生活上的重要决策和改变。当面临职业选择或者在长期定居城市的选择上,他们可能会在抉择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他们的多重顾虑以及对潜在因素的分析都会将他们的所有计划湮没。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思考,能够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开很多麻烦,节省了大量时间。由此看来,高敏感型人群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未必是一种缺点,而是一种特有的优势。

此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敏感的人拥有更加敏感的感官。他们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方面比其他人更加灵敏,这也让他们更加具有危机管理和感受能力,成为社会上的“潜力股”。

精心准备所有的应对计划是他们应对突发状况的最佳策略。如果问题出现在现场,他们极有可能手忙脚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处理新的问题。高敏感型人会设想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也是他们处理问题时的一种特殊能力。

假设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你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迅速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尽快对陌生领域进行探索;第二种是暂时观望一下,等一等时机,看一看具体情况再做打算。

一部分人会选择第一种方式,他们快速选择积极投身到新的环境中,喜欢挑战新奇的事物,具有冒险精神,决策果断,能够迅速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中;相反的,高度敏感的人心思细腻、谨慎、习惯性地将所有的信息全部融合起来,对新的环境驻足观望一段时间,然后再做出决策。

如果把这两种选择放在不同的环境下,那么将会各有利弊,而且都是合适的。假设一群野生兔子迁徙到比较贫瘠的草原,那里几乎没有与之竞争的天敌,那么使用第一种决策方式的野生兔子就会获得更多生存的可能性。由于它们迅速果断地选择,将会快速占领整片草原,由此一来,其他动物再来到这片草原时,几乎没有可食的东西,因为草原上的食物全被野生兔子吃光了。相反,如果这是一片比较肥沃的草原,有较多的捕食者,那么采用第二种决策方式的野生兔子将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对于那些选择冒险的兔子来说,适时观望将是最佳的选择,这样避免了被天敌捕杀的可能性,谨慎小心的野生兔子由于率先进行了观望,它们会发现新的环境其实是危机四伏的,由此提高了自身的生存系数。

相同的物种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对这两种决策进行选择,对于整体的生态平衡而言是较为有利的。某些情况下,只有主动出击去适应新的环境才能保证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而那些瞻前顾后、胆小慎微的个体极有可能成为强者的捕食对象,面临着挨饿或者死亡的风险。相反,有些时候,正是由于谨慎胆小的个体选择了暂时观望,使得其他个体纷纷效仿,并且保持了高度警觉性,才增加了其存活的概率。因此,这两种决策都能够保证个体延续生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人亦是如此,尤其是高度敏感的人更倾向于第二种选择,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之前都会经过再三思考,仔细观察。我们很有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在与他人进行交谈之前,有些人不假思索便开始谈话,而高敏感的人则会有很多顾虑:“假如他/她心情不太好,那我应该这样说……如果他/她否决了我,那我应该这样做……”在开始某项活动之前,高度敏感的人便进行了各种情况的假设和猜想,这样他们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保证自身的安全。

事实上,高度敏感的人比较喜欢独自消化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会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脑中绘制成一幅图画,将他们的观点铺满整个画纸,并会在一定时间里占据他们脑海,有时会让他们的大脑不堪重负。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常人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当别人安逸悠闲时,高度敏感的人却能感受到危机四伏。他们的小心翼翼让自己对周围的感知更加深刻,做出的决策更具有智慧。

由此看来,安全感是高度敏感者的首要选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喜欢新的挑战和刺激,没有波澜的生活会让他们比较有安全感,他们甚至畏惧陌生的环境。当高度敏感的人处在一个新环境中时,他们为了自保会选择短暂停滞,直到寻找到恰当的出击时间,才会小心翼翼地采取行动。他们对未知因素的把控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敏锐的判断力让他们能够意识到即将出现的危险。因此,高敏感型人不愿面对全新且复杂的外界刺激,他们更喜欢熟悉的环境。

了解并接受真实的自己,与自身的敏感相伴前行,你将成为跑道上的参赛选手,而不是坐在旁边鼓掌的人。敏感是你前进的动力,学会与自己的敏感和平相处吧。

“我并不脆弱”——增大自己的敏感阈值

或许你喜欢经常整理自己的办公桌、注重高质量的睡眠、选择适合自己的用餐地点、筛选真正适合自己的业余去的地点……

说到这些,你可能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这些事情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若你与之相符,那么你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生活中,你总是能够听到别人说“这些简单的小事儿怎么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呢”“遇到一点儿小事还磨磨唧唧”……正是由于这种“多事儿”的特征,才形成了高度敏感的你在其他事情上的才能与优势。只是有些才能被你发现了,有些还未被挖掘出来,它们还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

“高度敏感性”大使、高度敏感者网络社交平台的创始人、高度敏感性研究专家布里吉特·屈斯特,担任瑞士高度敏感研究所所长。她指出,高敏感者有十分显著的特征:一个狭小但舒适的区间,在遭受外界刺激后极易使他们产生过度反应,受到外界的各种信息和刺激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让自身得到恢复。

提到“高敏感”,总会有很多人将它和内向混为一谈,但是并非所有的高敏感者都是内向型的性格,其中70%的高敏感者属于内向型性格,30%的高敏感者属于外向型性格。

高度敏感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对外界的刺激和危险产生反应,是自我保护、趋利避害、繁衍生命的一种本能。日常中,我们饿着肚子时,若闻到周围有食物的香味,我们便会主动寻找香味的来源;当我们看到自己心仪的对象时,心跳便会不自觉地加速;当我们的手指被针扎了之后,便会迅速收回;当我们在森林中看到毒蛇或者其他具有攻击性的动物时,由于内心的害怕,便会本能地躲开,甚至想要尽快离开危险地带……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本能可以看成人类自身的条件反射。但是我们无法对此种条件反射的程度做出量比,只能用“敏感”或者“迟钝”来形容。由此一来,便会产生“敏感的人”“迟钝的人”“毫无应激反应的人”“高敏感的人”等。

美国精神分析学者伊莱恩·艾伦博士曾表示:“高敏感者在出生时,便拥有比常人更加灵敏的神经系统,这让他们比其他人更加灵敏、深入地感知内外部信息。”

相较而言,这类人是少数的,大约占全部人口的15%~20%。而且这种高度敏感的特质是可以遗传的,即高度敏感的家长更容易生出高度敏感的孩子。同时,高度敏感在性别分布上,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高度敏感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一样多。

高度敏感者能够在数量和质量上感知更多的信息与刺激,并且更加深入地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简单地说,就是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前者要求高度敏感者拥有更加敏锐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甚至非常精准的直觉系统,进而能够从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后者主要针对信息的处理方面,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潜藏在高度敏感者的意识和潜意识的“中转站”里,甚至会被自动认为是“重要信息”,最后被反复利用。

正是由于上述的两点重要能力,高度敏感者的心理机制呈现出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点是高度的移情能力,即高度敏感者对他人的情绪、想法、感受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感知和洞察,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的情感波动,对他人的情绪变化也十分重视;第二点是关注事情的合理性,当外界信息不断涌入时,高敏感者会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关注它们之间的结构与逻辑特征以及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第三点是他们在社交和情感需求上与普通人表现出不一致的状况。高度敏感者会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间和独处时间;在社交过程中,他们十分排斥泛泛而谈,更加青睐深入交流,而且对身边的亲密关系要求颇多。

其实,并非所有的高度敏感者都具有上述特征,只是他们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比较突出。在此基础上,瑞士高度敏感研究所将高敏感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拥有十分敏锐的感官系统;第二种是在面对不同的事情时,总是能够表现出高度的共情能力;第三种是拥有强大的认知事物的能力,而这一点恰好与关心并高度重视事物的合理性具有相同的特征;第四种是比较特殊的,他们拥有超乎普通人的灵性,能够非常快速地感知到神秘世界中蕴含的神秘力量。

正是出于这些特性,让高敏感者常常因为善解人意而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爱;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洞察到人情世故,进而表现出一种处事周全的特点;他们会以一种战略眼光看待问题,甚至预见事情存在的风险;他们有着十分丰富的联想能力,有着与众不同的抽象思维和图像整理思维;他们做事缓慢但是十分靠谱,而且能够读懂对方的真实需求。当他们认为完成某项任务时,不会反复进行修改;他们所到之处永远都是井然有序,表现出更高的道德修养;虽然他们时常以一种少数人的身份出现,但是这也让他们变得坚韧、有毅力。

高敏感者如何在生活中突围呢?在真正认识到心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后,接纳外界、接受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当接收了大量的外界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感知。感受它们所带来的激烈的情绪,既不要去克制或者压抑,也不要对它们视而不见,更不要用一种批评的态度去看它们,而是要接纳它们。作为一个收集了过多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的高度敏感者而言,首先要保证自身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地应对下一轮的信息轰炸。

面对外界的反应,我们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应该优先保障自己的情绪正常,尝试让自身的情绪带给自己较高的工作效率,而不是跨过情绪的门槛直接看重效率。高度敏感的人,应该可以非常敏锐地感知到,情绪在何种状态下能够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正常情况下,当情绪平静时,自己能够非常快速、按部就班地进入状态,以一种灵活且跳跃的方式让自己进入推进工作的状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时刻保持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单纯注重效率本身,会让自己的情绪处在一个较大的波动空间,进而呈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状态。只有让自己处在一种平静而适度的轨道中,一切才能正常运行。

对于敏感者来说,他们的最佳生活状态是敏感与坚韧并存。接受自己对外界的感知能力,相信自己判断事物的直觉。真正与世界融合,即积极体验、经历这个复杂的社会,主动将其中的所有东西进行提炼与消化。将自身的舒适范围逐渐扩大,接受身边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享受高敏感带给自己的不同体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断舍离”,定期清理生活用品的数量,保证它们的质量,确保数量少质量精。那么,高敏感者如何做到断舍离呢?

学会说“不”是第一步。高敏感者十分爱面子,害怕拒绝他人,难以说“不”。当你面对一些不愿做的事情时,应该果断拒绝,或者在答应对方时,设定一个期限,即在某个时间段之前,你可以帮助他们。

多做一些看似意义不大,却能够让自己“充电”的事情。我们在做某件事之前,总是会考虑它是否具有意义。而多数情况下我们考虑的问题,只是局限于它在生活中是否有用,或者在情感需求上是否对自身有帮助。对高敏感的人来说,那些生活中并不是非常需要的事情,但是往往在情感情绪的需求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事情会让他们的精神得到满足,感觉到美好。

生活中,应该寻找时机多多表达自己。假设你将所有的事情全部埋藏在心里,极易感到烦躁、劳累,试着全部倾吐出来,便不会让自己感到郁闷。

此时,还要充分利用移情能力。有时将所有的精力聚集到某件事情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假设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不同的想法,可以试着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其他的事情上。

最后多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交流,他们才是你最狂热的粉丝。要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当你把自己比较困惑的事情与他们分享之后,你会得到更多的建议,从而衡量其中的利弊,真正做到断舍离。高敏感更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从而更好地与自己相处,断舍离是情绪敏感者应必备的一项技能。

情绪敏感、高神经质的人并不只有坏处,而是有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好处。在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中,正是出于人类的消极情绪,才让我们的祖先主动避开那些危险的地带,并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利的状况及时进行预防。而那些神经质较高的人往往比神经质较低的人,具有较高的警觉性,同处危险的环境时,他们会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

当下,人们之所以对高神经质产生排斥,一部分是因为现在的环境,相较很久之前要安全很多。这显得神经质像一种过时的技能,但事实是它会给人带来安全感。

接受自己的敏感,扩大它的承受阈值。要知道,敏感不是软肋,而是你的天赋。你需要认识自己,要记住,敏感也能说明你是一个有“才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