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老师有一首诗:全世界的黑暗都不足以影响一只蜡烛的光辉,全世界的喧嚣也不足以影响一段生命的宁静。我愿是荒野里的独木,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享生命的安宁。
这首诗中最贴切的描述,应该就是那个临终之际淡淡地道出一句——“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了。也许我们不禁好奇,王阳明究竟何许人也,竟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而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一个人。
一、良知
我们也许要问:良知究竟是什么?
阳明先生说:“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如果不太明白,不妨来看他举的一个例子。
先生于庐陵做县令时,抓捕一盗贼。这贼人从恶久矣,死性不改。按理应当问斩。阳明却说:“此人亦有良知于胸中。”这可奇了。此等杀人放火的盗贼也具备了良知不成?
阳明说:“良知人人皆有,或有不愿面对罢了。”众人便欲看他如何证实。阳明先生说:“天气这般炎热,你不妨将外衣脱了罢。”这贼人毫不犹豫脱了。阳明又说:“将内衣也脱罢,更凉爽了。”这贼人依言脱了。过会儿,阳明又说:“天地实如蒸笼,不如将内裤也脱了罢。”贼人这下慌了,忙说不可,请求大人快快处罚他。
阳明说:“尔亦有良知矣。”可见,就算是十恶不赦的盗贼,他也有羞耻之心,而这羞耻之心,便来自他心中良知的一部分。所以说,人人皆有良知。而他维护羞耻的这个过程,便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致良知。
二、致良知
良知两个字,最早是由孟子说出的,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后来根据《大学》中提到的“致知在格物”,王阳明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便有了“致良知”的说法。这也的确是他致良知思想的字面来源。
然而,任何一段思想的形成都有个现实经过,致良知的经过还得从龙场悟道说起。
三十多岁时,王阳明因得罪了刘瑾,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这一块儿作驿丞。刚来时没地方住,又不通少数民族语言。阳明遂带领仆人们住在石洞里。这便是后来有名的阳明洞。
阳明洞这地方,史料记载:其间地势平坦,空间开阔,不足之处在于环境阴湿。搬进去不久,仆人们相继病倒。阳明一边照顾仆人,一边烧水煮粥,作歌鼓舞,讲幽默笑话。静中常常沉思:“若令圣人处我境,更有何道?”忽然一晚,中夜大悟,不觉呼跃而起。自是始倡言“良知”之学,时年三十七岁。
这是最早产生“致良知”的萌芽阶段。到了四十二岁在滁州时,向阳明求学的人已然众多。一日,阳明与众学子们相游瀼泉。
晚上月亮出来,众人围着泉水坐下。大家有谈笑的,有唱歌的,有拍板的,一时乐在其中。这时孟源便问:“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他回答道:“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次年,其学子中多有空谈怪论者,阳明始以“致良知”教育。
从自悟到授人,王阳明从一个落难官员开始走向了大师之路。
三、知行合一
关于什么是知行合一?阳明的学生也曾问过这个问题。
先生说:“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可见,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归根结底还是致知的部分。一旦发现心中有不良欲望的萌芽,便将其及时翦除。
不过,任何高端的学说一开始都很难叫人理解。哪怕是悟性极高的大弟子徐爱,也多次请教。《传习录》记载:
爱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却不能孝,不能弟,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就如称某人知孝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才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
阳明的这论证有些高端,听起来颇为费解。但这正是他知行合一的大意。除了突出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全来自于心上,也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在就任广西巡抚路上,足肺疾一并发作,裨益于天下的阳明先生终于病倒。
此番生病,他已深感来日无多。于是写信给皇帝上奏,请求归乡养病。然而未等来回复,便于十一月病逝。廿九日早晨,当海上的日出拂在脸上,他微微地睁开了眼,唤周积进来说话。阳明道:“吾将去矣。”周积泣不成声,问他:“可有遗言?”阳明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罢阖目而逝。时年五十七岁!此后的几十年,心学十分鼎盛,追寻者甚多,还因为讲学之风的流行,传播到日本,大受推崇。
当一个人于黑夜中独行,心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若他战战兢兢,自生恐惧,不免乱了阵脚。若平心静气,很快就能穿过黑暗。所以,我愿是荒野里的独木,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享生命的安宁。这样的话,透露出的——是一颗灵魂永远的纯洁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