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胆利用国际资本来改造大上海

——访上海市市长朱镕基

上海,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似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中国黄金海岸的中心。

今年,中央给了上海一个方针——发展外向型经济,又给了一个政策——财政包干。这犹如给上海插上了一对腾飞的翅膀。近一段时期来,人们注视着上海:她在对外开放中究竟如何迈开步子?为此我们访问了上海市市长朱镕基。

朱镕基当选上海市市长只有一百来天,但他那严谨求实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已为上海市民所称道。

朱镕基上任时,曾提出“重振上海雄风”的口号,我们的谈话就从这里开始。

记者:请问朱市长为什么要提出“重振上海雄风”的口号?

朱镕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过去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海这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头兵,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国家统配物资由原来的2 5 6种减少为15种,统配物资占上海资源总需求量由70%下降到30%,品种和数量下降之多,都居全国各省、市、区之“最”。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国民收入,上海蝉联这个项目“冠军”长达3 0余年,然而现在竟屈居江苏、山东、广东、四川等省之后。外贸出口总值的“头把交椅”也易主于广东。上海在这一新的一轮竞赛中,遇到了强劲的挑战。中央对上海十分关心,去年底,中央主要领导以及姚依林副总理专程来到上海研究了上海的对策,在国家财力还很不宽松的情况下,下决心放活上海这块占全国财政1/8的财源,为上海提供积蓄力量的机会。我出任上海市长之际,正是上海经济发展遇到了暂时困难,而又面临转机的时候,现在上海有了“方针”,又有了“政策”,只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上海的振兴为期不远了。

记者:据此看来,上海近年来经济地位和优势确实在下降。

朱镕基略一沉思后说:这是一个事实。原因很简单,过去作为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上海经济效益那么高,相当一部分靠廉价原材料的价值转移。现在这种情况不存在了,势必严重影响上海的经济效益。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工业生产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就拿今年来说,头7个月全市工业生产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6.3%,出口创汇增长14.7%。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达132项,吸收外资近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猛增1倍。上海的经济效益仍然居全国之首,上缴国家的税利也是全国最高的。上海还是全国一个最大的经济中心。

说到这里,朱市长又谈起了投资环境问题。他说:这几年上海做了很多工作,在全国说来仍是比较好的。可以这样说,上海有3大优势是其他地方所不及的。

首先是基础设施在全国是比较好的。上海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上海港是世界著名的十大亿吨港之一,国际海运可达5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空中有7条国际航线,37条国内航连,与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铁路和内河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联,国际铁路联运可以到达苏联、东欧、伊朗、西北欧等28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上海的生活设施也有了很大变化,已陆续建成了一批比较高级的宾馆和办公楼,外商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去年底建成的一座2 4层包括电报、电话、传真、数字通信等的电讯大楼已对外营业,如今几分钟时间就能接通世界主要大城市的电话。

其次是上海的工业基础雄厚。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已有140多年历史,全市现有1万多家工厂,分为冶金、化工、机械、造船、电子、仪器仪表、纺织、轻工、医药等157个工业门类,而且工业的配套能力很强。从工业产品来说,上天入地,军工民用,上海基本都能独立制造,特别是上海多少年来培养形成的一支熟练的技工和技术人员队伍,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再是上海的科技力量比较强。上海现有大学51所,在校的本科、专科生和研究生达13万多人;有1069个研究机构,64万的各类科技人员。其中,研究生物工程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1/3,从事光纤通信的占全国的1/5。为了发展高技术,上海已制订了高技术发展研究规划,有的课题在开发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近年来,上海在激光、光纤通信、新型结构材料、微电子、机器人、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记者:有些外商反映,“上海政策不够开放”,现在情况是否有了改变呢?

朱镕基笑着回答:这几年来,上海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上海积极贯彻了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国外投资者减免了所得税,外国投资者从企业分得的利润可以换成外汇汇出;制定了《上海市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给产品出口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延长减免税期,优先贷款,优先供应水、电、煤气,减免土地使用费等;已设立闵行、虹桥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开发区以吸收外商工业性投资为主,已有26个企业进区投资;虹桥开发区以吸收外商对大楼、宾馆的投资为主,已有9个企业进区投资。上海还建立了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有菲利浦半导体公司等7家外商进入这个区投资。与此同时,上海成立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调剂中心”、“外商投资企业物资供应公司”等为外商服务的机构,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加强立法工作,先后颁布了20多个地方性法规,等。

朱市长告诉记者,由于这些软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上海在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发展中,已取得明显成果。

他说:到目前为止,上海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并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泰国、新加坡、加拿大等19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引进了外资。若按投资额多少为序:美国第一,约5.5亿美元;香港第二,约4.5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已发展到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以及邮电交通、饮食服务、体育卫生等9个方面。上海已经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有363个,累计吸收外资达19.7亿美元。其中已经投产和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有165家。

朱市长说,在已投产和营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大多数已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据资料分析,经营情况好的和较好的占95%以上,如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和联邦德国合资的,现已形成日产56辆“桑塔纳”轿车的生产能力。1986年这家企业开始实现利润2100万元,比可行性报告预测目标提前两年获得利润。沪港合资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开业6年来,已发展成一个从原料到纺、织、染、成衣的全能企业,从1983年开始,利润和创汇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持续增长,共创汇3540万美元,盈利4444.7万元,比原计划提前3年收回了投资。

如今,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上海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一支新生力量。中美合资的上海高仕香精有限公司,开业5年来,生产品种增加到80多种,产品大部分销往美国、英国、法国和东南亚等地区,企业利润不断增长;中美合资的上海·福克斯波罗公司生产的自动化仪表,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成功地达到了替代进口的目的,企业效益也不断提高。1987年已投产的合资企业,出口额达1亿美元,出口的产品有毛纺织品、玩具、汽车、摩托车等。

朱镕基说,随着上海政策的开放,对外贸易业务也不断有新的发展。目前,上海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去年出口额达到41.6亿美元。上海有直接进出口权的企业已达110多家,如纺织业组建起以产品为龙头、直接出口的卡其、府绸、灯芯绒三大外向型行业集团;机电行业30余家企业被国家定点为机电出口基地;科技界去年也有10大类300多项专利、技术产品出口,金额达200多万美元。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说,上海目前正处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那么,上海将如何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有什么新的对策?

朱镕基:上海现在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关口。上海只有进一步开放,坚决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两头(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在外,大进大出,大量地吸引外资,才能成为工业化程度高、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也才能成为太平洋西岸的经济、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之一。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也不忽视加强同国内兄弟省市的横向经济联合,并尽可能多地使用国内原材料,但从现在情况看,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原材料和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大。上海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不靠国际资本是“腾飞”不了的。例如彻底改变上海城市建设的面貌,没有几百亿资金投进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这笔资金到哪里去找呢?靠国内积累,靠同兄弟省市的合作,我看搞多少年也难以积累起来。我们设想要大胆地大量利用国外资本来改造上海的基础设施。

对这一点,上海的一些同志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实,许多新兴的国家都是靠利用外资建设起来的。这方面我们思想还不够解放,步子太慢。中央给了上海“七五”期间利用外资32亿美元的计划,其中14亿用于城市设施建设,而至今实际用款还很少。这样就延缓了部分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已出了题目,除了原来已定的几个改变城市面貌的大工程:如地铁一期工程、黄浦江大桥、污水处理工程以及新增20万门程控电话项目等,要抓紧开工建设以外,还可以再搞几个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上海是完全有能力还款的。

上海大胆利用外资,把基础设施搞好,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能进一步增强上海人民的士气,也使外商对来上海投资更加有信心。因此改善投资环境,就成为当前上海主要任务之一。

改善环境必须改造上海旧城区。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设想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加强管理;第二步把郊区美化起来,把已经开发的卫星城镇建设好,这能缓解上海目前的交通和人口拥挤状态;第三步开发浦东地区,建设新上海,将浦东建成以吸收外资为主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出口加工区,让老市区的企业通过合资的途径,向浦东及郊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予优惠。留在老市区的企业将是设备更新、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原材料消耗低、运输量少的企业。部分企业搬迁后,我们再进一步着手老城市的设施和环境改造,搞好绿化,使之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到那时,老市区就将变得很漂亮。这就是上海的前途。

当然,借钱搞建设还要有还款能力心里才踏实。这就要靠老企业产品出口,创汇积累资金。因此逼着我们要大力改造现有企业。如何改造?靠借钱改造是难以很快见效的。因为产品出来,没有出口渠道,打不进国际市场,仍然不能跨进国际大循环圈。所以我们希望与国外厂商合资办企业。我们有个吸引100到2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用于企业改造的设想,这不包括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贷款部分。上海要做到每一个企业都以各种形式同外国企业进行合作、合资,都有海外关系户,都有一定的出口产品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都有引进的先进技术。如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时上海就大翻身了。

朱镕基估计,上海的投资硬环境经过有计划地改善,3至5年以后就能有显著改观。

记者:最近上海对软环境建设抓得非常紧,能否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朱镕基:近几年来,上海的软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很不够。我们正在继续改进这方面的情况。

首先是解决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上海的一些同志过去确有这样一个毛病,看人家赚了钱,虽然自己也赚了钱,但还是觉得吃了亏,总是在算,人家的钱是不是赚多了,所以很多生意做不成。人们把这种状况叫做“精明不高明”。我一直认为:人家赚得多,是人家有本事,我不眼红。上海应当有这样的气魄,不但要让外商有利可图,而且可以让他们多得一点。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政变。

今年我们在抓提高工作效率、放开投资政策方面采取了许多新的对策。6月10日,上海成立了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的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对外商投资项目,我们做到迅速审议、一经通过当天盖章、当天发文,高效率处理外商投资事务,免除了烦琐手续。为使外商利益进一步得到保证,我们正在制订进出口贸易条例、外商和华侨投资条例、技术进出口条例、海外企业管理法,以及有关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加强涉外金融管理、涉外房地产经营、涉外经济纠纷等12个方面的61项经济法规。现在“三来一补”项目的审批权已下放到区、县、局,海关也取消了出口许可证等10顶措施,保证“三来一补”业务畅通无阻。我们已开始向外商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金融机构也活跃起来了,经营外汇业务的机构已增加到17家,6月份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已在伦敦发行了150亿日元债券。市人事局新近也制定了允许出口创汇企业到高校、科研所直接招聘人才,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到出口创汇企业兼职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在谈到改变上海形象问题时,朱市长决心很大,站起来说:下星期开始,我们要从解决上海出租汽车的服务态度着手,改变上海的“面孔”。今年以内,上海的出租汽车将装上计价器,车内有司机照片、价目表、调度电话等,有人要“敲竹杠”,就依章严加处罚,直至吊销执照。为改善交通条件,上海正着手进一步改善海运和航运的设施,改进服务质量,比如建立一个船队,市府办的航空公司已经租用三架飞机,明年开航。要进一步开展“十大窗口”的服务质量竞赛活动,使每个来到上海的客商,感觉到舒适、方便。经过整顿,我们要促使外商来沪投资形成高潮。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工作扎扎实实地搞下去,这个高潮是一定会到来的。

记者:听了朱市长一席话很受鼓舞。目前上海迫切需要投资哪方面的建设?要求寻找怎样的合作者?

朱镕基回答,根据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七五”期间,上海吸收外资的方向是:兴办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生产性企业。包括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国内没有生产过的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项目;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产品档次的出口项目;能开辟国外新市场,扩大出口创汇的产品项目。我们的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上海出口商品占商品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30%提高到40%以上,出口商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和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依靠利用外资,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企业,大部分传统工业和老企业得到改造,主要行业和产品达到国际八十年代初期水平。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前主要是扩建民航机场,兴建地下铁道、黄浦江大桥、扩大电话通讯以及污水处理5大工程项目;另外上海正在开发新区,除建成现有闵行、虹桥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将陆续开发浦东、漕河泾、嘉定、安亭、金山卫等地区,并有选择地开发崇明岛的若干地区,还将开发和建设新港区。上海都将敞开大门欢迎外商前来合作,我们希望国际上知名度比较大的公司和名牌企业,到上海“安家落户”,我们也希望有成百上千的充满活力的中、小型企业在上海找到合作的伙伴。

结束访问之后,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为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朱镕基从到上海之日起,就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我们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

198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