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嗟来之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蒙袂辑屦:用袖子蒙住脸,脚步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嗟:喂。,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谢:表示歉意。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下》

【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旱,稻谷颗粒无收,遭遇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很多贫穷百姓由于缺粮少食,而被饿死。

有一个富人,名字叫黔敖。他看到百姓忍饥挨饿,心里非常难受,于是决定在大路边上设一个救助铺子。他每天让人在救助铺子里摆上一些做好的食物,等着那些饿肚子的人过来了,就把这些食物分给他们吃。连续几天,许多挨饿的贫穷百姓都得到了黔敖分发的食物。

有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走了过来。只见他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旧鞋子,摇摇晃晃,一副昏昏沉沉的样子。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大声地对这个饥饿的人说:“喂,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那个饥饿的人抬起头来,瞪大了眼睛看着黔敖,过了一会儿,他才说:“哼!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侮辱人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呢!”说完,这个饥饿的人头也不回地走开了。黔敖听了之后,心想:呀,肯定是因为我刚才说话的语气不对,才让他不接受我的食物。哎,我做得有点过分了,我要向他道歉。黔敖便追上去向这个饥饿的人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刚才是我的态度不好,请你原谅。”说完恭恭敬敬地请这个饥饿的人来吃饭。但这个人说什么都不肯吃,最终饿死在大路旁。

后来,孔子的学生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道:“唉,其实这是件小事情啊!黔敖一开始很没有礼貌的时候,他当然可以拒绝;但在黔敖的诚心道歉之后,他可以选择去吃的呀。何必把自己活活饿死呢?”


【道理】

不吃“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但不能固执,而是要懂得变通——如果对方真心道歉了,就不要太过古板,直到饿死也不进米粟。

傲慢和固执都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它会把人心拉远,使友情产生裂缝,给亲情带来伤痕,甚至让陌生人心生怨恨。待人接物时,我们应该从从容容,不卑不亢,用自己的真心,和他人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