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搞砸”的简介

利亚姆(Liam)遇到了许多硕士生都曾遇到过的问题。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寻找受访者来完成自己的论文——一篇研究近些年芝加哥埃及移民经历的文章。然而,他越发清晰地发现,自己不能按时找到足够的受访者完成自己的研究。接下来该怎么办?他可是打算在秋天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啊。

经过多日的折磨,他突然想出一个铤而走险的解决方案。他另辟蹊径,决定去接触了解埃及人的人——但他们本身并不是埃及人——并要求他们假装自己是埃及人,描述自己如何在埃及长大,又如何从埃及移民到美国,等等。我们不知道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全天下的人也永远不会知道他是如何把这件事抛给受访者的,或者受访者对此有什么想法:“你是在研究人们伪装埃及人伪装得有多好吗?好吧。听起来我还可以接受。这项研究给你发补助金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利亚姆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服自己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利亚姆的做法属于学术欺诈,并且被当场抓住,但他的问题并没有就此止步。一位系主任在评估利亚姆的博士学位申请时,知道了他这另类的数据收集方法。利亚姆的申请排名原本靠近招生名单的顶部,但是现在他已经搞砸了,以一种会成为当地传奇的方式搞砸了。

当大学生完成本科学位课程时,有些人会考虑进入研究生院。你可能一直都知道未来自己会考取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可能是与你交好的教授鼓励你去考虑这一条道路,抑或可能你就是想把贫困潦倒、凌晨三点一碗面条以了食欲、论文写作拖拖拉拉、焦躁不堪的学生生涯延长到而立之年甚至更久。出于多种因素,相比于以前,现在有更多的人打算读研究生。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高等学历职业以及与高等学历相关的职业薪酬待遇也会更丰厚。但如果是因为错误的原因选择读研或者没有读好研究生,这也可能是个搞得生活一团糟的“好机会”。鲜有搞砸者能够达到利亚姆“假埃及人访谈”的糟糕程度,但确实会有很多机会将事情搞砸,有时候搞砸的方式非常错误,后果严重。对于任何人来说,上研究生院的路途令人望而生畏,因为这牵扯到需要将多年时间花费到一个陌生而又崭新的教育时期,并且不能保证你毕业后会找到工作。

即使有这样的风险,研究生院的人数依然增长得很快,大家仿佛对这些陷阱无动于衷。一年又一年,许多人像旅鼠一样匆匆忙忙地陷入与他们的前辈相同的失误之中。然而在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甚至敌视可能帮助他们避免搞砸的建议。

多次目睹了这一过程,我们得出结论:一小部分学生根本就是想搞砸。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他们是受虐狂或者是害怕成功。也许他们暗想:“美好的一天就是我又向砸碎梦想迈进一步的一天。”也许他们正与根深蒂固的心理问题抗争。不管什么原因,我们的心都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这本书的确可以帮助他们。本书制定了一套行动方针,保证他们能以极其糟糕的方式度过研究生生涯。

研究生院通常包括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学位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领域中有不同的名称。读硕士学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读博士学位的风险性更大。你一般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读个硕士学位,并且变得比你刚开始读研时更优秀。如果不能读完这个学位,你顶多难受一两年。而博士的投入就更大了,搞砸它会让你的大部分乃至全部的青春岁月付诸东流,并且可能会给你的就业前景、终生经济状况、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自尊带来严重又无法挽回的损失。

人们想要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原因有很多,但并非全部都合情合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研究生院是找工作的踏板。有了博士学位,工作一般就定位在大学或学院体系中,有时也会定在其他相关领域。所以,“搞砸”的后果不仅意味着会把研究生生涯搞得一团糟,还意味着以后会限制你找到一份好的或是有着丰厚报酬的工作。我们将“搞砸”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人会破坏甚至中断研究生教育,而另一些人会卷入没那么严重的事儿,这些事儿只会让你在研究生学校的日子变得没那么有意义和愉快。

许多学生刚开始研究生生涯时就会受到文化冲击,因为这与他们的大学生涯全然不同。这种转变和高中到大学的转变一样大。大多数家长没有读过研究生,所以学生一般不会向他们寻求太多的指导。理想的情况下,研究生生涯应该包括很多一对一指导:一位教授——通常是学生的论文导师——密切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吸收研究生院所有的精华,尤其让他们知道研究生生涯的成功不仅仅是完成官方的要求那么简单。有时这种指导确实存在。不幸的是,并非所有教授都有时间或奉献精神给予自己的门生需要的所有指导。另外,根据研究生院的具体情况,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不会立即与导师或临时指导教授建立起联系,因此开始的时候得不到太多指导。在一些课程中,尤其是硕士学位课程中,许多学生一连几个月不联系导师的情况已成常态,或许直到读研第二年,这种情况才会得以改变。直到读了好几年研究生,这些学生才充分学会如何度过研究生生涯。并且,有些学生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指导。

研究生教育并不神秘,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人们也不会排斥或抛弃那些透露内部消息的人。问题在于,很少有人费心地写下研究生院非官方的惯例和行为准则。原因很简单,赢得嘉奖和提升大学职位的最佳方式就是做研究,获得资金和撰写学术著作或期刊文章,而不是指导学生或出版指导手册以培养新一代学者。确实,一些学者不喜欢这种写作,认为这是在浪费宝贵的研究时间。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旨在帮助研究生的书籍和博客的出现,这一情况开始有所改变。这些资源非常有用,但其中很多资源往往只把焦点放在研究生生涯的几件大事上,例如论文答辩或第一次工作面试等。这些事是前进道路上的过渡仪式,如果搞砸了,那你可就成为“传奇人物”了。但是,只有成功越过研究生院中的一个又一个陷阱,你才能碰上这些大事。

在本书中,我们坚定不移地为“如何搞砸研究生生涯”提供建议。我们的主要读者群是那些正在考虑——无论目标多么遥远——从事讲师、研究员抑或教授等高学历工作的学生,以及那些正在考虑是否做以及如何做一个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而达到上一个目的的学生。我们的建议也对那些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来实现个人价值抑或是获得技能与证书从而促进他们非学术性职业发展的学生有意义。

虽然大学是一片独立的天地,但其内部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与其他机构存在着共性。因此,本书很大一部分内容实际上与那些可能想要在几乎任何类型的工作场合中搞砸的人都有关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接下来的内容定义为“有悖常理的专业课”的原因。

写这一本书时,我们一直把看到研究生成功作为自己的写作动力,希望以此帮助他们取得美满的结果,并且获得待遇不错的工作。写书贯穿了我们整个研究生生涯,读博期间,我们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通过一杯啤酒或三杯啤酒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小危机。我们一直在思考和讨论研究生的生存技能。我们不仅发表了有关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文章,还指导了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一些人已经获得了奖学金殊荣,还有一些人现在已经成为教授。我们都是各自硕士生项目和博士生项目的研究生院院长,负责本院所有的研究生(可能有一百乃至更多的人),并且决定录取哪些学生,谁应该获得奖学金,以及其他事项。我们二人不仅在教学和研究方面获得过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也获得过嘉奖。

一路走来,我们看过许多搞砸了的人,自己也曾犯过不少错。基于这样的经历,我们很快便开始详细描述“搞砸”的诸多教训。接下来对“搞砸”的描述都是围绕主题展开,从头到尾贯穿了整个研究生生涯,从考虑决定考取硕士学位、选择学科、选择大学和选择课程开始,直至读完博士生以及寻找工作或获得博士后奖学金的整个过程。不论是读研期间一直在读此书,还是随机拿出来翻一翻,都请务必通读一遍,重要的经验教训有时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们与不同院系和大学的同事以及许多在读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分享了本书的草稿。这些人都很慷慨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完善了我们对研究生生涯的描述。我们采访了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各个校区的工作人员,包括副院长、伦理学研究主任、申诉专员、职业发展主任、财政资助办公室工作人员、国际学生中心和写作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负责学生纪律的人员。我们经常借鉴他们的经验与建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泄露他们的身份。

如果你有自虐倾向,那就放一百个心,遵循我们的57个方案,将会给你带来糟糕透顶的研究生体验。当然,我们也希望指导那些想要好好表现的人。尽管我们的焦点是如何搞砸,但我们想要强调的是研究生院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让你尝尝失败的滋味。教职人员和工作人员(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共谋寻找耸人听闻的新方法让你一败涂地。实际上,你遇到的大部分人都会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同时,他们也希望你能成为最好的学者,因为你终将成为他们的脸面。

我们明白,把焦点放在如何搞砸上可能会误导一些人断定研究生院和学术界危险重重,但大学和其他工作场合一样,并不危险。事实上,我们非常喜欢在这里工作。我们每个人的学术生涯都极为充实,我们也相信虽然很多学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可以凭借自身技能和专业技能从这里脱颖而出。我们真的不想把你吓跑。好吧,也许我们是想吓唬吓唬你,但只是为了帮助你了解研究生院和更广阔的大学生活。

我们二人有着同样的博士生导师:故去的理查德·V.埃里克森(Richard V.Ericson)。两人都是在多伦多大学犯罪学中心遇到的理查德,那时他是亚伦(Aaron)的硕士生导师,同时也在指导凯文(Kevin)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

1993年,我们跟随他到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他成为我们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导师。理查德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导师,他开创了我们的事业,并为我们树立了学术诚信和亲身指导学生的典范。现在,我们仍然时常借鉴他的指导,写这本书也是为了把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本书末尾的附录里概述了研究生院的工作人员以及做事方法。对研究生院的基本知识还不熟悉的读者可能想从这里读起,它可以为你更好地领会“搞砸研究生生涯的57个教训”奠定基础。

我是谁?

“我是谁(Who are I)?”这个问句糅杂了单数和复数,虽然造成了语法错误,但运用这种组合写书再合适不过。本书由两人撰写,提供了研究生教育的单一视角。然而,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风格问题。我们希望用主动语态写作,希望文字能够言简意赅,易于阅读。我们也希望它能够浓缩我们的大量经验,因此本书中有一些来自凯文的生活经验,另一些取自亚伦的生活经验,还有一些对两人的经验都有所借鉴。基于这些想法,我们应如何在书中让读者能分辨出我们呢?

一开始,我们尝试以具体的名字诉说自己的趣闻,但在收尾时我们写下了这样拙劣的句子:“这可能是我(道尔)在自己的生涯中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然后,我们尝试泛泛地谈及其中一个人:“这可能是作者之一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但这样让文本读起来很是冗长费解。接着,我们考虑以“我们”贯穿全文:“这可能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这不仅让人很困惑,而且还有些做作。

于是,我们决定以第一人称来写本书的主要章节,以“我”以及“我的”贯穿始终。所以,尽管是两个人的经验,但我们写的句子是“这可能是我在职业生涯中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这是在英语语言不能提供理想选择的情况下,最终做出的语法上的妥协。

除了使本书更具可读性之外,第一人称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好处。我们在本书中讲述的许多故事都取自我们作为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院院长时的经历。为了不让任何人感到难堪,我们不会私自透露卷入那些趣闻的人物信息。我们改变了所有人的名字并稍微调整了一些细节,以保证匿名性。在这方面借助第一人称,读者便无法分辨阅读的内容是凯文还是亚伦的经历,从而给予我们的朋友和同事更大的隐私保护。

性别代词

为了提高本书的可读性,我们将不同范畴的人以“她”和“他”来称呼。我们将导师、院长、大学校长、校外评审专家和所有研究生统称为“她”,将系主任、副主任、申诉专员、行政人员和所有教职人员统称为“他”。这样归类并非刻意而为。

硕士论文对比博士论文

虽然有些人认为硕士生写硕士论文、博士生写博士论文,但这一术语在不同大学甚至不同院系内部差异很大。为避免反复说“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我们以“论文”一词指代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