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曾昭抡的军事天才与种子计划

抗战军兴,迁往西南各地的知识分子,不但谈论战争,还开始撰写战事评论,各抒己见。当然,这些理论家也有走眼跑光的时候,据时在昆明的研究生任继愈回忆说:“西南联大法学院一位教授在昆中北院做世界形势报告,分析德、苏两国会不会开战的问题。按这位教授的分析,二者不会开战,理由有四。这位教授先讲了两条,中间休息二十分钟。恰好这时街上的报童在门口叫喊‘号外,号外,德苏开战了!德苏开战了!’,主讲人颇为尴尬,宣布下半段不讲了,挟起包袱一走了之。”

尽管这位教授预测失败,但知识分子对战争的关注仍保持着高度热情。其中亦不乏热情且有头脑的深入研究者,如曾国藩家族后人、著名化学家曾昭抡。

1944年6月,当盟军近三百万大军云集欧洲西线战场时,曾昭抡正确预测了盟军将在诺曼底登陆的具体位置,而预测的登陆时间仅比实际情况差了不到一个昼夜。1945年1月,曾昭抡作为国际军事问题专家应昆明《正义报》之约做“新年五问笔谈”访谈,明确回答:欧洲战事将于“上半年结束”。同年5月,曾氏在谈到盟军何时进攻日本时,认为“最早当在今年八九月,迟至则可延伸到年底。但是攻势一旦展开,战争的结束,也许就不远了”。届时“苏联在远东参战,也开始成为可能”。

曾昭抡这一预言,引起军政当局高度关注,战争实际进程很快证实了这一预言,因而曾昭抡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中最著名的军事问题专家之一,《燕京新闻》对此专门做了评价,谓曾昭抡“虽为一个化学家,但对于政局、战局的分析和综合,都可以与任何专家相媲美”。

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1946年,国民政府派遣曾昭抡组织吴大猷、华罗庚教授,率领唐敖庆、王瑞、朱光亚、李政道、孙本旺、徐贤修等年轻学者共九人赴美,向相关机构学习核反应堆与核裂变等技术并购买器材。这就是中国原子弹制造的先驱——种子计划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