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 建设新高地”

——上海工业昂首奋进纪实

上海的“三年大变样”,最直观的是高楼、大桥、地铁、环线,最耀眼的是金融、证券、通信、商贸;而最能体现上海实力和水平的,则是在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中昂首奋进的上海第二产业。1998年,连续第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上海工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847.2亿元,撑起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上海工业是我国经济大厦的重要基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上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实现利润却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总资产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而实现利润约占全国同类企业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市工业1998年累计产销率达到97.9%,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各省、市、自治区第一;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

负重前行的“老大哥”

1998年岁尾,上海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几路对国有企业进行视察,所见所闻出乎大家意外:原以为国有企业是灰头土脸的“苦菜花”;不曾想,应战出口不畅、内需不足种种严峻考验,职工意气风发,企业热气腾腾,国有企业依然是负重前行的“老大哥”。

1998年,上海工业频传的喜报佐证了这种感受。尽管还有一批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正经受着转换经营机制的剧烈“阵痛”,扭亏解困的任务依然艰巨,然而从总体上看,上海工业的面貌已经在持续不断的结构调整中发生深刻变化。

两三年前还是上海市“解困”重点的仪电、广电、医药、长江计算机四个行业,1998年速度、效益一路攀升,被誉为上海工业“四小虎”。他们没有捷径,就是靠扎扎实实搞资产重组,“三改一加强”,实施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再就业”工程,择优选聘优秀经营者等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从“解困型”调整跨入“发展型”调整。

1998年12月17日,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上海通用“新世纪”轿车缓缓驶下生产线,第一年零部件国产化率就达到40%。在此之前,中美合资建立的“泛亚技术开发中心”正式启动,使上海通用具备了自主开发新车型的持续发展能力。这标志着,在大众桑塔纳轿车依然保持48%的市场占有率、新开发的“时代超人”销势炙手可热的情况下,上海汽车工业未雨绸缪,构筑了又一个技术新高地。这也是上海钢铁、冶金、电站等六大支柱产业加速升级换代的一个缩影。

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和医药、新材料三大高科技产业上规模的产业化建设,是上海工业发展的“重头戏”,1998年好戏连台。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合成新药、新型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开始规模化生产;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确立在国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龙头”地位,其中程控交换机生产能力达到800万线,居全国之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年产量达到上亿块,成为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

重点培育和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都市型工业”,是上海在1998年产业结构调整中强调的新概念。列入“都市型工业”目录的服装服饰、食品加工、装饰装潢、包装印刷、工艺美术等高附加值、少污染的行业,都可能成为申城工业经济长盛不衰的新动力源。食品工业率先启动了工厂化生产、集约化供应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和微波食品的“厨房工程”,工农商形成合力,正向着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冲刺。

投资、融资、转制连成一体

1998年,上海完成了一项关系全市工业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大软课题项目:制订出1998—2000年上海工业发展投资项目储备库。

这个项目是根据市委书记黄菊在年初提出的“加快建立面向新世纪的工业新高地,三年后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五年后充分显示工业发展新辉煌”的要求实施的。建设工业新高地的关键是要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技术能级高、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大产品。同时,坚决采取淘汰、压缩、限制、转移的方式,“下马”一批不适宜在上海发展和上海缺乏优势的行业和产品。

成就这项跨世纪工程的关键之一是资金。值得欣喜的是,上海经过开拓多元筹资渠道,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这批投资的资金来源已形成银行贷款、利用外资、企业自筹“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欧美一批大投资商格外青睐上海工业,这是建设工业新高地的一个主要资金渠道。1998年是上海工业利用外资的丰收年,全市新批准外资投资项目770项,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超过40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金额的近70%,比上年增长33%。其中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重大项目就有52项。

1998年,上海工业为自筹资金在投融资体制改革上有一个新突破,这就是把投资、融资、转制和改革发展连成一体:围绕发展目标确定投资方向;根据投资方向筹措资金来源;结合融资过程推进企业转制。去年上海工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增配股、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吸纳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共筹集资金52亿元。冠生园集团的资产重组,堪称上海将融资与转制连成一体的“经典之作”。以往,上海轻工作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控股公司,手上并没有资金流量,所谓资产运作只是“账面划转”。去年,他们把所属的国有独资企业冠生园集团三分之一的股权转让给拥有强大实力的中央企业烟草集团,实得2亿元资金;又吸引烟草集团等数家企业对冠生园集团投资,使烟草集团拓展了发展领域;冠生园集团引入4亿元现金后,如虎添翼,开始向“争国内老大,争世界席位”的目标进军。上海轻工拥有流动资金,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家化”和“白猫”两家在同“洋品牌”竞争中迅速壮大的国有企业,使“家化”吸收式兼并了日化公司,“白猫”着手收购上市公司双鹿电器。在这根融资、转制“链”上全盘皆活的各个企业都蓄势待发,为“面向新世纪,建设新高地”夯实基础。

抓住机遇 排难而上

1999年,上海工业的发展面临新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的政策,进一步显现效应;同时,上海决策层提出,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工业,工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有好的产品,产品的关键在于质量、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要以重大项目和关键产品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1999年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依然严峻。上海工业系统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打响拓展市场攻坚战。工业创汇大户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想方设法到海外建立销售网、商情网和售后服务网,努力巩固老客户,开拓新客户。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重化工行业追踪城乡电网改造、农田水利、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勇于先期投入、开发,积极参与投标;轻纺行业深入农村市场,研究农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纷纷采用设立总经销、总代理,自建销售网络和以技术换市场等各种方法,“打起背包争天下”。

1999年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任务相当艰巨。上海工业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旧习,突出市场导向,突出技术领先,最近从“项目库”中遴选出30个优势产品,决心在三年内集中全力“为大为好”。为此正大力推进产学研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催化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把上海的科研优势尽快转化为产品和技术优势。

1999年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关键一年。上海市层层落实解困目标责任制,逐户制订扭亏减亏方案,确保各项解困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到2000年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面降到15%以下。

1999年一定要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上海工业各级党组织采取切实措施,保障下岗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进“再就业中心”托管的职工当年分流安置率超过60%。工业系统还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着力清欠困难企业拖欠职工的养老金、医疗金、住房公积金和职工集资款、医药款,去年清欠了30%,今年确保清欠50%,明年全部解决,决不把“三金二款”问题带入21世纪。

无疑,上海工业还面临许多沉重的难题,需要一个一个破解。但上海工业沉着应对,昂首奋进的雄姿显示:其将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1999年2月5日

合作者吴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