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师

到目前为止,选择导师是你在研究生院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很多学生选择学校的原因只是为了和某个特定的教授合作,即使其他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助。你的导师是你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关键人物,他们会帮助你在读研期间提升自己,同时无论在研究生项目之内还是项目之外为你打造光明的前途。

完成学位课程之后,除了从导师那里要一封金灿灿的推荐信外,还要想想你还想从他那里得到些什么。不是所有的教授都是称职的导师,走在世界前沿的特定领域的研究者可能是一位冷漠甚至不作为的导师。想想你是想和一位亲密无间的导师合作,还是更喜欢被放养的状态。找理想导师的时候详细列出你需要的所有特质,但是也不要因为找不到具有所有这些特质的导师而感到惊讶。除了向完美的导师抛出橄榄枝之外,还要权衡备选导师的优点和缺点。

你必须积极维护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不然关系很有可能破裂。一些学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是他们来维持这种关系,他们认为“导师”顶着这一头衔,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只在一旁静静地听指挥就可以了。你的导师有时会主动教你一些自己从业多年的智慧与经验,但一般都是你就广泛的问题来寻求他们的指导。

想要和你的导师以及更为广泛的委员会定期接触,沟通是关键,所以你要多提问题和预约见面。这种关系是否得以维持最终全看你自己,不要幻想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指导。

称职的导师尽是资源,可以为积极进取的研究生提供很多帮助,而不称职的导师可能会破坏你的研究生学习体验。所以选择导师要明智,并且要妥善地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

10.保持沉默,单独行事

在一堂首次教学研讨班课程的课上,我复印并整理了一系列文章让学生阅读。其中有份复印件可谓是一团糟:没有页码,页面缺失,段落顺序错误。文章根本读不通。

然而,直到上课那天早晨,我才发现这一错误。由于好奇学生会对此做出什么反应,我就让他们讨论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一阵尴尬过后,一些比较胆大的学生勇敢地尝试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立马打断了他们,诚恳地告诉了他们我的“过错”。他们松了口气,笑着说自己早就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我问他们为什么没在课前告诉我,之后的讨论让我觉得这是我在研究生课程中经历的最真诚的时刻之一。

那群学生特别坦诚又善于思考,他们说不想指出错误是因为他们也不确定它到底是不是错的。他们阅读的大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一开始接触这些作品时,很多内容都难以理解。他们必须去读一些他们(最初)搞不懂的文章,所以这次“乱读”只是与之相似的经历中的一个极端例子。而另一更具说服力的原因是他们不想冒险,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学术著作,从而让他们觉得尴尬不已。因此,他们始终信奉着一句古话:与其张嘴消除所有疑虑,不如闭嘴当一个傻瓜。

那节课的主题就是“害怕表现无知”。无论哪里的人都不愿意让自己看起来愚蠢,而研究生院的学生更是害怕自己会表现不佳。这种情况在一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身边围绕着教授(或是同学),这些教授深谙新生还未探知的领域,没有人想表现得比那些引人注目的人差,无论是在能力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尽管一年级硕士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同他们一起上研讨班的同学其实是博士生,同样没有意识到新硕士生还不需要达到博士水平。)

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沉默而非提出问题是情有可原的,而且在一种情况下这么做还是对的。那就是如果你明智的话,就不要提出自己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比如读完本周的指定材料就能解决的提问,又比如关于院系和教师的大量信息在大学网站上就可以找到。但是如果你将沉默作为自己的一贯策略,认为自己可以独自搞懂研究生院的所有问题,你便很有可能造成诸多误解,甚至犯下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研究生院的日常生活与习惯对你来说大都是新鲜事,正如他们曾经对几乎所有学长来说也是新鲜事一样。作为一名新研究生,你会经历一种文化冲击,这个过程就和你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过程类似,因为你身处一个有着崭新规则的世界。在本科阶段上大课时,你经常连自己的同学都不认识,而在这里大课变成了小课,小到你会非常了解同级的所有同学,小到教授都会知道你的名字。没有人生来就知道如何整合申请书,管理研讨会,抑或召集论文委员会。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意识地去学习或者从书本中寻求指导,比如说这本书。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帮你解决有限的问题,因为它们无法解决你的具体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你必须接受需要他人帮助的事实。所以,试着提问题吧,大多数人都会愿意帮助你的。

熟悉你的院系和可用的资源,找出哪些人能够帮助你。系主任明显是你的首选人物,他的工作就是指导你,所以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吧。另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就是所有教你的讲师。进入课堂是为了学习,并不是因为你已经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所有人都知道你什么都不懂。如果遇到一些特别严重的问题,系主任也能够帮助你。在财务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可以为你提供大量关于资金问题的建议。服务体系(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也能帮你解决任何可能出现的身体以及心理问题。保存这些人的联系方式,不要羞于向他们提问题。也要学聪明一点,带着你的问题去找能帮你解决问题的人。不要问教授如何计算钱财,也不要问行政人员关于本学科的学术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你的导师尤其重要,他是给你的研究生生涯掌舵的关键人物。我频繁地提及你的导师是因为他才是你应该经常寻求建议的人,他可以为你提供如何进步的建议。不幸的是,研究生可能会害怕向他们的导师提太多的问题,原因刚刚讲过,就是害怕让自己看起来很蠢,抑或是他们不想当别人讨厌的害虫。然而,请记住,导师早就清楚你不会什么事都知道,他们答应做你的项目导师的时候就已经默认自己会帮你了。如果你还是担心自己会打扰到他们,那就一次性把多个问题都解决掉,而不是一有了新问题就火急火燎地发邮件。一口气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会更容易一些。

最后,善于利用其他研究生了解的知识。没有学生能了解研究生院的所有事。刚读研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和你一样焦虑。问问别人是怎么应付的,问问研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安全度过第一年,他们经历过诸多你目前正在经历的东西,这让他们的建议更具有实际意义,而且他们通常都很乐意分享这些经验。

11.选择看上去最酷的导师

几年前,我私下找一名研究生聊天并且建议她另选博士生导师。我微妙但又清楚地指出她现在的导师以前不但很少和学生联系,而且还惹恼过很多院系的同事。这位学生蒙了。尽管有这些担忧,她的导师对她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曾经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并且研究领域与她的研究兴趣很接近。最后,她用掷骰子的方式决定自己还是要坚持这段师生关系。三年后,这名学生坐在我的办公室,身心俱疲。她的导师不回邮件也不接电话,只是无休止地在她的论文草稿上评头论足。她的导师根本没有负起作为导师的责任,她能否毕业都难说,所以她需要尽快找到一位新导师。

没选好导师是你在研究生阶段可能犯的重大失误之一。碰到这个雷区也很常见。如果你选择导师只是因为其某一方面过人的因素,比如对人很有风度,或者为人和善,抑或是名气很大,那么你就有可能选到一位不好的导师。

你的导师会将你收入她的羽翼之下,指导你顺利读完研究生,幸运的话,还会在你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帮你一把。学术界经常根据导师的声誉来评估学生和新教师。塑造一份个人档案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有些人在评价你时会一直追溯到你的导师是谁。选择导师可以说是你在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决定,甚至可能比你研究的课题还重要。

所以要慎重,不要让某一个因素过多地左右你的决定。问问别人:你的预选导师是否是个可靠的选择?她的学生能否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学业?她是否曾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过高质量的作品?她有没有带学生发表文章的记录?她是否和她的学生共同撰写过文章?这位导师是否有太多其他工作而应接不暇,所以难以提供你想要的指导方式?她是否有稳定的研究经费?她以前的学生最后都从事什么工作?这位导师是否在她所在的学术界潜心地研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下预选导师的性格。和其他任何单位一样,大学里的老师也会不合群或者经常跳槽,因此你要明白导师也是人。同事们觉得她是否容易相处?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你的导师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委员会成员的关系。以上需要你尽可能地广泛咨询。能否过好日子的影响因素千千万,所以在将自己的专业生涯与一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前,要权衡尽可能多的因素。

这对硕士生也很适用,而博士生选择导师会有更大的风险,后者的选择会对自己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合适的导师会对你有很大帮助,这无疑会是影响你选择哪个博士项目的重要因素。潜心于某一领域的博士生一般会选择特定的学位课程,尤其是有某一位教授的课程。这种方法再好不过,因为它已经考虑到你的导师会是你研究生学习体验的关键,但这仍然需要你做好功课。如果不是在原来的大学申请博士学位,那么选择导师可能会尤其困难。我有一位朋友不远万里去和两位杰出的理论家在同一所学院工作。当他到了那里时,他发现自己和他们根本说不上话。所以,如果你想到某个地方和某位导师合作,一定要提前与她联系,确保自己真能得到她的帮助,同时确保她正在接收新的研究生——有时受欢迎的教授带学生会有人数限制,以防他们撒的网太大收不回来。如果你一心向往的导师大家都认为很优秀,那么很可能其他学生也想和她共事。如果你要去一所大学主要是为了和那个人共事,一定要确保她真的会和你合作。

不可否认,在千里之外选择导师意味着你的信息会很有限。你可能只能了解某位导师的研究概况,但是很难评估一系列人际因素。再次强调,这就是说你应该广泛咨询,努力得到此人作为学者、导师以及社会人时的详细信息和整体感觉。这一过程也包括从你的本科课程的教授那里收集信息。

有时,系里会为新生们分配一名导师,所以要和系主任查明是否已经分配导师。有时候分配给你的人可能会成为你的学位导师。这一安排大多数时候和我们系一样,只是一个临时安排,在你选择自己的导师之前,这一导师只是临时联络人。临时导师可能会成为你真正的导师,但也不一定。

12.拥有合作导师

寻找导师的过程可能会很艰难,涉及的选择过程可以用折磨来形容。你可能会觉得无法在两个人之间做出选择,这时你会想到合作导师制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并认为这个方式真是两全其美。我提醒你,还是不要有两位导师的好。

只有迫不得已时才会采用合作导师制。比如,你可能想让一位优秀的新晋讲师做你的导师,但你所在的大学可能不允许未获得终身教职的讲师独立带学生,即使高级讲师可能在实践中给予他们支持。如果某一位导师在学生读研期间某个时间点难以给予学生支持,有可能出于医疗原因抑或是因为轮休假,这时候合作导师制就会派上用场。

虽然有时候合作导师制很有用,但总的来说还是尽量避免采用这一方法。其中会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两位教授共同分担责任,所以关键时刻可能谁都不会出手帮你。简而言之,名义上你有两位导师,实际上没有导师。而且,合作导师制可能会让你走更多的程序,徒增不必要的模糊地带和麻烦。你的导师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指导你的论文并帮你搞定委员会。如果委员会在某些方面不甚满意,她应该拿得起大头。有两位导师,你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信息。除非两人的工作关系不错,不然教授们通常不会一起带学生。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产生冲突,这些冲突有可能会出现在你的论文方向上,抑或是他们之间的问题或者关系不好让你无辜受到牵连。有些教授会尽可能不做合作导师,他们更喜欢做独立的导师,以此树立榜样。

如果你在实验室从事科学工作,你还可能会为两个实验室的资源安排犯难。

约两位导师一起见面要比只约一位导师复杂得多。首先有个因素你就不能视而不见:有些教授会很忙,约她可能会特别困难。单独和任意一位合作导师见面还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所有人的步调难以一致。一些教授喜欢一次性与所有研究生见面,合作导师制再次让这个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当只有一位导师时,你碰到她,可以自然而然地针对自己的工作与导师展开重要的讨论;而有两位导师的话,很难随时告知另一位导师你与这位导师讨论的情况。

有两位导师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在每个阶段你都需要等到两位导师的批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作为研究生导师,我曾看过很多综合性论文的草稿和论文初稿,学生不断修改论文,随后由我决定他们何时可以交给委员会其他成员。如果学生需要由两位导师审核并批准他们的论文,那么每个阶段的周期就会延长,这一过程也会停滞不前。

总之,合作导师制有很多缺陷。虽然难以抉择,但还是选择一位导师吧。另一位老师在你的论文委员会里仍然可以帮助到你。

13.不清楚导师(或你自己)的期望

和所有复杂又重要的关系一样,你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具有高度的隐私性,并且非常特殊,这可能会不断地引起紧张和误解。如果你受雇于你的导师,那么你们的关系更是如此,因为这时候她会从她自己的研究经费里拨给你奖学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把得到的资金看作帮自己支付账单的奖学金;而负责实验室或研究项目的导师更愿意把这一安排看作一种雇佣合同,在这一合同里,研究生会在合作项目中得到薪资。问题由此产生,例如,你的导师期待你每周特定的时间在她的项目上工作,或者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工作,但没有把这些期待清楚地告诉你。为了不让误解的脓疮溃烂于双方的内心,刚开始读研的时候,你就要和你的导师谈谈,了解他们的期望。

讨论时,一定要问明白你的导师对你的期望。解决重要的潜在冲突来源,特别是解决关于资金的所有问题,或者是关于如何衡量你在合作项目中的付出,比如合著权限的分配。如果你们在一个可能有知识产权分配这一潜在问题的领域工作,你们应该商量好你参与的研究项目成果的所有权,是单独所有,还是共同享有。为了防止以后出现误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协议是很明智的方法。这种冲突几乎可以发生在所有领域:数据、计算机程序、心理咨询干预以及合著手稿的所有权。为了撰写本书,我采访了一位副院长,她回忆说,曾有一名学生和她的导师因为谁应该拥有一本昆虫合集的著作权产生冲突并且陷入僵局,最后不得不由她出面亲自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想想你想从导师那里得到什么,并且向她描述你希望从你们的关系中得到什么。随着学位课程的进展,你期望从你的导师那里得到多少帮助和什么样的帮助,你们是否对你的毕业时间有相同的预期,你们多久见一次面,以前的监管关系如何运作。如果你预选的导师不愿意或不能给你所需要的东西,最好尽早地发现这一问题。你需要的指导和你的期望可能会随着学位课程的进展不断变化,因此要大胆地与你的导师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这种坦诚的谈论对于各方都很重要,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说,这些讨论尤为重要,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师生关系也会有所不同。

14.不见导师和委员会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读研时无论什么时候都躲避自己的导师或委员会成员,抑或是没有及时地回应他们与你的沟通,那么有些事已经严重偏离轨道了。定期和你的导师和委员会成员正式会面以及与他们进行非正式的聊天可以使你进步,助你以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身份成长。

相比于委员会其他成员,你与导师的见面会更频繁。我建议每月至少与导师会面一次,在读研的关键时间段会面要更频繁一些,比如在论文开题或围绕论文主题展开实际内容时。你与你的整个论文委员会见面相对较少,所以最好让你的委员会成员随时了解你的进展。这通常可以通过定期的邮件更新、视频会议或走廊里简短的聊天实现。如果偶遇导师,并与他随意聊五到十分钟,你可能会惊讶于这样一个简短的即兴会谈为你解决了很多问题。

有时候学生会害怕他们的导师和委员会成员,所以随意而又舒服地和他们聊上几句很重要,你在不同环境中与他们交谈的时间越多越好。与导师非正式的交谈会让你学到大量知识,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一开始躲避导师时,那些在截止日期前挣扎的研究生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甚至会拿躲避导师或委员会的经历作为谈资笑话。如果遇上很忙的导师和委员会成员,这种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他们可能因为忙于更加紧迫的事项而乐意放任你的论文不管。这种“双方视而不见的模式”让师生关系变得反常,最后会不利于你的工作和进步。促进学业发展是你的责任,与你的导师和委员会保持定期联系也是其中一环。如果深受困扰,就和你的导师和委员会成员谈谈,讨论一下论文的内容与写作进展。这个时候,你应当尽可能多地和他们交谈而非躲避他们。制定一份你想在会议上讨论的项目的议题。会谈之后,要向所有参与者发送电子邮件,概述你们所讨论的内容以及达成的所有决定。这样做可以提高与委员会交谈的时间效率,有利于讨论和期望持续展开,并且能够减少潜在的误解。这个过程可能正是你想要的,它可以帮助你度过困境。对于工作繁忙的老师,会议的电子版记录可以帮助他们日后记起你干过什么事儿。

一些学生因为犯了更糟糕的错误而苦苦挣扎,例如忽略来自导师或委员会成员的电子邮件,或者长时间没有回复他们,还有可能是没出席预约的会议或者在会议开始前一秒爽约。这些错误都非常糟糕。你所做的不过是在推迟或逃避挑战,这些事可能会让那些不久后将为你写推荐信的人对你印象不佳。你甚至可能让导师和委员会成员考虑结束这样的师生关系。如果你正在苦苦挣扎,还是对导师坦诚一些为妙,这样你很可能会得到他们宝贵的支持和指导。即使你孤身航行,定期的联系也很重要,它甚至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你的工作范围。

15.陷入糟糕的师生关系

出于任何个人或工作原因,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很错乱或者完全破裂。如果你也怀疑你们的关系临近破裂,那么就要明白换导师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风险很高。

在考虑换导师时,你需要权衡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你的研究兴趣、你目前所处的课程学习阶段,以及你与导师的研究项目联系的紧密程度。有时候,改变可能是正确的做法,但是换回目前的状况也可能是你未来能想到的最好的做法。

如果从事实验室科学研究,那么放弃原导师会有更为严重的风险。如果你的导师招你参与某个项目,并用她的资金给予你资助,而你决定这么做,她可能会很愤怒和失望。如果你推迟毕业,而且你的研究所需要的设备或数据实际上来源于导师,那么换导师的做法就显得尤为冒险,你可能发现自己必须完全改变研究领域。同样,如果你得到的资助依附于你现任导师的研究项目,那么你必须要考虑一下换导师会给你的经济状况带来什么后果。最后一点,如果你与导师终止师生关系,那么她可能将你剔除在项目之外,与此同时,你根本找不到其他去处。所以断绝师生关系要慎重。不过,如果你的研究兴趣逐渐向另一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倾斜,她更适合做你的导师并且愿意为你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换导师可能是个明智之举。

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换导师的过程依然很微妙,但所承担的风险没有自然科学那样高。你可能会发现和你共事的导师在你所在的领域并非专家,因此当你需要她写支持你的研究项目的信时,她的话语就会不具有说服力,但至少你还可以找到心甘情愿的人带你并指导你的项目,前提是你与学院的关系不错并且口碑也不赖。如果你已经和导师分道扬镳,一定不要背后诋毁她,不然你系里的人可能会认为你很难相处并且态度消极。

16.指望别人手把手地帮你

今年,我们学院的高年级博士生杰拉德(Gerard)将要步入职场,因此他的第二语言必须达到要求。尽管这个规则在他读博的六年里早已开始实施,但显然他从未听说过这项规定,而大多数学生在读研的前两年就已经完成了这一指标。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害怕自己可能不得不推迟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本身并不难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名研究生,你应该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虽然你可以从导师以及系主任抑或是她的助理那里寻求指导,但是你才是那个掌控你整个学位生活的人。没有人会——当然你的导师也不会——专门提醒你,类似你必须在某日之前完成哪些课程、填写哪些表格这样的事。有些学位课程很复杂,有些课程计划必须在你履行某些义务之后才能实施,所以你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事情。

你也是亲手铺垫自己学术道路的人。一名研究生应该是一位含苞待放的研究员、学者和专家。这意味着你需要自己追求自己的研究兴趣,开展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不要指望你的导师或其他任何人手把手地帮你,告诉你要读什么书,订阅什么期刊,哪些研究项目有前景,哪些研究值得探求合作,参加什么会议,申请哪些助学金,等等。他人可能愿意给你一定的指导,但这些建议仅代表你在个人专业实践方面所需要做的一小部分工作,大部分工作还需要你自己搞定。

就你个人而言,如果采取主动寻求指导的方式会冒犯导师,那么这位“伟大的学者”偶尔会屈尊为你的学术生涯提供一些指导,但你可能还是不谙自己需要为学术发展担负的责任。

如果你的论文是你导师数据库的一个分支或者是一场大型并且长期进行的实验的组成部分,那么你受到的约束可能会更多一点。在这些情况下,你可能没那么大的余地来开拓与他人不同的研究领域,至少在最初阶段是这样。尽管如此,你仍需要产出其他学术和专业成果。

你可以寻求有关学位课程和学术发展的指导,但不要指望别人主动告诉你下一步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