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把握经济学的理论内涵,需要先了解下面两个先导性的概念。

1.1.1 经济人假设

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提,就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个人或企业)都是“经济人”,都具有“经济人”特征,即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都是利己的,人的经济活动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与我们通常讲的“经纪人”不同,“经纪人”是在经济交易过程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而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都具有“经济人”特性。

010-01

经济人假设

欲望是人的心理感觉,是一种“短缺的感觉”,这种短缺的感觉永远不可能消除。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永远不能得到最终满足的。想想自己,看看身边的人,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欲望满足之后,马上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永远不能彻底满足;人是利己的,是指人从事所有经济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打算,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寻求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方式。

经济人的这种属性在初学者看来好像不正确,可能有两个方面的疑惑。一是,如果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那整个社会不就会产生混乱吗?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现象,这如何解释呢?

认为人自私自利整个社会就会乱套,是将自私自利理解为“损人利己”。经济人的自利与“损人利己”有很大的不同,损人利己是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达到增进自己利益的目的。而经济人的自利是什么样的呢?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曾对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做过这样的描述:“给我所需要的吧,因为你将得到你所需要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换”。亚当·斯密讲到,人想得到所需的东西有三种途径,即抢夺、乞讨和交换。经济人的自私自利是以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东西为途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目的。这种基于交换的自利行为可以使所有参与交易的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整个社会的福利提升,社会很有序地运行。

经济学认为,人们所追求的“利益”有两种情形,一个是“物质利益”,另一个是“非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在此不用做过多说明,非物质利益指的是社会认同感、荣誉感、众人的尊敬、爱心付出等内容。社会上那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人,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非物质利益。因此,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利益,这利益可能是物质利益,也可能是非物质利益。

1.1.2 资源稀缺性假设

前面讲到,人都是自利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那么,凡是能用来满足人的不同欲望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为资源。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田地等)、资金、时间、信息等很多内容。各类资源的绝对数量可能很大,但是相对于人无穷的欲望来讲,总是短缺的,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个相对性概念,例如,国家一年的钢铁产量是个天文数字,达到数亿吨(如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约8.04亿吨,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人们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钢铁来生产民用的轮船、汽车;同时,人们也希望有更多的钢铁来生产军用的飞机、大炮。民用的钢铁多了,军用的就少了,反之亦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既定资源的使用进行安排、选择。

1.1.3 经济学的理论内涵

上面讲到,人是自利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用来满足人的欲望的各种资源又是相对短缺的。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使人的欲望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欲望永远不能得到彻底满足,但是,人们注意到,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给人的欲望带来满足的程度不同,经济学就是寻找那种能够让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资源利用方式。简而言之,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科学。

研究资源配置是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最基础界定,但是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在不断发展与扩充,很多学者已经将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确定为“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这是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规律。本教材作为经济学的入门基础性教材,将经济学界定为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1.1.4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是对一个社会利用资源来满足人们需求的高度概括,可以将资源配置具体化为三个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什么东西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欲望;“如何生产”是指在确定了生产什么产品的情况下,怎样有效率地将产品生产出来;“为谁生产”是指当各类产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如何将这些产品在参与生产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社会收入的分配问题。上述三个问题是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同的社会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011-01

6分钟读懂经济学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两种典型的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基本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英、美等国家主要实行市场经济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是靠“计划”解决的。生产什么,企业并不自己决定,而是接受国家的集中计划安排;如何生产,也是靠国家通过计划的方式为企业调配各种资源,完成生产过程的;为谁生产,即社会收入分配问题,也是靠国家计划的办法解决的,社会成员按照国家认定的福利待遇级别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总之,计划经济制度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都是通过国家的集中决策完成的。

市场经济制度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靠的是“价格”。国家不会要求企业生产什么,企业要自己决定生产什么。什么产品的价格高,在市场中好销售,获得的利润多,企业就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生产也是靠价格解决的,当生产的产品确定之后,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支付的价格低、成本低,企业就用那种方式生产;社会收入分配问题则是靠生产要素的价格高低来解决的,社会成员得到的收入多少取决于其提供的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售价高低,生产要素售价的高低与商品售价的高低一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收入水平高的人,一般提供价格更高的生产要素;收入水平低的人,提供的生产要素价格比较低。总之,市场经济制度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通过个体的分散决策,靠价格机制引导完成的。价格机制被亚当·斯密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引领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决策,解决社会基本经济问题。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计划经济制度还是市场经济制度都可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资源配置的三大经济问题。在人类的经济实践中,并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现代社会,大部分经济制度呈现出混合的状态,有的是计划经济起基础和主导性作用,有的是市场经济起基础和主导性作用。人们通过经济实践逐渐认识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约束下,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和主导性作用可能更有可操作性,更具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