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易经》与《易传》

一、《易经》和《易传》

《易传》的成书比《道德经》要晚。我们发现,《周易》和《道德经》有很多互相交叉的内容。恐怕这里,既有老子的《道德经》吸收了在他之前早已流传的《易经》的内容,也有后来孔子整理《易传》时吸收了老子《道德经》的内容。孔子原先不知天道,他闻听老子已经懂得了天道,曾四次拜访老子,向老子学道。老子曾经教导孔子:你不仅要懂得人道,还要懂得天道,否则只知道仁、义、礼、智、信这些人道是没什么用处的。孔子向老子学道时还没有研习《易经》呢。孔子晚年同他的弟子开始研究《周易》,充分吸收了老子关于天道的思想,并在《周易》作为占卜用书的基础上,从天文、地理、国家、社会、人事等方面对《周易》进行全面、系统的解释和论述,写成了十篇解说文章,就是《易传》,也称《周易十翼》。《易传》比《周易》成书晚了五百多年,比《道德经》成书晚了近百年。现代人看到的《易经》就是《周易》。《周易》是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的。《周易》就是包括《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的卦画、卦辞、爻辞和《易传》(十翼)在内的全部图像及文字解说材料。也正是有了《易传》对《易经》进行详细的介绍、解释、说明、论述以后,《易经》才由一种占卜术发展成易学。《易经》的成书年代古老,从其文字的生僻程度看,至少比春秋要早,具体年代已不易考证,有说西周初的,也有说西周末的。《易经》六十四卦体例完整和谐不可分割,文字风格前后一致,当属一气呵成,而非几个时代的断续之作。只是其中的卦画(即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画法,不含文字),有可能是更早时流传下来的。

与《易经》相比,《易传》的文字则明显好懂得多,有古文基础的现代人就可读懂。《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同时《易传》的不同篇目,甚至同一篇目中不同章节运用文字的风格及内容观点也明显多变,可能不是一时一人所写。关于《易传》的作者,《史记》记载为孔子,今人有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期或秦汉的,也有认为是后人在孔子原《易传》的基础上添加修改而成的,各种观点不一而足。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易传》中多有儒家观点出现,并且努力寻找《易经》的道德伦理价值。有时读起来会感觉《易传》并不是那么“忠实于原著《易经》”的。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要感谢《易传》的作者,假如没有他们的解释,《易经》就真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天书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是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的。“经”是指八卦和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辞、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提要。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但为首的两卦乾和坤各多一个用爻,所以共三百八十六条爻辞。

《易经》包含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相叠构成八卦,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以及这八种事物内涵的特质,并借由以上特质可以取类比像万事万物。

《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绝非随意排列,而是象征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每卦的卦画也富有深意。首两卦乾和坤各象征天地,又不仅止于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状态中纯阳和纯阴的性质。接着阴、阳相荡,化生万物,接下来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时混沌的状态……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其卦画是阴爻与阳爻均匀分布,并且阳爻居于奇数位(阳位),阴爻居于偶数位(阴位),意思是万物已发展至阴阳完全调和的平衡态,似乎世界归于静止了。但《易经》令人叹服的是以“未济”作为第六十四卦来结尾,在看似平衡的静止之后,体现出世界本质上是运动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顺序一样,每卦中六爻的顺序也反映事物在某些细节发展阶段的规律,这种规律因该爻所处的卦的主旨、该爻的具体位置(从下至上六个位置中的哪一个),以及该爻的性质(阴还是阳)等因素综合而决定。

二、《易经》六十四卦歌

“上下经卦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周易》的文字都是文言文,不太好懂。学《易经》最好是先学《易传》,借助古人对《周易》的解释,对《易经》有个大概了解,然后再学《周易》的“经”,即六十四卦的部分,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