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舍本逐末

(提示:这章跟后面的一章是心境变化,干干巴巴的,不好写,但也没啥实质性的剧情发展,可以不看。)

伴着空气中的檀香味儿,随缘跪在佛像前,低声将小渔村事情的始末讲了出来。

老主持听了沉默了一会儿,越想越气,越想越气,腾地一下站起身来就要开口,却看到随缘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靠在他身边睡了过去。

满腔愤懑化作了一声叹息,老主持抱起随缘放到了床上,盖上被子,见随缘睡熟了,这才自顾自转过身来,一下跪倒在了佛像前。

“弟子今日妄语,实是为了……”

………………………………………………

随缘说完小渔村的始末,感觉仿佛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身心轻松。紧接着,就是一股疲惫感袭来,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他好像已经许久不曾睡过这么踏实的觉了。

自从小渔村事件发生后,他整个人都浑浑噩噩的,仿佛沉浸在梦境之中,不断地下沉、下沉。

小渔村内他看到的每一幕都不断的在他眼前回放,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他睡觉,小渔村就出现在他的梦里,那些被害的村民支离破碎地冲着他叫着,质问他为什么不能快点儿,为什么不救救他们。

他醒着,小渔村就出现在他脑海中,意识里,那些被他亲手超度的,被黑色烟雾浸染透了的人们围绕着他,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残。

那一条一条人命,不论是被他超度的,还是支离破碎的村民,通通化作一块块巨石,压在他的身上,令他喘不过气来。他每走一步,这些巨石就会晃荡一下,不断提醒着他,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他的内心备受煎熬。

那天晚上,他一遍遍地经历着地狱般的场景,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偏生他需要睁着眼,辨认方向,于是所有事情的经过始末,就都会在他眼前重复着上演。

也许那一天他唯一庆幸的,就是三藏白天淘气,晚上睡得沉,没有看到那残忍的一幕幕。

随缘这一觉睡的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一觉醒来,随缘就看到老主持就坐在自己床边的地上,正在做早课。

也许是睡得太过于舒服,随缘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等他彻底清醒过来后,心里咯噔一声。赶紧翻身起床,穿衣洗漱,等他收拾完毕回来,老主持已经做完早课,正笑眯眯的坐在那里看着他。

同过午不食的规矩一样,不同的寺庙有各自的作息时间,在什么寺修行,就要按照什么作息来。

但不管什么寺,都没有八点钟才起来做早课的说法。

八点钟,无论兰因寺还是宏福寺,早饭的时间都快过了。

随缘被老主持盯得心里发毛,他讪讪地笑着打了声招呼“宏广师兄早啊。”

老主持脸上依旧笑呵呵地。“嗯,你也早。”

随缘见他还在盯着自己,索性走到跟前坐下,也不去想早课的事儿了,而是问道“宏广师兄,我睡了多久了?”

宏广转动着念珠,抬头想了想说道“不到五天吧。”

随缘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五天!

五天啊!

他五天啥都没干,就睡觉了!!!

他坚持了十几年,风雨无阻的早课晚课,就这么断了?不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仅仅是因为睡觉???

随缘有点儿接受不了。

老主持反而老神在在的。瞥了一眼随缘,淡淡地问道“随缘啊,论经我自问不如你,但有一点你是绝对没有发现的。”

“都说五浊恶世,有佛法可以救助万物。但是随缘啊,你修持佛法,怎么自己却陷入其中了呢?”

随缘不太明白老住持的意思,老住持也不再开口,只是点了点地上的蒲团,点了点墙上的日历,微笑着看着他。

随缘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起来。

他每日早上做早课,晚上做晚课,保持兰因寺的习惯,过午不食。不仅自己如此,还把这些戒律传给了徒弟三藏。

他十几年如一日,不论开始时的不满与不愿,还是后来的诚心,从来没断过,哪怕师父圆寂的时候,也不曾间断。

这些他已经习惯的戒律,已经成为了枷锁,成为了沉重的负担,随着他坚持的时日越久,这份负担愈发沉重。

这就跟他对小渔村事件的念念不忘一样,都是负担累赘,是执念。

佛祖转世修行,能以大毅力挥佛剑斩杀盗贼,坦然面对如此做法带来的业力果报。

他不行,他总是想起小渔村的那些人,不论是惨死的还是被他所杀的,他一想起来就觉得那是他的责任,偏生他不敢承担这份业力果报,于是从小渔村出来,他日日超度夜夜忏悔。

可是就像他劝说那个宾馆床下的尸体时候说的一样,佛法并不能让他不沾业力不担因果,佛法不是教他行恶犯戒之后忏悔的,佛祖为救五百商人而杀生,尚要承担全部果报,芸芸众生,凭什么觉得自己杀生之后念两句经,就可以摆脱果报了?

这个道理是随缘一觉醒来后想明白的。

与它相同的,是老住持所说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戒律?

戒律是僧团为了约束自己的德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特意制定出来的。

最初的戒律也许只有一页纸,后来变成了小册子,然后是一本书,两本书,一捆书……

戒律越来越多,越补越全,越来越繁杂浩瀚,戒律规定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合,戒律穷尽了人可能遇到的所有礼节性与习惯性问题。

于是人们紧守戒律,触犯戒律的人要受到处罚,藐视戒律的人要受到重罚。

藐视戒律的人当然应该受到重罚!

但戒律最开始出现的目的,可是为了规范僧团的行为准则,以便让僧团可以更好地修行啊。

虽然佛法说众生都是佛,但有释迦牟尼佛这样智慧的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可以参悟佛法,悟尽世间法门,其他人不行。因此,为了更靠近佛陀,为了更方便修行,更接近佛法,这才有了戒律。

戒律的本质,是僧团创造出来的工具,是用来帮助僧团更靠近佛法,更好地参悟佛法的工具啊。

如今却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所有人评判一个僧人是否合格的标准。

从什么时候僧人需要评判了?又是从什么时候评判僧人是否合格的标准不再是他对佛法的领悟,而是他“像”不“像”一个僧人,他有没有紧守戒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