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敦文村之概况及村落周围历史人文环境

遂溪敦文村,是北部湾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渔村,邻近海岸,远离县城。“敦文村:又名敦文。在遂溪县遂城镇西南62公里,西临北部湾。……明初建村,取敦厚文明之意。1960年测绘地图时写作‘敦文’。”湛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湛江市地名志》,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第158页。按,村落黄氏族谱载,黄学增父亲黄如英是十七世——该本族谱截至该世,黄学增这一世没有记录。若按传统的一世25年来计,十八世即有450年,黄氏大致在明仁宗前后迁移至此地。但查清康熙朝《遂溪县志》,没有发现敦文村的记载。在这一片区域,清康熙朝《遂溪县志》卷之一“乡都”有调神港、博格港、抱泉港等记载(皆在县城西南一百多里范围),另有第八都乐民千户所记载;乐民千户所周围则有对乐烟墩(距离所十里)、北灶烟墩(距离所一十二里)、草潭烟墩(距离所三十五里)。但在清道光朝《遂溪县志》卷之四“乡社”出现敦文村记载:“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林姓世居。”《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清道光朝《遂溪县志》,扫描本,卷之四“乡社”,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似乎与目前敦文村的情况相同——林姓仍然是村落的主要居住群落,与村落内的黄姓群落居住区域泾渭分明,互不相杂。清道光朝《遂溪县志》还记载周围一二黄姓世居村落:上朗村(县西南一百六十里,黄姓世居)、坑南村(县西南一百六十里,黄姓世居)。

事实上,敦文村这一片区域是雷州半岛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明代卫所“乐民所”遗址离敦文村不到三公里。据文献记载,明代,乐民卫所在海防要塞中属千户所级别。清康熙年间《遂溪县志》卷一“事纪”条记:明洪武“二十七年□安陆侯吴杰、都督马鉴视雷要地,立乐民所。”永乐十四年朝廷开始对乐民地区“诏采珠”。乐民珠池出产的珍珠称“南珠”,享有较高的荣誉。世称“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古时的“廉珠”就是雷州半岛西海岸乐民珠池出产的珍珠。由于朝廷不顾珠民的生死,在明正德五年,守护乐民珠池的太监牛荣“激变于雷”;随后在正德九年,虽然“诏采珠于对乐池”但“无珠乃止”。最后到了嘉靖元年,仍“罢采珠,诏内监还京”。“对乐珠池”即乐民珠池。史书载“对乐珠池,在遂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乐民千户所城西海内,汉唐无考……宋开宝以还,遂置场司,或采或罢。洪武□十九年诏采,未有专官。”后虽有段时间罢采,但在嘉靖三十九年又继续“诏采珠”,一直到明万历三十年始“召内监李敬还京师,罢采珠”《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清康熙《遂溪县志》,扫描本,卷之一“事纪”,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8—9、20页。,乐民珠池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根据湛江地区的地情文献记载,乐民珍珠城自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皇帝下诏采珍珠开始,到明代万历三十七年,万历皇帝罢免采珍珠,召监督采珠大臣李敬回家,前后时间经历了近200年!其间,多次官逼民反,民众反抗时有发生。如明代正德五年,守珠池太监牛荣,恃势压制盘剥珠民,老百姓掀起抗争;明正德十四年,守珠池太监赵兰,残杀良民,又激起老百姓的义愤。明朝皇族一心想得南珠,于弘治十二年向东莞县和琼州府各取大船200艘,共400艘,每船配船夫20名,共8000名。向雷廉两府各取小船100艘,每船配船夫10名,共2000名。在明代,为了更好采摘乐民珍珠,中央王朝还向广州、潮州、惠州、肇庆等地取银共一万九千两,提解雷、廉两府使用,甚至调动官兵把守珠池,多时达300人。事实上,早在明嘉靖时,巡抚都御史林富就上《乞罢采珠疏》谓:“嘉靖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如此的历史,难免让人感怀!如1962年,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曾一度站在乐民珍珠城遗址上,似乎回想到当年“以人易珠”的惨境,颇有感怀地留下了诗句:“南来初看还珠记,当日珠民重可悲。碧浪曾翻千斛泪,夜光能换几餐炊。方城有址堆残贝,古寺无踪剩断龟……”以上有关乐民珍珠城的地情概况,转见湛江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湛江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9—160页。如此看来,敦文村周围的历史还是颇有底蕴的。

乐民所的东面是双村,上述已提及,宋朝苏东坡从琼崖东归时曾经过该村,并与村落私塾老师陈梦英有交流。承苏大学士之言,该村落曾在当时就建文明书院一所。据湛江文献所载,双村在宋朝名曰蚕村,是时村落开基始祖陈欢居其中,其后“改称桑村,今名称作双村。据说古时这一带民众普遍以种桑养蚕为生,陈氏始祖欢公开基创业时取村名蚕村,也许有其现实性”。当然,也许是取地形似蚕而定名。“后来陈氏始祖从蚕村搬迁到今村址,而‘蚕桑’在人们口中常常连读,为纪念始祖,陈氏后人起初将村名叫‘桑村’,由于‘桑’在白话当中与‘双’谐音,村名也就演变为现在的‘双村’。”湛江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湛江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9—169页。不管如何,由于双村与苏东坡有着历史渊源,双村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是存在的。

而在敦文村的南面,则是雷州半岛第一村落——东边角村。7000多年前该地就有人居住,萌芽了文明的种子。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发掘,在村子南面一堆风化的贝壳里,发现距今约7000年前人类生活的房屋遗址桩柱孔、屈肢墓葬,及一批陶片、石网坠、敲砸器与贝壳饰物等生活用品。遗址面积约1200平方米,东大西小,形似鲤鱼,故称鲤鱼墩。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发现有8座土坑竖穴墓葬,有屈肢葬、压石屈肢葬、曲肢葬、蹲踞葬等葬式,有葬坑积石的现象。这类墓葬在中国境内最早见于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广西北部的柳江、漓江流域。在桂林的甑皮岩、庙岩、柳州的大龙潭、邕宁顶蛳山等地均有发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湛江市博物馆、遂溪县博物馆:《广东遂溪鲤鱼墩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7期。

1926年4月黄学增在《中国农民》中发表的《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中谈道:“各县农村,每村皆设有神庙,奉拜某个木偶,谓之地头神。在年首夏历正月上旬或十几里、三月廿前后,游神赛会,演戏酬神,或打斋建醮,所费甚大,此乃一村公共之事。”《中国农民》第一卷第四期(1926年4月1日),湘潭大学出版社《红藏·进步期刊》系列影印本,2014年,第405页。不知当时敦文村的民俗信仰情况如何?目前在敦文村的村落中部可见到一座法令庙以及青惠娘娘庙。法令大王信仰似乎是雷州半岛西海岸一些村落的信仰,除了敦文村外,离其不远的雷州乌石亦有一座香火颇盛的法令宫。乌石是一个比较大的渔港,19世纪著名的华南海盗乌石二(麦有仪)就是来自乌石镇乌石村的。在乌石,当地民众对于法令信仰是如此说的,法令大王是乌石当地特有的保护神。它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乌石港内漂来一大木头,有人看此木不顺眼,于是把它推走。但一会儿,大木头又漂回到原处。这个人觉得很奇怪,于是对着木头说,如果你是神木的话,你就竖立起来,木头果真竖立起来。于是,这个人就在乌石港边为大木头立庙。这大木头就是法令大王的化身。在当地拥有种种有关法令大王法力无边的传说。敦文村的法令庙的是多位神灵,在敦文村黄氏村民口中,认为供奉的其中一位神灵是朱元璋。他们认为法令庙中一位神像是赤脚骑在牛背上,手持牛鞭的木雕神像,他就是朱元璋的“宝相”;该神灵的神诞是每年正月十四日(农历)。同时在黄氏村民中有着祖先“战战兢兢,御敌疆场,佐朱家而兴天下,来自福建泉州”的传说。至于青惠娘娘庙,神灵情况不明,神灵归属于女性。

对于当时农业生产、税赋方面,黄学增在《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叙述遂溪第六区——敦文村归属该区——时如此谈及:“第六区农民连年受土匪劣绅土豪地主的祸,生活好生危险,前年曾饿死了许多,对各资产阶级之生钱,每千文每年须纳谷四升半或六升或七升,计每升谷值钱一百七十文(因谷价高,故算谷不算铜钱)。现各乡农民要制止他此一手段,以免饿殍,拟由今年旧历二月十五日起,所有生款,不得以谷计利,还转回铜钱计利,限每千文年息作二分计算。”《中国农民》第一卷第四期(1926年4月1日),湘潭大学出版社《红藏·进步期刊》系列影印本,2014年,第415页。正是由于农民生活艰苦,一旦有人引领,自然会成为反抗不公平力量中的主要力量。遂溪档案馆有一份1958年文献如此记载:“据调查第二次国内革命武装斗争活动地区,包括了附城、乐民、江洪、河头、城月、界炮、洋青各乡,而以乐民、江洪、河头地区最为活跃。约有192个村庄,6700多户,28000多人,占当时全县人口十分之一左右。”《遂溪县革命老根据地情况调查综合资料》,遂溪县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