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现代化产业高地进军

——上海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世纪交替之际,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如火如荼。一批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新世纪”别克轿车驶上公路,片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款款下线,把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推上了一个新水平。这两项总投资分别超过100亿元的特大型项目的投产,表明上海国有工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改组、改造,开始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退后一步天地宽

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发展中,上海工业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为主体、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生产体系。但随着八十年代国门的打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育起来的上海这种优势很快淹没在各地迅速崛起的同类产业群之中。摆在上海工业面前的唯一出路,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跳出产业趋同化的束缚,重组工业优势。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工业打响了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调整力度最大的工业结构调整之战。

上海工业以“壮士断腕”的气概下马一批不适应市场的技术和产品。上海仪电、化工、有色等七大行业列出23项技术,采取了强制措施逐步消灭;老式车用发电机、老式马达、石棉制品、普通二极管三极管等一批产品被列入强制淘汰;老大之位保持几十年的上海纺织工业,30万纺织工人岗位大转移,350万纱锭减到100万锭,有1028户企业被兼并或破产……

退后一步天地宽。伤筋动骨的大调整,为国有企业培育了高质量的生产力,上海大众、上海永新、朗讯光纤、上海贝尔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企业落成。八十年代中期,上海汽车工业还只是上海机电行业下属“拖拉机汽车公司”内的一个产品,年产不过6500辆轿车,排序还在拖拉机之后。但经过十几年连续投资200多亿元的合资改造,如今,上海汽车工业已形成年产40多万辆中高档轿车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每年以28%和20%的速度递增,成为上海工业的第一“富翁”。

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宝钢,使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一下跨越20年以上,成为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使许多国外同行明显感到来自宝钢的竞争压力。

目前,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的强势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轿车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48%,电站设备占42%,集成电路和程控交换机系列产品均占33%,成品钢材占49.5%,汽车、电站设备等9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之首。与此同时,信息工程、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初具规模。

攻重点破难点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在经历了利改税、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等试验之后,1994年,上海国企改革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上海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围绕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

随着传统产业的大调整,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上海国有企业“人多、债多、负担重”潜在矛盾显露出来了。上海市领导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先后设计创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新思路、新办法,使难题迎刃而解。从1994年到1998年,上海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84%降到55%,主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从135万人减少到85万人。1998年,全市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8%。到1997年底,上海初步形成了包括有“五个机制和五个加强”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建设。

近年来,根据上海工业新高地建设和企业集团建设的要求,上海市又采取投资、融资、转制和改革连成一体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大企业资产重组力度,促进优势企业扩张,把国企改革引向深入。

上海广电集团是上海家电工业的标志性企业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度因老体制、老机制的束缚,企业陷入了困境。上海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国有企业多元化投资着手,对广电进行一次跨行业、跨部门的资产大重组。重组是成功的。实力雄厚的上海汽车集团等4家大公司的加盟,使广电的投资主体从原来一家变成五家,注入资金8.29亿元,形成了上面是国有、多元投资的集团,中间是2个上市公司,下面有30家合资企业的全新企业。新集团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管理层面十分清晰,权责分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98年与重组前的1996年相比,企业资产负债率从90%左右下降到67%;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93.5%、55%和77.7%,今年上半年又有大幅度增长。目前,广电集团总资产已达217亿元,一跃成为我国电子工业行业最大的企业集团。

去年以来,上海创造出多种资产重组形式,其中有推进中央和地方企业的联合,上市公司重组,国有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合资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等。到目前为止,上海工业有80%的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实行了改制;80%的改制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以自身实力开辟经济国际化道路

8月下旬,一条信息引起国际经济界的关注:宝钢将于明年上半年向境外发行股票。

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宝钢与上钢的资产大联合,使宝钢已具备年产1100万吨钢的能力,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集团。今天,这一钢铁巨人从容面向国际资本市场,以自身实力开辟经济国际化道路。

在改革中激发出活力的上海一大批工业企业,都像宝钢一样,把瞄准国际市场作为建设新高地的目标之一,推动着企业产品升级和制度的革新。

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广电集团等大企业正在为实现跻身世界500强宏伟目标而奋斗。

上海与国外大公司、大企业合作的步伐加快了。去年,上海工业在吸收外资合同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总金额77.8%;世界最大的100家工业性跨国公司中的59家在上海投资了156个项目,合同外资近百亿美元,平均规模高达6135万美元。为推动上海工业的科技进步,追赶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步伐,上海与通用汽车、朗讯等著名企业合作,在上海建立了具有长远目标的技术研发中心,而上海广电、上海贝尔等企业已经把技术开发中心“搬”到了国外发达国家,使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快在上海生根开花。

目前,上海工业的外向度已超过20%。九十年代起,上海开始向非洲、亚洲、东欧、南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技术,投资兴办了288家境外企业。

国企改革虽还有一段艰难之路,但上海国企成功的探索,使人们充满了希望。

1999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