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本理念

2.1 财务报表与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信贷实务中,许多客户经理或授信风险管理人员一提起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马上就想到索要企业的会计报表或审计报告,一看到财务报表,马上就埋头阅读和计算起来。其实,这种阅读和分析方法存在相当大的缺陷。本节首先要强调的是,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但分析人员要对会计报表原始数据及其分析方法保持一份谨慎态度。因为,不仅财务报表与报表分析自身存在局限性,而且财务分析也不等同于财务报表分析。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和认识的。

2.1.1 企业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概言之,企业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数字化反映,将企业经营活动转化为会计数字的加工机器是财务会计规则。从总体上看,现行财务会计规则具有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以复式簿记为记账方式的“三大特色”,加之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四大假设”,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甚至粉饰舞弊的考虑,必然导致作为核算成果的企业财务报表存在诸多问题。

1.反映信息不完整,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信息游离在外

许多不能通过货币化可靠计量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事项不能进入报表之中,只能被视为“表外业务和表外事项”。这些被视为“表外业务和表外事项”的经营活动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能更为重大。在当前模式下,企业财务报表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及结果,也就是说会计报表本身就是企业经营活动某种程度上的失真反映,在企业的无形支出和无形资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仅靠有形资产,企业很难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传统行业与企业而言,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品牌价值、人才价值、顾客忠诚度、产品创新能力等)也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它的作用甚至超过有形资产。一个企业开发与利用无形资产的能力已经成为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现代会计系统对绝大多数无形资产还难以做到用货币加以计量。可以说,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准则,在反映有形资产方面游刃有余,在反映无形资产方面却力不从心。更别说,现如今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日益重要的环境下,大量企业将大量资源投放在研究开发、创意设计、平台建设、网络价值、数据积累、流程优化等无形投资方面,培植了软实力,构建了“护城河”。新经济企业的无形投资甚至已经超越有形投资,形成了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会计规则却罔顾这些无形投资的资本性支出属性,以难以可靠计量为由,将其费用化,导致表外资产多于表内资产的尴尬局面。大量无形资产在会计报表中的缺失,将导致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会计报表中得不到应有的反映。这样的财务报表,难免有比基尼式财务报表之嫌,也导致实践中越来越需要更多的非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2.会计估计和判断的广泛存在,使报表数据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会计号称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并为此捍守着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但事实上,会计报表中貌似精确的数字背后,到处充斥着假设、估计、判断等,使得财务报表中的确认数据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多数项目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估计计量的。以2019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为例,在资产负债表的31个资产项目和21个负债项目中,除货币资金、短期借贷、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长期借款外,其余30个资产项目和16个负债项目余额的确定,都离不开估计和判断,占比分别达到97%和76%。同样,在利润表中的17个损益项目中,除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外,其余15个项目也都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占比高达88%。在资产负债表中,凡是存在减值可能的资产项目,均必须以扣除减值后的余额列示,坏账准备、跌价准备和减值准备的计提,估计多于事实,主观超过客观。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如果采用的是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就更离不开估计和判断,甚至是估值模型,后者在变量、参数、假设等方面,无不涉及主观判断因素。即使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对使用期限、经济寿命、剩余残值等因素的确定,也必然掺杂着估计和判断。在利润表中,收入的确认,成本的归集,费用的分摊,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信用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也充满了估计和判断的成分。 资料来源:黄世忠.会计的十大悖论与改进[J].财务与会计,2019(20):4.

另外,再翔实科学的会计准则,也不得不允许企业对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如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会计政策的采用也离不开判断,从而使不同企业同类报表数据的可比性受到伤害。即使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只能说是仅在重大方面提供了合理保证。

3.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混用,使得财务报表的编制既科学又艺术

历史成本因其可靠性,成为会计一直以来的主导原则。但在经济环境变动的情况下,它可能丧失对现时状况的正确反映,如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货币性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下降,非货币性资产的账面价值也不代表企业的市场价值;货币性负债在物价上升时可为企业带来利润,非货币性负债由于需要在将来以商品或劳务偿还,物价上涨时则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通货膨胀同样影响利润表的可靠性,由于收入是现时的,而成本是历史的,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资产的低估导致成本偏低,会使收益虚增,从而造成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等问题。同时,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本原则不能直接提供未来信息,其相关性一直广受诟病。由于财务报表描述的是企业“过去的故事”,只能说明“企业过去做得怎么样”,因此企业财务报表并不能向其使用者保证或承诺企业“明天风采依旧”或“明天会更好”。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而过去与未来的关系在财务报表中不能得到直观的显现,导致决策分析者要想在了解过去和评价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难度很大。

随着对决策相关性的考虑越来越多,公允价值计量由于关注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且本身包含了对未来的估计,被越来越多地引入了会计系统,与历史成本会计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越历史成本会计之势,特别是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引入和实施、三阶段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使会计具有了明显的前瞻性特征。前瞻性信息对会计的日益渗透,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引起了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担忧。如何兼顾相关性和可靠性,一直是困扰会计界的难题。从过去10多年的准则制定角度看,对相关性的重视显然超越了对可靠性的重视。准则制定机构对相关性的重视和偏好,把会计日益推离历史回顾的领域,促使会计加速进入未来展望的轨道。于是在会计实务中,如何做好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成为一门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学问。这也为企业外部人士分析评价企业的真实状况带来了额外的难度。

4.统一会计报表的“通用性”与特定目的下的“专用性”之间的矛盾

在现行准则下编制并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是“通用型”的会计报表,是根据全体使用者的一般要求而设计的,若就某一特殊的需求主体而言,必然对其特殊性或专用性照顾不周,一些对其重要的信息可能没有纳入报表,一些对其不重要的信息又可能过多。不同的分析主体应从自己的特定目的出发,在财务报表中搜寻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结合大量的表外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5.会计报表经常会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粉饰或舞弊的影响而导致信息失真

因为会计信息具有重大的经济后果性,所以企业管理层试图改变或修饰会计信息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合乎逻辑的博弈行为。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股票发行上市、税收筹划、政治利益、推卸责任等动机,企业管理层或控股股东极有可能利用其所处的信息优势地位,滥用会计准则和制度所赋予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进行报表粉饰,人为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甚至赤裸裸地舞弊造假。对于信贷人员等报表使用者而言,期望企业如实提供会计报表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由此可见,企业财务报表的内在局限性不言而喻,其在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相关性、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或可能存在问题。这就决定了企业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不能简单地“就报表论报表”。孤立地阅读和分析企业财务报表难以理解和体会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经营活动,甚至根本无法解读“会计数字”的经济含义。这样,企业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者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一来,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可能演化为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 资料来源:胡玉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新思维[J].财务与会计,2006(12):62-64.

2.1.2 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结果”,而对报表的分析难以“由果及因”

也就是说,仅观财务报表本身,“知其然,而不尽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某企业某个年度财务报表显示利润为100万元,孤立地看企业财务报表,我们能清楚这个利润是在什么环境下、基于何种战略取得的吗?再如,两个企业某年年末的总资产都是1亿元,实现的净利润都是100万元,我们能得出两个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同吗?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对象即使是财务报表,其分析功夫恐怕也在企业财务报表之外!企业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放在一起才是企业活动的完整信息拼图。只有通过对比非会计信息才能还原企业商业活动的真相,而企业商业活动的真相才是我们进行财务分析的指向和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的交叉验证才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关键手段,“功在诗外”。

2.报表分析的直接依据是报表数据,从而对报表数据的质量具有依赖性

受制于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的信息失真问题必然存在。客观上,一方面因为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反映,会计系统的缺陷导致企业经营活动量化为会计数字时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失真。如前所述,在当前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相关性、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报表分析则是从会计数字反推或还原企业经营活动并预测未来。由于第一个环节本身就发生了信息过滤或失真,第二个环节的还原不可避免会再一次发生偏差。另一方面,现代会计准则体系和应用工具越来越复杂,科学的外表下掩藏着企业会计处理人员的不同艺术水平,加之会计人员的误处理也时有发生,这些必然导致部分会计信息失真。主观上,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出于某种动机,如向银行争取信贷资金,可能美化企业财务报表,造成报表反映失实。可以说,财务报表结果的弹性特征,造成报表分析先天营养不良。

3.报表分析方法自身存在缺陷,影响分析效果

报表分析方法通常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既然是比较,那么可比性就成为比较分析法的灵魂,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采用比较分析法才有价值。而由于报表数据的局限,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数据均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可比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必然受到影响。趋势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相类似,具有可比性的数据看趋势才有意义,否则得出的所谓趋势将是误导性的趋向。比如,企业当年的经营出现拐点,将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打破了一贯的趋势。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除可比性难以保证外,还在于比率的标准值难以取舍,特别是不同企业或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多元化发展程度不同,给定一个比率(比如流动比率为2),很难断定其优劣。

4.报表分析的结论可能是见仁见智,很难有统一的认识

一方面,报表分析的具体指标可能由分析人员“随心所欲”地构造,即使是同一个指标,取值和算法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相同的指标值在不同的经营环境下、不同的行业中、不同的行业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同一企业的不同经营方针下,其经济含义可能不尽相同,甚至有巨大差异;同时,同一家企业同一时期或时点的有关财务指标可能会相互冲突,如可能利润率很高而财务杠杆率也很高,可能利息保障倍数很低而经营性现金流量很充足,可能利润率很高而流动性很低。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状况既不是非常好,也不是非常差。授信人员可能会中庸地看待这些企业,是否授信或授信多少可能会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加之不同分析人员的认知和能力水平不同,其对同一个企业报表的解读可能存在差异,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得出相反的观点。

[1] 资料来源:黄世忠.会计的十大悖论与改进[J].财务与会计,2019(20):4.

[2] 资料来源:胡玉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新思维[J].财务与会计,2006(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