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事典055:欧洲经典要塞
- 指文烽火工作室
- 5字
- 2024-11-03 10:08:50
防守的艺术
城墙
罗得城位于罗得岛北端,临海而建,有点像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不知道乔布斯是不是来这儿游览过。其缺口在城区东北角,是优良的天然港口。由于来自海上的攻击相对较弱,所以海墙部分不怎么结实。那时的桨帆战舰可比不得后世的风帆战舰或烧锅炉的蒸汽铁甲舰,吨位都不大,不可能将重炮安装在船舷上,自然对城墙的威胁也就轻多了。即便如此,医院骑士团也不敢大意,在两道防波堤的最顶端修建了圣尼古拉斯塔和风车塔,保证港口安全。陆墙部分则因为要面对最狂暴的攻击,因此防御工事几乎达到极致。
面向陆地的城墙呈现不规则的折线,将整个罗得内城和外城包裹在里面。火力强劲的棱堡和塔楼突出于城墙外,构成了要塞体系的重要节点。连接各节点的城墙要么为直线,要么向内略凹,于是节点上的火炮可对靠近的敌军实施侧翼打击,彼此形成交叉火力。每段城墙的距离充分考虑了火炮射程,一般在200—350米之间,这样城墙下的任何一处都至少在一个节点的控制之下,甚至被左右两端的火力夹击。
医院骑士团为罗得城修建的要塞城墙约有4公里。1480年前的城墙还属于中世纪过时的结构,厚度也不尽人意。这些老式城墙在战争中多有损毁,保存至今的恰恰是那些不太重要的防御地段,如卡斯提利亚防区内的商业港,法语区和意大利区的部分防线。这些地段无一例外都面朝大海。只要不是攻城炮,军舰上的小炮对老城墙无可奈何。
陆地城墙就没这么幸运了。欧比松大团长在1480年的大战后立即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尤其是从昂布瓦斯门至意大利区的防线,这项工程一直持续到1522年。期间大团长都换了好几次,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欧比松和卡雷托大团长。他们在城墙内侧构筑了一道土质壁垒,于是城墙厚度从4米变为12米。由于城墙外侧是昂贵的石料砌筑的,拆除显然太浪费,因此壁垒必须向城内扩建。骑士团在支付了4000多枚弗洛林金币的补偿金后,将城内部分民居迁走。看来古今中外搞基建,拆迁费总是少不了的。
19世纪一位旅行者的昂布瓦斯门速写,当时罗得岛由土耳其统治,所以建筑是欧式城堡,居民却是东方打扮
新改造的陆地城墙除了加厚内侧外,外侧更是变为双墙结构。矮墙比主墙低,形成立体火力网。此外,矮墙不是独立的,其与主墙之间的空隙用土填满夯实,高度至矮墙的胸墙处,便于守军站在矮墙上作战。矮墙进一步加厚了城墙厚度,保护了最重要的主墙底部安全。
除非守军永远当缩头乌龟,否则再完善的城墙上也得打几个洞。因此,城门自然而然成为防御体系的薄弱点,也是防守方最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兵力的地方。在1480年攻防战之前,罗得城面向陆地方向共有5座城门,分别为圣安东尼门、圣乔治门、圣亚他那修们、圣约翰门和阿卡迪亚门(Acandia);海岸线一侧的城门也有5座,分别为圣保罗门(St Paul)、兵工厂门(Arsenal Gate)、阿纳尔都斯门(Arnaldus)、海门和圣凯瑟琳门(St Catherine)。大战结束后,大团长欧比松立即将陆地城门中的圣乔治门和阿卡迪亚门封了,在仅剩的3座城门前增建了强大的外围工事。可见,城门在实战中容易损坏,成为敌军的突破口。