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人经济:发掘新消费爆点
- 李檬
- 5787字
- 2021-01-25 17:32:15
引言
从2013年开始,淘宝的运营团队被安排了一个额外任务——时刻观察淘宝平台的情况,看看是否有新东西出现。这种做法在很多互联网大公司并不少见,比如谷歌和腾讯就有“X实验室”,它没有具体项目,没有具体人事结构,而是在没有KPI(关键绩效指标)的压力下,用心追踪商业创新、需求变化。
当时,淘宝运营部门的这个额外任务就有一点探索未知的意味。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新东西”具体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创新必定会出现,你不能缺席。大概过了18个月,淘宝总算捕捉到了一个“新物种”。基于大数据分析,他们发现淘宝的一批店铺特别奇怪,从来不参加淘宝组织的各种活动,从来不依靠淘宝的流量,反而销量特别好,而且销售期很集中,一个月内的任意一个主题日,或者“6·18”“双11”购物节,销量就可以占到店铺年度、月度销量的很大比例。当然,奇迹不可能凭空创造,这背后一定有什么“新物种”、新引擎在起作用。
奇特的销量曲线背后,谁在推动一些淘宝店铺飞快成长?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雪梨、李佳琦、薇娅、李子柒等红人电商品牌,在虚拟社群的粉丝互动中实现了惊人销量。这当中的商业逻辑是什么?你不能拍脑袋去想,而是要真正贴近新一代消费者,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后来,这个线索日渐清晰,是90后、95后甚至00后年轻一代的消费基因出现了突变——过去大家是看品牌消费,品牌承载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各种联想;现今的年轻消费者是看人(红人)消费,品牌正在从“虚拟人格”向“真实人格”进化。
红人主播,正在取代品牌成为年轻人群的第一消费动力。这不是说品牌开始变得不重要了,而是红人主播赋予品牌更多可视化的体验场景,消除了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感,消费者觉得这样更加真实、有意思。
下面,我对红人经济的主要商业形式(广告、电商)以及发展脉络进行基本梳理,展现几个观察红人经济的视角。
红人经济崛起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大概始于2014年下半年,红人不仅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流量中心,也成了“风口论”的新概念中心。过去10年,每个人都可以抓住的互联网风口有3个:2008年做淘宝;2013年做微商;2015年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快速积累粉丝和吸引注意力,打造个人IP。当时最受关注的papi酱,单靠她的网络人气,不仅带来十分可观的广告收入,2016年还曾引来1 200万元的天使投资,之后更是进入演艺圈。
纵观世界,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更是史无前例地依靠社交媒体、红人IP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针对新闻事件,常会说传统媒体不要介入,他所有最新的消息只会在他自己的推特上发布。大家知道他是在干什么吗?他是在圈粉,是在经营自己的红人IP。特朗普退休以后,只要在推特上发一个广告就可以收入不菲。
至今,欧美国家的红人经济更多是广告行业的升级延伸,而中国市场的红人主播已经成了一种新型货架。2018—2020年,红人直播行业冲上新一波的浪潮之巅。有人靠实力冲击新的高度,有人在热闹中意外翻船,有人长线布局,有人投机取巧。喧闹之中,直播带货“战报”频传,各个电商平台(或者社交平台)的头部红人主播,今天你宣布直播带货过亿,明天我立刻反超,接着是场销3亿、5亿,数据不断飙升。
淘宝直播平台重金打造薇娅和李佳琦,实际上是一个招商行为,是吸引更多的商家在淘宝上开直播。就像它当年发起“双11”活动,核心目标可能不是打折吸引流量,而是要使更多的品牌入驻天猫平台。
最近一两年,中小商户纷纷涉足直播商业。很多品牌公司除了老板亲自直播带货,还分拆出新的部门,内部孵化红人导购。
目前的社交消费偏好还是以快销品为主,客单价在80元到100元,这暂时是一个主流,因为汽车、房产真的要下决心才会购买,要去现场看,哪怕决定线上购买,线下的体验目前也是必要的。未来,VR/ AR(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完全大规模商用化以后,线下体验的环节可能可以省略。
红人电商崛起的社会背景是技术创新商用之后的用户习惯改变,具体而言,是人们打发时间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几乎所有人所有碎片化时间,都可以形成新的流量聚合。在此过程中,任何好的话题、好的内容甚至好的表情包,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货架,带动产品销售。
近年来,红人直播带货的超高热度其实是一个“黑天鹅”事件,类似于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的电商广告市场的情况。2003年以前,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在广告业务上都是亏损的,大家都在艰难探路。“非典”疫情期间,几乎所有户外、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都无法投放,因为消费者不能出门。所以,很多广告主把预算改到了互联网上,由电商网站负责下单、送货等服务,效果不错,很快整个服务体系就发展起来了。
与之类似,红人直播带货模式的快速崛起也与2020年年初的特殊情况有关。业内原本预期,真正成熟的红人直播带货模式可能还有两到三年的路要走。但是,2020年年初出现了“黑天鹅”事件,突然出现的直播带货风口,反而容易给这个市场带来迷失和冲动。
红人经济时代的商业红利,对大型品牌公司、创业公司、中小企业是完全一样的,不像过去大型平台可以赢家通吃,大树压垮盆景。也许,创业公司、中小企业因为策略灵活,行动更加迅速,反而容易成为这个时代的赢家。但无论如何,你得真正理解红人经济时代的基本要素,比如社交资产,比如粉丝消费者。
为什么“红人经济”会成为全民风口
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积累自己的社交资产,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内容创作者(红人)创造了其中60%到70%的内容,包括你我每天看到的各类信息,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上很多富有趣味的图文和视频,这些内容的商业价值至今未能充分释放出来。
那些社交平台本身很值钱吗?它们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美国权威网络科学家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 - lászlóBarabási)在《链接》(Linked)一书中就直言:一个社交平台能做多大,关键要看能在这个平台上培育多少红人。而一个没有红人,只能输出内容的网络平台,根本算不上社交平台,只能叫作媒体。
为什么今天有的社交平台有高达几百亿美元的估值?是因为它们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红人主播,有各种各样围绕自媒体的用户,这是平台最具价值的地方。谁创造了这些内容?一多半都源于优秀的红人主播,还有广大用户。今天中国的内容产业、内容营销产业是被大大低估的,这是形成风口的内在能量。
过去15年,红人的成长和形态总共经历了4次变迁。
1.0时代,媒体催化走红。一些人做了出格的事,吸引了新闻媒体,这些人自身没有生产内容,只是因媒体报道而走红,这是不可持续、不可运营的。
2.0时代,平台驱动走红。很多人生产优质的视频内容,发布在优酷、腾讯视频这类平台上。这一时期,视频还属于稀缺内容,平台的编辑给这类内容优先推荐位,使其持续曝光而走红。
3.0时代,生活调性走红。papi酱、雪梨、李雪琴等人通过在微博持续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穿搭心得,契合了粉丝们的需求,然后在淘宝上经营自己的店铺进行变现。这样缓慢但精准地积累粉丝,成功拉升了营销势能并极大带动销售。
4.0时代,优质内容走红。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兴起的势能,红人主播和博主可以更低成本创作更多优质内容,并在不同平台上分发、运营,多种形式和维度的内容产品都非常契合粉丝的想法和需求。
迄今为止,谁想做KOL,想做网络红人,想做短视频的博主还来得及。为什么?因为目前中国所有的平台估值并不是平台自身创造的,而是平台上的这群博主创造的,博主在未来5 ~10年作为意见领袖,无论想卖货还是做广告,甚至直接进行内容收费,都是可以实现的。最终获得流量的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现今品牌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并不是通过社交平台去沟通,而是通过社交平台上的红人主播去沟通。
一个专门销售鞋子的女孩,在微博、抖音上出售鞋子,她的微博有四五万粉丝,她把很多粉丝转化到自己的朋友圈,以便于销售鞋子。传统店面要服务四五万人,是一项巨大的成本。你在商场里租一个地方,不见得能服务4万多人,而这个女孩凭借微博、微信的能力,跟意见领袖合作,把一些鞋邮寄给意见领袖,让他们试穿,说如果觉得好就不用还了,可以发一条微博或者微信。有了这些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我们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你的商业模式能不能通过新的社交媒体,能不能通过红人主播和博主,给自己沉淀用户并产生新的价值,决定了你在未来社交商业中的表现。
红人经济的“结构拼图”是怎样拼成的
红人经济的“结构拼图”主要由4个板块构成:红人创作内容、内容凝聚粉丝、粉丝贡献流量(关注)和流量导向商业。
红人经济的“结构拼图”
过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是主要流量入口;现在,红人本身就是流量入口。现今,你想在一些头部红人的微博、公众号上发一篇商业软文,对方要价最高可以达到十几万元,要价几千元、几万元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当年写博客的没赚到钱?在互联网时代,不论你在博客、论坛上写出多么精彩的文章,如果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不靠前,都一样没有宣传效果。所以,广告客户的钱不会投给内容,而主要投给百度、谷歌这类搜索网站买广告位。而现今人们已经不再将搜索引擎作为内容查找的入口,而是直接看自己关注的红人,而红人制作的内容又可以通过粉丝的社交圈子快速传播。
红人涉及的领域不断增多,内容、形式趋于多样化,带来了更强的变现能力,包括电商、广告、直播打赏、付费服务以及演绎、代言、培训等变现手段,不断取得可观增长,其中电商和广告是红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红人经济已使电商和营销出现“模式变异”。比如ZARA、优衣库和H&M,在快时尚领域互为竞争对手,而且都在效率上展开较量。其中,ZARA从服装设计开始,走完配料、制作、分销、零售整个流程,大概只要两个星期,传统服装企业则要几个月时间。可是,ZARA赢了吗?近几年“双11”的数据显示,头部的网络红人所占的淘宝女装销量,已经达到30%到40%,像ZARA这样的公司已经低于微博上的红人主播的销量,红人流量所带来的销售量增长十分惊人。
国外也是如此,欧美国家以往高贵冷艳的奢侈品牌,越来越倾向于找网络红人代言。欧美一线的时尚红人,年收入已经高达百万美元,她在Instagram上传一张穿着某品牌服饰的照片,就有几千到几万美元的收入。成长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新一代网络红人,正在瓜分品牌客户的广告预算。
现今,红人主播和博主作为独特的“影响力群体”,对消费时尚和潮流的引领,已经超过传统明星。传统明星是靠电视媒体包装起来的,与受众距离较远。而红人资源是去中心化的,不需要专业包装,不需要星探,和粉丝、消费者随时可以近距离接触。
什么是红人经济时代的最好商业逻辑
过去10年,内容载体一直在改变,从报纸、电视到电脑、手机,形式从图文、视频到直播、短视频,红人要设法吸引关注,就要随大众的关注不断转变,毕竟“目光聚集之地,金钱必将追随”。
长远来看,技术不断更新,改变的只是内容载体和传播方式,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并没有变化。更关键的是,如果内容没做到位,吸引来的用户关注也是浅层的,缺乏运营价值。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对电视媒体的统计,美国观众每看一小时电视,产生的价值只有20美分,也就是一元多人民币。这也就解释了乐视的开机广告,或者董明珠的手机开机广告并不能给各自公司带来多少收益的原因。在美国,从关注的价值上来讲,什么媒体最高?十分令人意外,是没有多少娱乐性的高质量的严肃杂志,它平均一小时可以产生一美元的商业价值。所以,内容和粉丝品质是决定商业价值的基础。
互联网变化特别快,创业者总想洞察先机。什么是先机?是今天可做可不做,但5年之后你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做”。但聪明的做法并不是抢占先机。与其去追逐变化,不如发现那些不变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CEO)杰夫·贝佐斯就说过,总有人问他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没人问他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发生变化。预测变化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抓住不变的事情,这才是最好的商业逻辑。因为你知道什么不会变,就能围绕它进行长期的深耕和积累。做内容更是如此,要努力影响一个垂直群体,不要贪全求大。否则,在向商业价值转化的时候,你不知道谁会付费,转化率也就上不去。
为什么说“回归本心”要比踩准风口更加重要
红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长尾理论”的一种个性化呈现。当今时代再也没有“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黎明)那样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明星,每个网络红人拥有几万、几十万粉丝,只要其中20%的人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服务),就能衍生出可观的商业价值。
着眼未来,红人经济的呈现方式会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有两大趋势不容忽视。
第一,红人与粉丝沟通的方式已经从“内容为王”向“语境为王”转变。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超级IP,可以不用像罗振宇、六神磊磊那样费劲去写,只要营造“氛围和语境”就可以。比如直播,你只要一个人坐在那里,不用说很多话,举手投足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氛围,这样体验更好,也更节省时间。近年红人直播行业的快速崛起,也是“语境为王”的红利兑现,甚至是在给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做准备。那时,VR/AR的进化商用,几乎可以使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没有实质的差别。
第二,红人“多元渠道”运营将会延续下去。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网络红人同时在6个以上的网络平台运营账号,有2个以下运营平台的网络红人不到10%。“多元渠道”运营既能实现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互补,也有助于吸引不同使用习惯的粉丝。
红人经济时代的创业,踩准风口特别重要,语境和渠道也十分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回归本心”,商业价值只是“坚守本心”的副产品。
对于现今很多商业上的“新物种”,起初大家是看不懂的,因为都没有看到价值。比如“凯叔讲故事”的凯叔,他最初就是爱和自己的孩子讲故事。比如李雪琴,她是吴亦凡的铁杆粉丝,每次去一个景点都会说:“吴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来到……”这里面有她很深的情结。你说,这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商业价值吗?最初,谁也看不出来。但是,这都是凯叔和李雪琴自己内心的真实表达,真实的力量在于能与很多同类人产生情感共振,行业内称为“种草”,也就是在粉丝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红人经济的呈现方式
真正成功的红人主播,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做自己,就像电影《无问西东》里所说的“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样反而更能找到同类,进行价值聚焦,即沉淀更多粉丝消费者。正如一位心理学家给产品经理讲课时说的:“最好你一直以来都是拿本心和整个世界碰撞,因为这意味着你一直在和这个世界建立真诚的深度关系,这个深度关系会诞生各种真正的产品,很多是意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