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摄影之法

第一讲
你在摄影的什么阶段

参数是不重要的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一年一所大学请了国内知名的摄影家做讲座。他一开始先介绍了自己使用的两台相机,一台是很专业的尼康D3S相机,另外一台是便携小巧的卡片机。这台卡片机几乎是全自动的,没有什么调节功能。

台下听众除了学生,还有一些来自校外的摄影爱好者。在提问环节,一位大爷很认真地问摄影家:“请问,您的这张照片是用什么参数拍摄的?光圈、快门、感光度分别是多少?”

那位著名的摄影家很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但又补充了一句:“我觉得摄影知识里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参数。”

随后这位大爷又询问了另外一张照片的参数,摄影家表示这张照片就是使用卡片相机拍摄的,没有设置任何参数,同时他又强调了一句:“参数是随着拍摄环境一直在变化的,并不是很重要,也不用记住。”

大要爷显得有些难堪,坐下来后自言自语地说:“参数怎么能不重要呢?我们都是按照老师教的参数在练习的啊……”

在中国风摄影风格里,经常需要利用各种环境营造有意境、有故事的画面。这张照片是利用水里的倒影,营造出“人在画中走,鱼在天上游”的感觉。有时候,颠倒过后的画面,会更加有趣味性。

知识点

摄影最奇妙的地方,是可以利用环境的遮挡、前后的虚实,呈现一些现实里不易被注意到的画面,并加以放大。这需要摄影爱好者不仅要留意眼前的景色,还要不时地回头看看,看天上、水里、玻璃后面等。这样的练习,叫作观察力训练。

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比较常见。大师掌握了大爷没有掌握的知识,他不用在意参数,一样可以拍出好作品。而大爷可能没有掌握这样的知识,参数就成了他唯一可以依赖的标准。所以,分歧就产生了。

我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同身受,这些年接触了很多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摄影爱好者,因此我参考了心理学领域的图示,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绘制了一个摄影爱好者成长心理图。

摄影爱好者成长心理图

认知分歧,其实是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不同。

人能做理性、正确的判断,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

对要判断的领域,有相对全面的知识储备。

想要让画面生动,就需要讲好照片的故事。这张照片,讲的是一个“鸟宿池边树”的故事。中国风摄影,并不是说要把画面拍得像国画一样,而是要有国画的那种气韵生动的视觉感受。

知识点

生动的画面最能触动人心,在中国传统美术里,绘画的水平分成好几个等级,其中以“气韵生动”最为难得。其实,摄影也是这样,当画面本身足够生动时,自然可以吸引读者。

讲个案例:旅行时,一位游客跟我搭讪:“你看我这手机拍的,是不是和你相机拍的画质一样好?”我微笑着回答他:“是的,你拍得很好。”

之所以没有否定他,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对等,跟他讲了他也不会明白。人的潜意识会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同样,在我不专业的领域,我也会常常固执地坚持。

每个人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都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可能是一个人、一张照片、一次讲座,也可能是一次旅行、一次比赛。

2004年,我用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单反相机,欣喜万分,觉得这台相机拍出的照片要比我大学时使用的相机拍出的照片好太多。后来,在接触更高级的器材、学习更高阶的摄影技术后,认知又发生了改变。

画面里触动人心的,往往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这张照片中,最灵动的是那一对撑着伞拍风景的人。你在桥上看风景时,也成了别人的风景。我们都是在雨中欣赏风景的人。

知识点

善于发现画面中那些微小的、可以影响画面的元素,是很重要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来自长时间专注地观察,以及对拍摄对象的理解。

但技术与器材,都只是工具。那位著名的摄影家,成就他的,既不是相机,也不是参数,而是他本人。

当人们分析一张照片、一幅画、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为什么好时,会从很多角度去分析,却常常忽略了人的作用。

就像研究达·芬奇时,人们会研究他的画笔、他的颜料、他的技法,却很少有人会关心,达·芬奇是谁、他喜欢什么、经历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这张照片是用无人机拍摄的。我在构图时没有使用航拍常用的对称式构图,而是参考中国山水画的特点。雾气在画面上是虚的,视觉比重上是轻的,考虑到这一点,对称式构图显然会使画面显得不平衡,而非对称式构图可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平衡。

知识点

不只是雾气,还有空旷的水面、空旷的草坪等,在拍摄这些场景时,我们需要考虑视觉比重的问题,而不能只套用常见构图方式。比如,同样大小的黑白两个球放在地上,我们可能会觉得黑色的球更重一些,这就是视觉比重的影响。

人,是没有办法用公式计算的“变量”。

每次发照片,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用的什么相机、什么镜头,却很少有人问,你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那位著名摄影家的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用那部便携相机拍摄的。在他那个阶段,技术与器材已经成了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工具,而照片,就是他的内心世界的映射。

“摄影爱好者成长心理图”上的第三个阶段,其实是“开悟”之路,是看见自己的过程。

这张照片中,暗色的背景,让大雨变得更加清晰。几盏暖色调的灯,为画面制造了反差效果,也是视觉上的点睛之笔。

知识点

暗色的背景,容易让雨点更加清晰。在一张照片里,适当地拍摄一些反差色,可以让画面看起来更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