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务报表阅读与信贷分析实务(第2版)
- 崔宏
- 3093字
- 2024-11-01 01:54:44
1.3 实践呼吁信贷财务分析水平的改进与提升
一般认为,财务分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财务分析主要就是为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服务的。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看,从普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环节上,多少还存在分析体系不完整、分析思路不清晰、分析方法不完善、分析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从作者收集到的不同银行的多份授信调查报告、贷后检查报告、贷款风险分类报告可以看出,对客户的财务分析普遍较为简单,甚至就报表分析报表,若不是放在信贷报告中,根本看不出是在为信贷决策提供判断依据。换句话说,企业财务分析的信贷风险管理指向不明,且存在较多其他问题。
1.财务分析与宏观环境及行业分析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强
因为银行有固定模板的约束,几乎所有授信管理相关报告中,都有当前宏观环境及其客户所处行业的分析,尽管详略有别,但内容都是有的。在信贷财务分析的实践中,我们有“行业分析先于报表分析”的惯例,但这并不是说,对企业经营环境和所处行业的分析位置在前,而是强调要通过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的把握,辨识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风险,了解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二者是制约、影响的因果关系,而绝不是位置的先后顺序。比如不同的行业,其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不一样,其资产分布状态不一样,其债务结构不一样,这些都会在会计报表和财务指标上有所反映,对脱离了行业基本特点的企业,或者说其财务指标异于行业常规和常识的企业,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在原因,而我们绝不能忽略行业的特点,就报表分析报表。然而实务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财务分析并没有和报告前半部分之环境与行业分析相结合,造成报告内容相互独立和割裂,关联性不强,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发现问题的概率。
2.以企业报表中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很少进行会计调整
实务中,银行客户经理或信贷管理人员多依据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各种分析,出于谨慎的考虑至多要求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而已。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过会计准则转换为财务报表时,在客观上受制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影响,主观上企业管理层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的动机,而注册会计师在当前执业环境下则更可能存在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以及与管理层合谋的可能性。这样,呈现在银行面前的会计报表,则极有可能是“迎合”银行需要的报表,“素颜”经过了“美颜”甚至“PS”,早已物是人非。若以这样的报表对企业进行分析进而影响信贷决策,无疑存在重大的问题。这要求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到自己相对于客户自身的信息劣势地位,对企业原始报表数据(包括经过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保持应有的怀疑态度。实际上,我们说识别报表粉饰,是对企业报表进行分析的前置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会计调整,对会计报表中不应存在的“杂质”进行过滤,通过去伪存真,夯实企业财务分析的信息基础。
3.财务报表分析体系零散,切入点不明,整体把握感不强
较之对经营情况极尽详细的描述来说,多数报告对财务分析的处理十分简单。概括而言,其财务分析体系零散,主要是报表数字和部分财务指标的简单罗列,缺乏深入和有条理的分析,看完这些数字和指标很难在财务上对企业形成整体把握。比如,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到底如何,综合评价结果又如何?再比如,企业实力、企业风险、企业质量、企业效率、企业成长等方面究竟如何,整体发展态势怎样?这些评价结果对企业授信或贷后风险有多大影响?得出企业具备偿债能力的逻辑是什么?这些都是财务分析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在实务中,信贷人员对财务调查更多关注的是重要科目明细和重大科目的变化,系统性缺失。实际上,要想有效地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除了要利用行业环境分析的结果形成必要的预期基础,以及将真实而未经粉饰的报表数据作为前置基础外,就报表分析自身而言,需要基于特定的分析目的,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并结合非财务数据和资料,才能形成关于目标企业整体的财务印象。尽管财务分析的结果不能代表存在问题的解决,但只有在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财务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认识问题。信贷财务分析必须围绕企业的盈利质量、资产质量和现金流量三者的相互关系而展开,最终形成以企业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为依托的关于企业承债能力的综合判断。
4.欠缺对企业财务前景的预测分析,以历史武断代表未来
以信贷风险管理为目的的所有企业财务分析,都具有功利性。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也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导向的,但企业的财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中的财务信息往往只提供历史数据,而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因此,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对未来进行预测,是实现财务报表“决策有用性”和财务分析目的导向的关键步骤。在信贷管理实践中,银行需要通过预测来评估受信方的承债能力以及贷款回收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财务分析必然要求包括对企业财务前景的预测性分析。但是反观现实中的多数报告,普遍欠缺对企业财务前景的预测分析,其对决策的支撑作用显然不怎么对称,这种以历史数据直接武断地代表未来的做法,带有极大的缺陷。实务中,除了在项目贷款或并购贷款等特殊项目的信贷调查与风险分析报告中,多进行了项目的财务前景预测(尽管方法比较单一)和不确定性分析外,在常规性的授信项目中,对企业财务前景的预测分析急需完善与增强。
5.机械套用固定模式,企业千差万别而财务分析千人一面
实务中,多数银行对授信调查报告、贷款风险分类报告等规定了一定的格式,其中对于企业的财务分析也都规定了一定的分析模式。这种统一的规范实际上限制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充分揭示。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秉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与另一家企业完全相同。既然如此,那么不同企业的问题也自然各种各样、各不相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营业收入没有增长”这样的问题,对A企业而言,问题在于市场占有率在下降,产品销售数量没有增长;对B企业而言,问题则在于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销售数量在增长,价格却不断下跌。所以,即使是表面看上去似乎完全相同的问题,如果深入挖掘其本质,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内部构成其实各不相同,同样的财务指标,反映的问题却不同。而依据企业几张会计报表的总括数字简单推算几个指标,就贸然下结论,极易导致“指标差不多则企业也一样”的机械观点,抹杀了企业之间的差别,得出实质上错误的分析结论。而且很多报告大段抄写客户准备的宣传资料或可研报告中的内容,生硬僵化。以这样的分析水准去进行信贷管理,很可能因“看着邻家的草坪很绿”就贸然进入试图分一杯羹,却换来“被邻家的狗咬成重伤”的后果。
实践中笔者曾多次呼吁一线作业人员,模板标题可以固定,但分析内容应自由发挥,每一篇尽调报告都应“讲好一个企业故事”,环境、人物、故事情节,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乃至升华,诸如“党给我智慧给我胆,誓将报告成诗篇”之类的文艺腔也无不可。当然,笔者是希望大家将报告写得生动活泼一点,而不是写成文艺体或“脑洞体”。但在多数情况下,沉闷照搬易,每一份报告写出自己的特色难之又难。
信贷风险管理实践热切期盼企业财务分析水平的改进与提升。
[1] 2014年9月2日,时任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发布了一份研报《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力挺大牛市,宣告5年熊市的终结,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即将开启,5000点不是梦。报告引用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党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这篇报告引发市场热烈关注并不完全因为其“死多头”态度,而在于报告用词颇为特别,文学气息浓厚,感情强烈如檄文,辞藻华丽,观点与诗句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