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中台产品经理:从数据体系到数据平台实战
- 张小墨
- 3139字
- 2021-01-07 19:14:32
1.2 中台的主要价值
谈及中台建设,首先需要考虑企业是否需要中台。
对企业而言,中台是一种解决方案,也是一种思维,是从各种业务模式与业务系统里抽象出通用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杂乱无序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过程究竟有什么意义,具体到业务与数据双中台,那就是要了解两者对企业到底有什么价值。
1.2.1 数据中台的价值
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很多企业的下属部门选择自建业务系统。这种选择在系统、功能与应用重复建设的同时,也导致了系统之间的数据处于未能及时打通的割裂状态,大量的数据被阻断在不同的系统中,就像一个又一个的“堰塞湖”,可能满足了单一的业务场景,却阻塞了企业数据资产的全链路管理,使得企业数据难以被全局规划与定义。这就是数据中台应运而生的原因。
因此,数据中台首先要融合企业内外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体系建设,打破数据隔阂,解决企业面临的数据孤岛、数据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后,数据中台还需要进行可落地的数据产品建设,从而打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产品体系。
所以,数据中台是数据体系与数据产品的结合物,更是一种解决方案与战略选择。
数据中台所带来的价值,可以总结如下。
1.助力决策的大数据平台
数据中台的基础,是建设统一的数据开发、管理和应用规范,形成标准统一的数据资产,夯实数据互通的基础,并以此打破系统间的数据壁垒。举例说明如下。
某企业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存储时,都会用到“订单量”这个指标,但是各系统对“订单量”的统计口径不同,如下所述。
● A系统:统计周期内销售的订单数量。
● B系统:统计周期内付款的订单数量。
● C系统:统计周期内销售并付款的订单数量。
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出现在统计周期前销售,却在统计周期内付款的订单,在上述3个系统中,是否计入订单量的统计?
诸如此类数据标准与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造成了大量的数据壁垒,增大了企业统计全业务数据的难度,而这正是数据体系建设需要攻克的首个难题。
在统一数据标准的同时,数据中台会向各业务线提供数据资产聚合、共享和管理的能力,让数据互通共享不再需要“翻译官”,从而极大地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让企业拥有快速构建分析模型的能力,使得数据资产成为推动企业业务发展的“新能源”。
2.洞察客户的精准营销
数据中台推行3O服务,即One Data(一个数据管理体系)、One ID(打通的用户体系)、One Service(一个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数据体系会不断地丰富各场景所需的数据;打通的用户体系,又在多角度丰盈着用户画像,从而使得系统记录下的用户画像更加立体。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用户画像的例子来说明。某综合性平台旗下的多款产品都有用户“小白”的使用记录,如下所述。
● 租房产品:小白最近在关注北京海淀区的房子。
● 求职产品:小白最近应聘了北京海淀区多家公司的岗位。
● 外卖产品:小白之前点餐的配送地址都在北京朝阳区。
如果平台数据与用户体系是互通的,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用户小白计划从朝阳区跳槽到海淀区某公司,当前准备租住海淀区的房子。
根据小白在系统中的各种行为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根据小白的日常外卖饮食消费与所浏览的租房信息,判断他的消费层次,结合投递职位的薪资,推算他的生活支出占比……然后,一个立体的“小白”将跃然纸上。
如果这些数据被隔离在各个系统中,我们可以获知的信息,只能是单一的一个人吃过什么、想去哪里住,或者想去哪里工作。
而在数据中台体系下,互通的业务数据可以结合企业产品,利用推荐算法,在用户使用产品时进行相应的营销推广,从而缩短用户的选择路径,提高用户转化率,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
3.数据智能的想象空间
数据之间可以组合出很多可能性,除了满足现有业务的分析需求,还可以碰撞出新的业务创新点,从而反哺原有业务发展,使数据中台与业务系统构成一个良性闭环。
此外,数据服务还可以与智能化相结合,在数据中台存储与计算能力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算法对已有数据进行处理,构建出智能服务模型,让数据产生“思考”。
当数据产生“思考”,数据智能的想象空间将变得无比辽阔。
对数据中台来说,数据处理能力、数据模型能力与数据应用能力决定着数据中台的能力下限,而算法能力将拔高数据中台的能力上限。
例如,引入算法模型,实时监控产品收入与流量波动情况,快速判断当前运营策略的执行风险。
所以,数据中台的价值还在于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协作方式,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1.2.2 业务中台的价值
对于业务中台,首先需要了解“业务”两个字,并对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概念加以区别。
对于互联网企业,业务中台需要应对业务方向不同,却又存在共性的前台场景。例如,58集团旗下有房产、汽车、招聘与本地服务等业务线,各业务线的应用场景不同,但其背后的业务模式相通,都是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业务中台多为应用中台,其主要能力是“复用”。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横向发展模式不同,它们追求从生产到供应的全周期管理,以解决企业的供需关系问题。这种纵向探索的方式,需要由数据服务来承载,所以传统企业一直高呼数字化转型,因此传统企业的业务中台更倾向于数据能力建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业务中台到底解决了多少问题,又为企业带来了哪些价值。
1.快速响应,减少业务冲突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快着产品迭代的速度,这种以快打快的竞争方式,让互联网企业充满了焦虑。
于是,如何进行低成本的快速迭代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瓶颈,而后台系统为了支撑前台业务不断地填充新功能而变得日益臃肿,复杂且交叉的业务逻辑也让后台重构成了企业的“不可触碰之痛”。
面对用户需求的变化,如何快速响应、快速满足,成为摆在台面上的问题,而“能力复用”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剂良药。
当然,能力复用并不算新话题。很多企业在产品组件化上已经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如今业务中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进一步提高复用能力,将前台与后台可复用的功能抽象到中台,如用户验证、IM模块、搜索引擎、订单系统等。
前台开发时直接从业务中台选用相应模块,免去从0到1的开发环节,使得前台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匹配业务逻辑的功能联调上,从而提高响应速度,降低开发维护成本,让前台变得更加轻盈。
在上述过程中,业务中台需要将尽可能多的功能抽象成可复用的功能模块,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业务需求除了通用功能,还存在着大量的定制化功能,如果业务中台去一一满足,就重回了后台系统建设的老路。因此,业务中台抽象出的复用功能需要具备一定的弹性空间,从而得以应对更多的业务场景。
适度的业务逻辑抽象、弹性的复用功能设计,是业务中台给予产品经理的一项挑战,是不是很有趣?
2.打破壁垒,避免资源浪费
延续上面提到的快速响应的内容,在中台实施建设的过程中,业务中台还承担着“破壁者”的角色,将部门之间的“围墙”与“壁垒”一一击破。
有人说,业务中台是“一把手工程”。让我们仔细琢磨这句话,体会一下其背后的含义。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各事业部乃至二级部门就像一座座“山头”,当然大家都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但有些事情缺乏明确的“责权利”(责任、权力、利益),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恶性竞争与责任逃避。还有些企业推崇“赛马机制”,鼓励部门竞争,大家自然都想往容易产生成绩的方向努力。
而业务中台的实施,需要打通部门壁垒,让各事业部之间互通有无,加快业务进展。这看起来是一小步,但很可能是企业向前发展的一大步。借此机会打造企业内部统一的流程标准,不仅可以提高中台的响应与共享速度,还可以提高各事业部的决策速度。
中台的发展,促使企业进行企业级的组织架构调整,让前台更贴近用户,让中台更贴近业务。随着业务中台的沉淀与复用,航母级的企业也会具备随时转身掉头的能力,这就是业务中台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